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平概要(2 / 3)

窺基在太原宣講《維摩詰經》的平等寺,文獻失載,但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中載,窺基曾經在太原童子寺宣講過“唯識”。其文說:“從石門寺向西上阪,行二裏許,到童子寺。慈恩基法師避新羅僧玄測法師,從長安來,始講唯識之處也。”童子寺位於並州天龍山,始建於北齊天保七年(556),僧宏禮禪師創建。北齊文宣帝高洋曾登寺俯瞰並州(今太原)城景。金天輔元年(1117)寺毀於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重建。寺內建築及其石雕佛像早已不存。寺前有燃燈石塔,高4.12米。雖曆經1400多年風雨,依然如故,是我國已知最古的燃燈石塔。該寺在唐代時香火鼎盛,赫赫有名。《法苑珠林》卷十四記載:“唐並州城西有山寺,寺名童子,有大像,坐高一百七十餘尺。皇帝崇敬釋教,顯慶末年巡幸並州,共皇後親到此寺。及幸北穀開化寺,大像高二百尺,禮敬瞻睹,嗟歎稀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令速莊嚴,備飾聖容。並托龕前地,務令寬廣。還京之日,至龍朔二年秋七月,內官出袈裟兩領,遣中使馳送二寺大像。其童子寺像披袈裟日,從旦至暮,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燭山川。”敦煌文獻中有一首詩《題童子寺五言》:“西登童子寺,東望晉陽城。金川千點淥,汾水一條清。”抄寫於“大唐三藏題西天舍眼塔”的後麵,學者認為此中的“大唐三藏”是指玄奘法師。可見,玄奘到過童子寺,因此,窺基前往童子寺是步其後塵。

關於窺基的這次太原之行,讚寧的《宋高僧傳》中還寫有一則傳聞:“一雲:行至太原傳法,三車自隨。前乘經論箱帙,中乘自禦,後乘家妓女仆食饌。於路間遇一老父,問:‘乘何人?’對曰:‘家屬。’父曰:‘知法甚精,攜家屬偕,恐不稱教。’基聞之,頓悔前非,翛然獨往。老父則文殊菩薩也。此亦卮語矣。隨奘在玉華宮,參譯之際,三車何處安置乎?”讚寧雖把這則傳說寫入僧傳,但認為是小說家言。

窺基於鹹亨四年(673)離開太原,遊曆五台山。唐代藍穀沙門釋慧祥所撰《古清涼傳》卷上記載:“中台上,有舊石精舍一所,魏棣州刺史崔震所造。又有小石塔數十枚,並多頹毀。今有連基疊石室二枚,方三丈餘,高一丈五尺。東屋石文殊師利立像一,高如人等;西屋有石彌勒坐像一稍減東者,其二屋內,花幡供養之具,薦受用之資,莫不鮮焉。即慈恩寺沙門大乘基所致也。基,即三藏法師玄奘之上足。以鹹亨四年,與白黑五百餘人,往而修焉。或聞殊香之氣,鍾磬之音。其年,忻州道俗,複造鐵浮屠一,高丈餘,送至五台,首置於石室之間。”由此可知,窺基於唐鹹亨四年(673)在五台山中台頂,率眾五百餘人修造“石室”及文殊、彌勒造像。

窺基這次東行,離開長安至太原、五台等地弘教,後又“東行博陵,有請講《法華經》,遂造大疏焉”。博陵在唐代隸屬定州(即今河北定州市)。窺基於鹹亨五年(674)七月在“薊地”宣講《維摩詰經》,並且修改《說無垢稱經疏》。在博陵停留了一段時間,又回到了長安,住於慈恩寺。

宋代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釋延一撰的《廣清涼傳》記載:“於三藏大師終後數年,(窺基)來遊五台山,禮文殊菩薩,於花岩寺西院安止。法師常月造彌勒像一軀,日誦菩薩戒一遍,願生兜率,求其誌也。”就是說,窺基在玄奘圓寂幾年之後前往五台山,住於華嚴寺西院,於此寺造彌勒像一軀,由親以“金字”書寫《般若經》。寫畢即回長安慈恩寺。

明代鎮澄編的《清涼山誌》卷三記載:“永隆中,基來遊台山,棲托一載。有詔旋京。將行,有異僧出林,止之曰:‘法師報緣殆盡,何不就終於此而欲他行?’基曰:‘吾宿緣在彼。’異僧曰:‘師善行,明年來會。’基行。華嚴寺行者疑問異僧曰:‘彼師何人。’異僧曰:‘彌勒弟子也。’異僧入林,行者追之,竟無所見。基至長安,明年,永淳改元。臨終謂徒曰:‘十方刹海,遊戲之場,生死涅槃,等間戲具,兜率故苑,吾將歸矣。’言訖而蛻,世壽五十有一。禦製像讚,而傷悼焉。”

從以上唐、宋、明的《傳》、《誌》看,窺基於鹹亨四年(673)第一次巡遊五台山佛教聖地,禮拜文殊,開辟唯識道場。於永隆中(680-681)第二次又遊五台山,禮文殊菩薩。“複於五台山造玉石文殊菩薩像,寫金字《般若經》”:供養大乘佛教的肇始人彌勒和文殊二菩薩,從而開創了五台山僧俗信士書寫金字《經》書的先河。此次遊曆,他在五台山“棲托一載”。一麵修功德,一麵複在中台整飭唯識道場,演教唯識義趣,鞏固和發展唯識宗勢力。《清涼山誌》卷三“高僧懿行”中說:“傳載高僧者,所以彰夫清涼寶山,實陶化聖賢之域。自佛法入中土,凡能出塵體道,以及佛化者,稱高僧。……今之所載,凡有二焉。或久住勝地,道著清涼。或暫入茲山,感通大聖。參而錄之,以冀後之住清涼者,見賢而思齊焉。”因此說,窺基不僅是五台山的著名高僧,而且還是五台山唯識宗的開山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