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魔法存在的基本方式(2 / 3)

中國有句古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長期探索對研究的深入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容易使人陷入固有的思維方式和思路之中,看不到其它思維方式,找不到其它思路。麥克勞德是一位好老師,他並不是因為班廷是一句微不足道的鄉村醫師和實驗助教而忽視他的靈感,他在謝絕班廷的請求時,曾耐心地告訴班廷,早在20年前,就有人提取過胰島素,並一度在糖尿病人身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最後發現,提取物有毒因而中斷了研究。8年前也有人做過結紮胰導管的實驗,但也失敗了。他還告訴班廷,要研究糖尿病,首先必須搞清楚什麼什麼然後要有什麼什麼條件,如此等等。就像“不知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一樣,長期探索者的靈氣,往往容易被自己知道的太多,看到的太多而消失。知之不多者把問題看得比較簡單,但事物的本質往往就是這樣被他們抓住了。知之不多者,受固有思維方式和思路的束縛也不多,因而也就相對容易地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思路來解決問題。

諾貝爾有段名言:“各種科學彼此之間是有內在聯係的,為了解決某一個科學領域的問題,應該借助於其它有關的科學知識。”相對於糖尿病專家而言,班廷在糖尿病方麵是個知之不多者,但他是一名曾獲十字勳章的優秀外科醫生,對外科手術及手術引起的生理變化他又比糖尿病專家知道得更多,體驗得更深。因此,他又更能領會實驗性結紮胰導管的要求和意義,從而不因過去有過失敗的實例放棄自己一瞬間產生的設想。長期研究糖尿病的專家沒有找治療方法,一位外科醫生從結紮胰導管入手找到了治療方法,事實上是外科醫生對這一突破口理解得更深刻、更詳細。所以,某領域的靈感和新思想來自相關聯的領域或不相關領域的人員或活動,並不奇怪,因為甲領域的問題也許用乙領域或丙領域常用的方法來解決更為恰當。人們常說“它山之石,可以攻寶”,“它山之石”,同樣也可以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緊緊地抓住突現的奇異、反常現象

靈感往往由奇異現象或反常舉動所觸發。

愛迪生少年時被一名粗暴的乘警把右耳打聾了,因此,當他改進早期的貝爾電話機時,為了檢驗傳話膜片的效果,就不能像常人那樣用耳朵聽。於是,他就別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種新穎的檢測方法,即用手捏著一根短針,短針輕輕地貼著膜片,這樣,他就通過觸覺來檢測膜片的靈敏度。當他這樣做時,他突然發現,短針接觸膜片以後,隨著說話聲音的強弱,會發生有規律的顫動。一個奇妙的念頭閃電般地出現了:既然聲波能使短什有規律地顫動,反過來,短針有規律地顫動,不就可以複原出聲音來嗎?愛迪生的心不由得顫動起來了,因為在此之前,聲音就像時間一樣地流逝,從來也沒有人想到聲音也可以像文字那樣貯存起來。4天4夜之後,愛迪生就完成了他的設計。1877年8月20日,一項舉世震驚的發明——留聲機得以問世。

弗萊明本來是一位講究清潔整齊的科學家,但1982年的那個夏天,天氣特別炎熱,而他研究了7年的溶菌酶又在實驗中連連失敗。因此,當他所在的賴特生物研究中心宣布放一個避暑假時,心煩意亂的弗萊明扔下一個亂七八糟的實驗室,前往海濱度假去了。度假歸來後,實驗室的器皿發黴了。弗萊明追悔莫及,清掃起實驗來。突然,他發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在綠色黴菌周圍,所有原來生長的葡萄球菌全部消失了。弗萊明興奮起來,經過進一步試驗之後,在他那灰色布麵的道林筆記本上,用墨水寫下了這樣一句使他譽滿全球的話:“這表明在黴菌培養液中包含著對葡萄球菌有溶菌作用的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就是挽救了數以億計人類生命的青黴素(盤尼西林)。

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

1839年,美國發明家古德意爾在實驗中不小心讓橡膠和硫磺跌落到了爐子上,他趕緊把這一“混合物”從爐子上刮下來,結果出乎意料地發現,這種橡膠、硫磺混合物盡管很熱,卻不粘,經過加熱和冷卻,所得的樣品始終柔軟而且富有彈性。而當時的橡膠製品,熱天就變得粘乎乎的,冷天則變得硬梆梆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橡膠加工的硫化技術,就這樣被古德意爾發明了。

