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益在你的感覺中
人類的幸福必須有一定的基礎,一定的前提,這是毫無疑義的。但任何前提,任何物質基礎中都找不到人們的幸福生活。人的快樂和幸福永遠是未知的不確定的。盡管我們也規劃人生,設計我們的未來。但嚴格地說,這些都不會產生什麼快樂,這裏麵並不存在快樂的“種子”,快樂和幸福從來都是不能計劃和安排日程表的。物質條件,永遠是基礎和前提,是不同的時代不同人的基礎和前提。這就像富人的孩子並不一定比窮人的孩子聰明,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並不一定比後生小子更有發明創造、更有成果一樣。隻有在“這個空間裏”才有完全利益的人生。
很明顯,現代人的機敏、警覺、銳利和不安於現狀,至今仍是比金錢和財富重要的因素,人生的奇妙令古往今來的聖賢、大哲人感到這是一個最令人費解的現象。現代哲人與古代先知一樣認為人生的快樂和幸福的事實,也許“遠遠超越了人類理解力的範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並不囿於一個什麼樣的結果,而是一個相對的時間和空間裏的一個“最大的數值”與“豐富多樣的體驗”。事實上,其實是一個人在現有的條件下的超越他人的智慧的充分實現,讓感覺“起飛”的美妙體驗。
不僅在這裏能找到人的快樂和幸福。同時它還隱藏著人類的最偉大的智慧。即這裏還有人的最大的利益,一種常人還未熟悉的利益,這就是偉人聖賢,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陶醉其中的原故,那是各種各種的美麗而無憾的人生。我們說利益在你的感覺中,正是基於這個事實,感覺不僅僅是快樂的原因,也是人生事業追求的手段。沒有感覺就沒有他們快樂的人生,也沒有他們為之奮鬥的事業。他們為了那種美妙的感覺而奮鬥,跟著感覺走,感覺帶他們走上事業的巔峰,它給思想者以智慧,給開拓者以財富,給科學的進步的巨大動力,巨大財富,文明人類的特點就是利益在人的感覺之中;
[感覺之旅]
感覺:萌發需求的“種子。”
人們常說:“需求是發明之母。”那麼,人們的需求又是怎麼萌發的呢?
很顯然,需求的萌發是多途徑、多因素的。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有生活的,也有生產的;有政治的,也有軍事的;有社會的,也有個體的,等等。筆者認為,在眾多因素中,人類的感覺、感受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因素之一,或者說,它是萌發需求的“種子”。
“把火帶回山洞”: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決定之一
人類最偉大的發現發明之一是用火和人工取火。自人工取火發明之後,火已成為人類的一種必不可少的需求,但從曆史的角度看,火對人類而言,並不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人類本身的曆史已長達二三百萬年,而人類用火的曆史隻有四五十萬年,人工取火的曆史更隻有二三萬年,三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時間差。這種時間差表明,人類不用火和不能保證經常有火用的曆史要比用火和可以人工取火的曆史長得多,人類在沒有火、不經常用火的條件下生存了很長很長一段時間。
人類為什麼能夠發現火可用進而取得人工取火這項偉大發明呢?筆者認為,人類對冷暖、明暗、粗細等的感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是原發性的作用。
人類與火接觸,主要是從森林自然火的接觸開始的。目前,世界上平均每年都要發生20萬起左右的森林火災,其中多數是自然火。因為森林中的腐爛物一旦堆積過多,就會因氣候變化等原因而燃起大火。原始時代,森林麵積比現在多,植物的生長比現在茂盛,這種自然的森林火也就會比現在更多。早期的人類大多生活在森林或鄰近森林的地區,他們與自然森林火接觸的機會無疑就比今人多得多。
森林大火對火區內的動物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對火區附近的動物來說則是一種恩賜。因為一場大火之後,火區內會留下大量的現成食物。久而久之,原始人就形成了一種觀念:大火食物。這樣,一見到大火,他們就會興奮地等候著,火勢一弱,他們就會立即向火區跑去,迫不及待地尋找著燒死的動物和烤熟的硬殼果與植物根塊。這時,他們會發現,烤熟的野獸和硬殼果,如果沒有被燒焦的話,不但比生肉容易咬爛嚼碎,而且味道也比生肉鮮美得多。此外,他們還會遇到尚在燃燒著的餘火,這種餘火不但不可怕,而且能給人們帶來溫暖和光明。
