董玲玲王劍
建市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市氣象事業遵循“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按照公共服務讓群眾滿意,決策服務讓領導滿意,專業服務讓客戶滿意的服務宗旨,加快發展氣象事業,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前,我市氣象係統台站麵貌、辦公環境顯著改善,業務現代化水平達到國家要求,預報準確率明顯提高,預報產品更加豐富,建立了比較合理的人工影響天氣體係,並積極開展了防雷檢測、氣候預測等業務,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擴展。
銅川建市之初,全市隻有銅川氣象站一個觀測站,條件艱苦,設備簡陋,預報員靠聽收音機記錄省氣象台的信息,然後用手工繪製天氣圖來做預報,準確性差。市氣象局正式成立於1980年,2002年10月遷入新區,下轄國家氣象觀測一級站1個,二級站2個。氣象台接收上級氣象信息的方式經曆了收音機、電報、傳真,發展到目前的計算機網絡傳輸,並且建成了衛星地麵收發係統。現在,全市的氣象台站均可接收國家氣象中心的數字天氣預報和相關實時氣象信息,以及全球各區域氣象中心提供交流的基本氣象信息,我市各氣象台站的相關氣象信息也可直達國家氣象中心。數據資料的豐富和數值預報的應用使得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高,實現了預報時間分辨率達到8天、空間分辨率達到1千米的水平。預報產品也由單一的一天一次預報發展為臨近、短時、短期、中期以及月、季、年際、年代際氣候預測的“無縫隙”預報。今年8月,711型天氣雷達站的建成,結束了銅川市沒有氣象雷達的曆史,標誌著我市氣象預報預警硬件設施建設上了一個新台階,標誌著銅川氣象預警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為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銅川處於關中平原向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地貌複雜,天氣氣候多變,冰雹、幹旱等氣象災害嚴重,每年都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損失,隨著銅川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冰雹、幹旱等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將會越來越嚴重。我市各區縣從1988年開始陸續恢複了以防雹增雨為目的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1990年成立了市人工影響天氣領導小組。目前,全市擁有“37高炮”14門、“WR-1B”型火箭發射架10套,布設防雹增雨作業點24個,人影作業和管理人員達80人,初步形成了裝備較為改進、布局基本合理、管理比較完善、作業隊伍有保障的人影體係。多年以來,我市人影工作堅持以防災減災為宗旨,以服務農業為重點,抓住有利天氣時機,積極開展人工防雹增雨作業,為我市防災減災、農業生產和生態建設做出了成績。
我市防雷管理工作自1990年歸口氣象部門以來不斷得到規範和加強,2001年3月,市政府成立了防雷減災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防雷減災的日常管理工作。同年6月,市編委批準成立了銅川市防雷中心,組建了專業技術隊伍,承擔全市防雷安全檢測、防雷圖紙審核和雷擊風險評估等防雷技術工作。2003年,在宜君縣氣象局建成了閃電定位監測係統,開展了雷電潛勢預報業務。2001年以來,市政府先後印發和轉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雷減災工作的一係列文件,提出了我市貫徹落實的具體要求。市氣象局加強對全市各行業的防雷安全管理。2006年,市政府印發了《銅川市防雷減災實施辦法》。市防雷辦與公安等近10個部門聯合開展了防雷安全大檢查,防雷設施檢測合格率由原來的30%提高到75%,防雷圖紙審核工作逐步得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