1846年,瑞士化學家雄班在廚房裏做實驗時,偶然弄灑了一瓶硫酸與硝酸的混合物,他立即抓起妻子的棉布圍裙去擦汙跡,然後又把它放在爐子上燒烤。不料,圍裙地一聲著起火來,燒得幹幹淨淨,而且沒有發生濃煙。雄班馬上意識到了這種化合物的威力,從而發明了一種烈炸藥——火藥棉。

靈感往往產生於奇異反常現象或行為之中,當然不是偶然的。

首先,較之常見現象或行為,它們能給予人們較強烈的刺激,如果恰恰與人們正在思考的難題相吻合,很容易引起一種深入靈魂的激動。

其次,奇異反常現象或行為通常是指那些出乎意料地出現的新現象、新方式,從而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材料、新的思想範圍或新的思考方式,激發了他們的靈感。

再次,奇異反常現象與行為或者是某種不為人所知的規律的表現,或者是某種已為人知的規律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同常見現象與一般行為相比,規律在奇異現象與行為中的表現往往更為生動,更為直接,因而也就更容易被思維敏銳的人抓住。

凡中求異——對司空見慣的事物投以新的一瞥

在蒸汽機時代,煙囪林立就像今日都市高樓林立一樣尋常。自然,那一條條的煙龍,對工礦區的人來說,也不是一種什麼新奇的景象。但人們也許還記得,煙囪冒煙這種景象,在曆史上曾促成了一項重大發明的完成。

蒸汽機的熱能利用率很低,隻有5%,95%的熱能則白白流失了。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蒸汽機是一種“外燃機”。此外,蒸汽機還非常笨重,1876年在美國費城展出的一台蒸汽機重達6300噸,高大得像一棟兩三層樓的房子。所以,人們想發明一種新的機器來取代它,這種新的機器就是內燃機。

發明內燃機的嚐試,早在公元17世紀就開始了,但人們花了200餘年的時間也沒能發明成功。其中一個根本性的難題,就是燃料在機器內部燃燒,就像火藥在爆竹內爆炸一樣,會使機器產生巨大的震動。

德國機械師奧托為解決這一難題而苦苦思考著。1875年的一天,奧托走出戶外,漫無邊際地四處張望著。突然,他被煙囪冒煙的景象吸引住了。他看到,煙囪冒出的煙,最初是濃濃的黑煙,然後逐漸變淡,最後則化為白霧消失了。他靈機一動,如果把燃料與空氣混合霧化,使它能迅速地充分燃燒,劇烈的震動不就能減輕了嗎!於是,奧托於1876年成功地發明了四衝程內燃機。

科技史上還有很多佳話都是產生於對尋常事物投以新的一瞥。例如,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激發了牛頓研究引力問題的靈感;壺中的水蒸汽掀動壺蓋,使瓦特對蒸汽的力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世界地圖描繪的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輪廓,使魏格納突然醒悟,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因此,有人認為:“若從哲學角度來看,科學不是別的,它實在是違反常識的一種思路,是對司空見慣的事物投以新的一瞥。”

與“神創論”撞擊出來的進化論

靈感常常被人們比之為閃電、火花,而閃電、火花都是經碰撞而產生的,靈感也是如此。

新舊思想的碰撞是激發靈感的一種常見方式。達爾文是劍橋神學院的畢業生,也曾經是一名虔誠的“神創論”的信仰者。他曾在早期的考察日記中寫道:“上帝有一個偉大的計劃,生物是根據這個計劃被創造出來的。”可以說,他參加“貝格爾”號的考察,其原意就是了解上帝這個“偉大的計劃”。但隨著考察的深入,他的思想被震動了。“上帝為什麼要煞費苦心地在不同的島上把鳥嘴創造成粗細長短各不相同的呢?”“上帝為什麼不按照我們英國的生物類型創造呢?”“難道有許多上帝同時進行創造活動嗎?”在長達五年(1831-1836)的“貝格爾”號全球考察時期,達爾文一次又一次地這樣思考著,一次又一次地同船上的水手與考察者辯論著,最後終於產生了一個偉大的思想,生物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環境創造的。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如哥白尼的日心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等,都是從懷疑舊思想舊理論入手,找到新思維的突破口。因此,有人認為:“懷疑是打開靈感寶庫的大門的鑰匙”。(陶伯華:《靈感觸發規律初探》載《學習與探索》1987年第5期)