在火區尋找食物的原始人,很有可能來自幾十裏以外的山洞。遙遠的路程和豐盛的食物使他們難以在當天返回他們所居住的山洞,火區內則不一定有現成的洞穴,於是,他們隻好在火區露宿。為了抵禦寒風的襲擊,防止猛獸的侵害,他們就圍著山中的餘火堆坐下,並不斷地往火中添加燃料,以使餘火保持不滅。豐碩的收獲使他們一時難以入睡,大夥們情不自禁地圍著火堆慶祝一番。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興奮的人,特別是貪玩的孩子,會拿著燃燒著的樹枝,互相追逐嬉鬧。孩子們玩火的行為引起了一些聰明人的思考,最後,他們果斷地決定:把火帶回山洞。
“把火帶回山洞”,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決定之一,它給人類帶來的不僅僅是溫暖、光明和各種可口的食物,更為根本的還是它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即徹底從動物世界脫離出來的人。
據專家考證,原始人的進化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及其所處的大體年代如下:
能人階段:二三百萬年前至一百四五十萬年前;
直立人階段:一百四五十萬年前至四五十萬年前;
智人階段:四五十萬年前至十餘萬年前;
新人階段:十餘萬年前之後。
這個進化過程表明,在學會用火之前,人類的進化曆程極其緩慢,用了二百多萬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才從人階段進化到直立人階段,僅僅完成了一個階段的進化。自四五十萬年前學會使用火之後,人類很快就結束了直立人階段,隨後又相繼完成了智人階段和新人階段的進化,成為在解剖學意義上同當代人沒有區別的完全意義上的人。
毫無疑問,在經曆了如此巨大變化之後,人的感覺性能也會發生很大變化。他們再也吃不下血淋淋的生肉,他們再也不能對寒冷的天氣漠然待之,他們再也不能對黑夜毫不畏懼,總之,他們再也離不開火了。在此基礎上,人類終於在二三萬年前發明了摩擦生火的方法,從而初步支配了火這一偉大的自然力。
跟著感覺走的各類發明
人類的所有發明,都像人工取火那樣,大大晚於人類本身的曆史,也就是說,它們都經曆了一個從非必需到必需的過程。這些發明從非必需到必需,同樣是以人類的感覺為基礎的。例如:
衣著類:長期用火使人類的肌膚減弱了禦寒能力,對冷暖的感覺越來越靈敏。因此,當他們扛著一隻山羊或一隻狐狸往回走時,他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動物皮毛的保暖作用,從而設法把動物皮毛割下來裹在身上,繼而為了舒適和方便,他們又把獸皮裁剪縫製成較為合身的衣服。這一過程,發生在十餘萬年前至三四萬年前,是人類著裝史的原始過程。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的進步,人類產生了羞恥感、美感及炫耀感等心理,衣服成為一種除了禦寒之外還具有多種功能的必需物品,紡織品的種類和服飾的式樣因而也就越來越豐富。顯然,離開了對人類各種感覺的分析,我們根本無法理解人類在衣服方麵的眾多發明。
生產工具方麵的發明,是出於人類生產活動的需要,同人類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麵的感覺沒有直接或沒有太多的聯係。但隻要略加思考,我們就會發現,人類對這類發明的需求,同樣是建立在各種感覺的基礎上的。這些感受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輕鬆感:從最原始的石器到最現代的機器,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減輕人們的勞動強度,把人類不斷地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以及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安全感:從原始時代到現代,人類的發明就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簡單的生活需要。生產工具往往同時又是武器,人獸之爭的武器,戰爭的武器,經濟競爭的武器,抵禦自然災害的武器,免於饑荒的武器,等等。人類之所以不斷地追求新的發明,不斷地產生新的發明,各種各樣的危機及人類追求安全的本性起了重大的作用。
舒適感:很多發明,特別是近代工業革命中的發明,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生產力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噪音、廢氣、廢水等災難性的後果,這類發明的負效應,促使人類去追求新的發明,從而使人類有了各種低噪音、較清潔的生產工具和其它設備。
便利感:現代化程度高的機器,一個重要特點是操作簡單,使用方便,輕輕地一按電紐,就能完成許多過去需要高技巧、高強度才能完成的工作。即使如此,人們仍不滿足,又發明了不少連電紐都不要按的智能化機器。這一切,無疑都是為了滿足人們追求便利的需要,而不僅僅是因為生產本身的需要。
