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可靠性理論在裝備研製過程中的應用(2 / 2)

3.3 建立故障報告、分析和糾正措施係統(FRACAS),設立故障審查組織

建立故障報告、分析和糾正措施係統(FRACAS),確定並執行故障記錄、分析和糾正程序,防止故障的重複出現,從而使產品的可靠性得到增長。FRACAS的工作程序包括故障報告、故障原因分析、糾正措施的確定和驗證以及反饋到設計生產中的程序。故障糾正的基本要求是定位準確、機理清楚、能夠複現、措施有效。應將故障報告和分析的記錄、糾正措施的實施效果及故障審查組織的審查結論立案歸檔,使其具有可追溯性。設立故障審查組織,負責審查重大故障、故障發展趨勢、糾正措施的執行情況和有效性。

3.4 加強可靠性增長管理

應在研製早期製定並實施可靠性增長管理計劃,以實現可靠性按計劃增長。具體是承製方應從研製早期開始對關鍵的分係統或設備實施可靠性增長管理;應按GJB/Z77的規定確定可靠性增長目標,製定可靠性增長計劃;應將產品研製的各項有關試驗納入到試驗、分析與改進(TAAF)的可靠性增長管理軌道。

4 可靠性設計與分析

4.1 建立適宜的可靠性模型,進行可靠性分配和可靠性預計

建立產品的可靠性模型,用於定量分配、預計和評價產品的可靠性。具體是可采用GJB813的規定的程序和方法建立以產品功能為基礎的可靠性模型,可靠性模型應包括可靠性框圖和相應的數學模型。可靠性框圖應以產品功能框圖、原理圖、工程圖為依據且相互協調。應根據需要分別建立產品的基本可靠性模型和任務可靠性模型。可靠性分配的目的是將產品的可靠性定量要求分配到規定的產品層次。應將可靠性定量要求分配到規定的產品層次(包括軟件),作為可靠性設計和提出外協、外購產品可靠性定量要求的依據。具體的可靠性分配值應列入相應的技術規範。所有的可靠性分配值應與可靠性模型一致。可靠性預計的目的是預計產品的基本可靠性和任務可靠性,評價所提出的設計方案是否能滿足規定的可靠性定量要求。應對裝備、分係統和設備進行可靠性預計。可靠性預計應包括:(1)基本可靠性,以便為壽命周期費用分析和保障性分析提供依據;(2)任務可靠性,以便估計產品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完成其規定功能的能力。

4.2 加強故障模式、影響及危害性分析

采用故障樹分析、潛在分析方法不斷改進可靠性設計水平。采用故障樹分析,對可靠性設計水平不斷進行改進。通過係統結構的分析,對在製造、設計過程中的軟件、設備、零部件、元器件可能出現的故障模式進行確定。同時分析每一個故障影響因素及發生的原因,便於對潛在的薄弱環節進行查找。並根據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所采取的故障模式應在規定的產品層次上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應對任務剖麵內的故障模式和壽命剖麵進行綜合而全麵的考慮。同時製作和設計工作,使工業和設計能對工作的建議和結果進行真實的體現。采用演繹法逐級分析故障。對可能產生故障的原因進行查找,通過邏輯分析法,對軟件和硬件的設計缺陷進行確定和分析,以便對措施及時進行改進。潛在分析法的目的是在假定所有的元件、器件均工作正常的情況下,分析確認能引起非期望的功能或抑製所期望的功能的潛在狀態。根據所分析的對象,潛在分析可分為:針對電路的潛在電路分析、針對軟件的潛在分析以及針對液體和氣體管路的潛在通路分析。對任務和安全關鍵的產品應進行潛在分析。應在設計的不同階段,利用已有的設計和製造資料及早開展潛在分析,並應隨設計的逐步細化,及時進行更新分析。

5 加強可靠性評估與改進,不斷提高裝備的可靠性水平

通過有計劃地收集裝備使用期間的各項有關數據,為裝備的使用可靠性評估與改進、完善與改進使用與維修工作以及新研裝備的論證與研製等提供信息;評估裝備在實際使用條件下達到的可靠性水平,驗證裝備是否滿足規定的使用可靠性要求。對裝備使用中暴露的可靠性問題采用改進措施不斷提高裝備的可靠性水平。

作者簡介:丁遼(1975—),男,四川成都人,空軍駐川西地區軍事代表室工程師,研究方向:可靠性理論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