各種思想的相互交流是產生靈感的另一主要途徑。達爾文的進化論,除了觀察和大膽地否定“神創論”之外,還得益於多種思想的啟示。最著名的有賴爾的地質理論和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還有他的入門老師劍橋大學的礦物學與植物學教授亨斯洛等。其中最為傳奇的是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1836年考察歸來之後,達爾文已確定了生物在自然條件下變異的思想,但在自然條件下生物變異是如何進行的,他一時還未找到答案。1838年的一天,達爾文十分困倦地坐在椅子上,順手從書架上拿下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隨意地翻了一頁又一頁。沒有想到,這種偶然的消遣性泛讀,卻引發了達爾文的聯想,從《人口論》描述的那種生存鬥爭想到生物之間的生存鬥爭,並立即得出一個結論: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所以,達爾文後來追述說,他是在“偶然閱讀馬爾薩斯《人口論》來作為消遣”時,“得到了一個可以用來指導工作的理論”。

靈感光顧處於創造“狂態”的人

有些靈感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有些靈感則是從未準備,意外獲之。達爾文突然得到“一個可以用來指導工作的理論”,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而班廷在準備一堂胰髒生理的示範實驗課時找到治療糖尿病的方法,則可以說是純屬意外。但兩者的區別,隻是時度長短的區別,在全身心投入這一點上,兩者並沒有區別。

1909年前,愛因斯坦是伯爾尼專利局的一個技術員,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能用於科學研究的時間是很少很少的。但愛因斯坦有一種非常高超的避開一切幹擾的本領。有人描述說,一天,一位大學生前去愛因斯坦家,隻見他左手抱著小兒子,右手在稿紙上不停地寫著,還要不斷地回答在地下玩耍的剛3歲的大兒子提出的各種問題。當發覺從門外進來一個人後,愛因斯坦立即把小兒子往那個他還未來得及辨認,也未想到要辨認的大學生懷中一塞,說:“請您抱一下,我馬上就計算完。”正因為有了這種全身心的投入,愛因斯坦才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有了一連串驚人的發現。愛因斯坦曾這樣告訴他的好友貝索: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對於那個折磨著他的謎,心裏充滿了毫無解答希望的感覺,沒有一線光明。但是,突然黑暗裏透出了光亮,答案出現了。在其後的幾個星期裏,愛因斯坦說:“我在自己身上觀察到各種精神失常現象。我好像處在狂態裏一樣。”(裏沃夫:《愛因斯坦傳》,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正是在這種極為興奮的狀態下,愛因斯坦完成了他的那篇具有時代意義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不論從科技史看,還是從其它方麵的曆史看,人們都為《聖經·傳道書》所描繪的這樣一種情景所困惑:“跑得快的未必能贏,驍勇的未必得勝,聰慧者未必得糧食,明智者未必得財貨,靈巧者未必得喜悅。”同樣,勤奮者也未必能得到靈感。但我們更能確定的事實是:“單憑心血來潮並不濟事,香檳酒產生不出詩來;馬蒙特爾說過,他坐在地窖裏,麵對6000瓶香檳酒,可是沒有絲毫的詩意衝上他的頭腦裏來。同理,最偉大的天才盡管朝朝暮暮向在青草地上,讓微風吹來,眼望天空……靈感也始終不會光顧他。”(黑格爾:《美學》)所以盡管無論怎樣勤奮,無論怎樣投入也不一定能得到靈感,但要有靈感,必定要像人們已經認識到的那樣,使自己的全部創作力量處於升華狀態,全副身心集中在創造客體上,使思潮有如洶湧澎拜的波濤,衝擊著自己的心靈,衝擊著創造客體。這樣,靈感也許會在夢中悄然走來,也許會在苦思中突然出現,也許會憑附在一種奇異現象上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也許就像古詩詞描寫的那樣:“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利益在你的快樂中

人生是一場遊戲,這個遊戲的基本規則,就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最基本的智慧的體現。而快樂是最高原則,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基和第一推動。人類社會從一個時代進化到另一個時代,是人們在遊戲中追求快樂的結果,如果痛苦是遊戲的最高原則,那麼人類社會就不會進化,隻會是退步,快樂與痛苦決定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不同的方向。就現代人而言,人們沒有必要擔心缺乏金錢和財富,社會的進步使人類財富的積累越來越迅速,越來越巨大,怕隻怕缺乏快樂的智慧和創造力。創造快樂的能力成了現代人的本質,因此如果一個人要想在現代這場人生遊戲中勝出,追求快樂和“推銷”快樂是最有前途的事業,是人生最大的利益所在。

