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1 / 2)

電視台“親情傳承”欄目組的張揚得知十四歲的李路寧為父母排憂解難,並且引出一係列動人的故事以後,十分興奮。他就像地質隊員突然發現一座富礦一樣,就想立即把它們開采出來,讓它們盡快在電視上與廣大觀眾見麵。他把這條線索向全組人員說了以後,大家都很感興趣,表示願意快點去采訪搞連續報道。

隨後,張揚又趕快向台長作了彙報。

台長聽了高興地說,這是件大好事,應該在上次專題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報道。還沒等張揚提出什麼要求,台長就主動給他們從其他欄目組抽調了三個人,同時又增派了一部車。他特別對張揚提出要求:“這事能有這麼大的轟動效應,是有群眾基礎和深刻社會原因的!你們要深入發掘,精心製作,把你們的最好水平拿出來,反複提煉,打造一個精品節目,參加省裏的比賽。這件事涉及麵廣,內容好,有思想,一定要好好深入采訪,精心製作,給咱把大獎拿回來!如果質量高,我還希望到全國去拿獎,你們有信心嗎?”

全組人都說有信心,情緒很亢奮。

在隨後的幾天裏,張揚帶領著加強了的欄目組,每天都深入到醫院、學校、財政局和有關社區進行采訪,忙得顧不上吃飯。晚上還要加班製作,眼睛都熬紅了。

然而節目初步完成後,他們並不滿意,原來的期望值太高,總覺得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帶同期聲的原始現場畫麵。張揚提出補錄一些鏡頭,台長說:“誤就誤了,不要再補了。補錄涉及病人了,怕影響他們的康複。再說,補得再好也達不到原來的效果,反而留下人工雕琢的痕跡。電視作品,尤其是新聞,最忌諱這一點。留下點遺憾也好,讓你們記住這個教訓。以後要下苦功提高新聞嗅覺,鍛煉快速反應,這是一個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

幸好在他們深入采訪時,發現醫院一位陪床家屬拍下不少TV資料,錄的都是事發當時的情景。其中大部分是李雅芳和李路寧的,特別是李雅芳不計前嫌,以德報怨的那一部分。張揚如獲至寶,全部借回來,又進行了一番精心加工……

節目如期播出了,後麵也加了一段短評:

觀眾同誌們,李枝榮老大爺家收養棄嬰的事播出後,一石激起千層浪,連日來引出一串感人的故事。他兒子李路寧為減輕家庭負擔去打工掙錢,不幸車翻物毀,還撞傷了人。所有受害者都獻出愛心,不僅不讓他賠償損失,反而對他家給予熱情關懷和鼓勵。社會上不少人隱名埋姓,爭先恐後給予他們物質上的支持和幫助。有的人還趁黑夜把錢和物悄悄放到他家門口,不留姓名走了。數十名中學生知道李路寧出事後,主動捐錢捐物,去慰問和護理受傷者,幫助受害單位幹雜活以挽回損失……這些事讓我們感到和諧文明之風正在吹遍大地,溫暖人心。

然而,卻有一小股邪風從陰溝裏吹出來:有個司機將尚翠菊老人撞倒後卻揚長而去,有的人對他家收養棄嬰說風涼話,更有不法之徒,竟敢趁夜間停電之機,竄入他家盜竊財物……

對同樣一件事,人們的表現竟有如此大的反差。它提醒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路,絕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必須不懈努力!我們也正告那些不法之徒,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及早改邪歸正才是唯一出路!

……

節目播出以後不久,一輛深紅色小客貨車開進了興旺小區。司機下來直接找到李枝榮家,進門就說:“大叔,大嬸,我對不起你們!”說完“撲通”一聲跪下就磕頭。

夫婦倆吃了一驚,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可是李枝榮已經認出這就是在東四馬路撞他的那個司機,趕緊把他扶起來說:“啊,原來是你啊!別這樣,快,快起來說話,這是怎麼回事啊!”

司機紅著臉說:“大叔,是這樣。我叫劉雲鵬,前些時候,我的車碰倒一位抱著孩子的老太太,我不但不理不問,反倒一踩油門跑了。後來在電視裏看到你家收養小孩的事,見大嬸腿上打著石膏,懷裏抱著小孩,我忽然認出我撞倒的就是大嬸。同時我也認出了大叔,原來你們還是一家人。那天在東四馬路,我的車又把大叔你撞了,我也沒有理睬。隨後一想,又害怕又後悔,要不是你阻擋,說不定我就沒命了。可是我還耍橫,真是太不應該了!我簡直不是人!這些日子我不知道把你們碰到什麼程度,又緊張又害怕,思前想後幾夜沒合眼。我真對不起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