以往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總是習慣討論“真理”所在。事實上“真理”並不存在,在這裏我們並不打算證明“真理”的並不存在,隻是把“真理”一說擱置在一邊,因為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這麼做,因為這裏討論的“遊戲說”。而不是“真理說”另外,追求“真理”時常常來的痛苦與憤怒,與快樂的原則,背道而馳,有痛苦必然有痛思,這也與我們的規則相悖。因為我們提倡快樂的思考,隻有快樂這個出發點才能保證我們,是“真”的“善”的,同時也有可能是美的。而痛苦的角度上很難統一這三個基本規則,必然會導致大多數人在遊戲中“犯規”,我們完全相信,快樂是現代人的本質,快樂是我們的最大原望有人生的最大利益存在。

[快樂之旅]

情趣:啟迪智慧的鑰匙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對遇到的一些事情感到富有情調、興味盎然,這就是情趣。一部科技史告訴我們,許多發現發明,包括一些偉大的發現發明,是在一些情趣的啟迪下出現的,情趣如同把一閃亮的鑰匙,經常開啟人類智慧的大門。

童趣與聽診器、隱形眼鏡、充氣輪胎等發明

法國的雷內克是巴黎一位名醫,經常被請去給一些富貴人家的人看病。他雖然醫傑高明,但有時也為診斷感到苦惱。例如,一位年輕漂亮的貴族小姐患有心髒病,按傳統的診斷法,那就要用耳朵貼在患者的胸部進行聽診。這是很令人難為情的。假如遇上一位肥胖的老太太患有心髒病,那不但令人難為情,而且由於皮下脂肪太多而難以聽清心髒跳動的聲音。

在一次回家的路上,雷內克看到一群孩子在圍著一堆木頭玩一種有趣的遊戲。木頭的一端,一個孩子用針不停地刮劃著,木頭的另一端,另一個孩子用耳朵貼在木頭上聽從對麵一端傳來的聲音。雷內克覺得很有意思,也走上去和孩子們一道玩,一聽,果然能聽到清晰的沙沙聲。回家後,他立即用一張紙緊緊地卷成一個圓筒,將一頭按在一位患者的心髒部位,另一頭貼在自己的耳朵上。他驚喜地發現,這種方式比直接用耳朵貼著胸部聽心髒跳動,還要清晰,連平時很難聽到的輕微的雜音,也能聽出來。實驗成功後,他就找人專門製成了一根空心的木管專門用來聽診,這就是1816年首先在巴黎出現的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因為它的形狀像笛子,當時被人稱之為“醫生之笛”。後來,雷內克又對聽診器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後確定為喇叭型的象牙管接上橡皮管子。

孩子們的童趣還引發過不少有名的發明。

1821年,一位德國小女孩拿著媽媽的木梳在家門口玩。玩著玩著,她想出了一個新花樣,將兩張紙片一上一下地貼在木梳上,把木梳放在唇邊,“鳴哩鳴哩”地吹起來了。正在這時,一個名叫布希曼的音樂家路過這裏,他對這種奇妙的吹奏法很感興趣,仔細地觀看了小女孩的“傑作”。回家後,他綜合小女孩的木梳、中國古箏和羅馬笛的發音原理,發明了口琴。

隱形眼鏡的發明則得益於一個小孩的惡作劇。有一天,比斯特正在聚精會神地讀報。突然,他的小兒子跑過來,把他的眼鏡打碎了。正當比斯特準備發火的時刻,他的小兒子卻拾起鏡片貼在眼前大叫起來:“爸爸,你快看啊,好多好多螞蟻!”比斯特接過鏡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螞蟻。這時,一個念頭突然冒出,能不能發明一種直接貼在眼睛上而不要鏡框鏡架的眼鏡呢?就這樣,隱形眼鏡誕生了。

成年人擁有一顆孩童般的好奇心,同樣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

1887年,英國貝爾發斯特市的一所學校舉行自行車比賽。學生及一些熱心的家長為此而忙碌起來。這時,自行車的輪胎還隻是一層硬膠帶,蹬起來不但費勁,而且顛簸得很,人們都把自行車稱之為“震骨器”。

在參賽選手的家長中,有一位叫鄧洛普的家長,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坑坑窪窪的路麵上顛簸,時刻存在著跌倒和摔傷的危險,心裏很是不安。

一天,鄧洛普在花園看到花匠用一根橡膠水管給花澆水,覺得很好玩,也就學著花匠的樣子澆起水來。鄧洛普拿著水管,感到了水的流動,他好奇地握緊鬆開,又握緊,又鬆開,感到充滿水的橡膠管和不通水的橡膠管彈性差別很大。這個現象觸發了他的靈感:“如果把灌滿水的橡膠管綁在自行車輪子上,輪子有了彈性,那不就會減輕顛簸了嗎?”於是,他立即做起試驗來,最後他發現,用充氣的方法代替灌水,效果更好。這樣,鄧洛普不但使自己的孩子在自行車比賽中輕易取勝,而且發明了對汽車、摩托的發明均有重要推進作用的充汽輪胎。

對人類好奇心巨大的回報——電

有趣現象及人類的好奇心給人類帶來的貢獻最突出的也許是電。

英文中的“電”字,是希臘文“電子”派生來的,希臘字“電子”是“琥珀的”意思,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發現,琥珀摩擦後能吸起紙片、樹屑等輕微物體。公元16、17世紀之交,英國皇家禦醫吉爾伯特對流傳已久的琥珀吸屑遊戲進行了一番研究,發現除琥珀外,硫磺、玻璃、火漆、寶石等多種物質也能這樣。他認為這是一種磁石吸鐵一樣的力在起作用,因這種力最先是人們在琥珀上發現的,於是,他就把這種力稱之為“琥珀的”,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電”。

從吉爾伯特證明靜電現象是一種普遍現象到1753年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之間的150多年間,電學的研究毫無實用價值,理論上的意義也很不明顯,但電的種種奇異特征,仍吸引著一些科學家在電學領域默默地耕耘著,有時也引起了公眾的廣泛注意。

琥珀、玻璃等摩擦後產生的靜電是很微弱的,能不能使電流更強一點呢?1660年,德國人格裏凱用硫磺製成了一台靜電起動機,從而使人們能更清楚地看到靜電現象,但電流還是很弱。在反複試驗失敗後,科學家改變了思路,即通過儲存來加強電流。1745年,荷蘭萊頓大學教授穆森布羅克在給他的朋友法國科學家奧謬爾的信中這樣描述了自己的發明:“我想告訴你一個新的、令人驚心動魄的實驗,並且我建議您不要再重複這個實驗。當時我是在研究電力,為此,我在兩根淺藍色絲線上懸掛一根鐵棒,鐵棒由一個玻璃球獲取電荷。玻璃球迅速繞自己的軸旋轉,並摩擦人的手掌。在絲線的一端掛一根銅導線,銅導線的一端放在一個盛有半瓶水的玻璃瓶內。我用右手托住玻璃瓶,並試圖用左手從帶電的鐵棒引出火花。突然,我的右手受到一陣猛烈的打擊,全身都顫抖了一下,好像受了一次雷擊那樣。雖然,管壁很薄的玻璃瓶並沒破碎,並且在受到這種打擊時手掌通常也不挪動位置,但是胳膊肘和全身卻受到難以用語言形容的可怕打擊,致使我當時以為一切都完了。”

穆森布羅克這項發明就是電學史上有名的“萊頓瓶”。

萊頓瓶第一次向人們顯示了人工電的威力,但包括科學家在內,都沒有誰想到電有什麼實用價值,隻是把它作為一種奇異的現象繼續進行研究,公眾則像觀看魔術一樣地觀看科學家們用萊頓瓶所作的科學實驗。當時為印刷商的富蘭克林,就是在波士頓偶然看了這樣一次表演才走進電學領域的。

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是電學研究的第一個實際應用的事例,但同今天的電力應用相比,這種應用隻能稱得上一個副產品。所以,在這以後的100多年間,電仍是作為一種有趣的現象吸引著科學家和公眾。

繼靜電、雷電之後的一個新發現是生物電。生物電的發現也是來自一個有趣的現象。1786年,意大利生物學家伽伐尼發現死青蛙的腿在電的刺激下仍會抽搐,經過一番研究,他宣布發現了一種新電——動物電。動物電是存在的,但青蛙本身則不帶電。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指出了伽伐尼的錯誤。但是,伏打認為動物電不存在的結論又是錯誤的,伽伐尼以電鰻為例,回擊了伏打的批評,從而也證明了生物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