美感:早在石器時代,人們就經曆了一個從打製粗陋的舊石器到磨製精美的新石器的發展過程。磨製的新石器,有的是出於工具本身功能的需要,如箭鏃,要勻稱細巧才能射得遠,穿透力強,這用打製的方法是很難加工成功的,隻有細細地琢磨,才能加工出優質箭鏃。有些磨製的新石器,則主要是為了追求美觀。如石斧、石刃,隻要鋒刃銳利,打製、磨製,區別並不很大。現代機器,對外觀和造型的美是有較高的要求,並由此而產生了眾多的發明創造,如電鍍等工藝和各種用於精細磨削的工具與工藝。
總之,發明都是根據一定的社會需求而產生的,但社會需求並不是絕對的,一種需求大不大,強烈不強烈,現實不現實,與人們的主觀感覺具有很明顯的聯係。因此,我們應當承認感覺是社會需要的主要基礎之一,因而也是發明的基礎和源泉之一。
讓科技創造的靈感之火永遠燃燒
注意感覺是發明的基礎和源泉之一,對理解創造發明和推動更多的創造發明出現具有很大意義。
第一,有助於發明者產生更多的靈感。
美國有一位推銷員叫吉利特,在推銷實踐中他悟出了一條經商之道:人們為了追求方便,不惜花費更多的錢購買經常需要更換的產品,因此,隻要誰創造發明了一種這樣的產品,他就能很快成為富翁。吉利特也很想成為這樣的富翁。但他本人並沒有什麼獨特的技術,一時不知搞什麼好。
一天,他在理發店理發。當理發師拿著剃刀給他刮胡須時,他突然想到,如果有人要謀殺他,這種剃刀不就是很好的“謀殺者”嗎?此外,很多人的胡須長得快,需要經常刮,為了刮胡子而經常往理發店,很不方便。根據這一思路,吉利特於1895年發明了一種可以自己操作的,而且隻需要換刀片不需要經常磨的刮胡子的工具。這種工具很快就暢銷全球,吉利特終於從一個貧寒的推銷員變為當時美國屈指可數的大富翁。
吉利刀片這類發明,社會需求是客觀存在的,技術條件都是現成的,對發明者本人也沒有很高的技術要求與資金要求,唯一的障礙就是人們因為習慣而較少感到自己的不便或不適,因而也就沒有開動腦筋去設法改變現狀。
第二,有助於科學技術更密切地同社會相結合。
世界發明史告訴我們,科技水平的高低與發明的多少並不成正比。很多偉大的發明家,並不是科技水平很高的專家。不少偉大的發明,也並不需要多深多高的科技水平。這方麵的典型,除了眾所周知的瓦特、愛迪生外,還有很多。例如,轉爐煉鋼法的發明人貝西默原來是一名製炮專家,對冶煉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在製炮過程中,貝西默負責製造的炮雖具有射程遠、命中率高等優點,卻經常發生炮膛爆炸、炮手傷亡的事故。貝西默本來是英國人,後加入法國籍並為法國軍隊服務,他負責製造的炮經常發生爆炸事故,引起了法國政界、軍界對他的懷疑,不少人認為他可能是一名間諜。他所負責設計的新式大炮,也全部被當局下令停止使用。為了自己的清白,貝西默強烈要求組織專門研究班子與他一道分析炮膛爆炸的技術原因,最終發現,根本原因是鑄鐵不耐高壓,而要生產耐高壓的鑄炮材料,又必須發明新的煉鋼法。在這種背景下,貝西默闖進了他十分生疏的冶煉領域,從向冶煉工人學習現行技術和了解冶煉史入手,開始進行重新學習,最後終於在1856年發明了很簡單的冶煉法,隻需在出鐵水之前加大鼓風量,利用空氣中的氧除去鐵水中含量過高的碳,就能煉出韌性強、耐高壓的鑄鐵與鋼。在設備改造上,主要就是在煉鐵爐旁加上一個大馬力的鼓風機。但就是這項技術簡單的由“外行”發明的冶煉法,揭開了人類大規模冶煉和應用優質鋼鐵新時代的序幕。類似的事例表明,隻要科技工作者能敏銳而深刻地感受到社會的需求,我們就會更為及時地擁有更多更好的發明。
第三,有助於堅定發明者的信念,使天才之火永遠燃燒。
單純從邏輯上分析,當代的科學技術似乎已發展到了“極點”。超微、超導、超高溫、超真空、超級磁場、徹底失重、基本粒子等一係列“極”字級名詞給人們一種感覺,科學技術哪怕是繼續取得一點點進步,也十分艱難。
如果我們從人類感覺的角度看,我們則很容易發現,人類急需的科技發展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還遠遠滿足不了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不斷增長的需要。
總之,把人人皆具備乃至動物都具備的感覺視為發明的基礎和源泉之一,表麵看來沒有多大意義,仔細分析,則會覺得這實際上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基本問題。
[靈感之旅]
靈感:點亮明燈的火花
靈感,是一個奇特的現象,被人們譽為“點亮明燈的火花”。使人不解的是,靈感為什麼那麼難得一見?要如何才能得到那光輝的一瞬間?
靈感是什麼?靈感是怎麼產生的?
自由之花——不思而無不思
關於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為了製成周期表,門捷列夫一連三天三夜沒有睡覺,由於太疲勞,他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不料在夢中竟出現了比較成型的周期表,他興奮得突然驚醒,醒來後,馬上把結果寫到紙上。
瓦特改進蒸汽機的一個關鍵性設想,是在散步時產生的。在格拉斯哥大學校門外,有一片大草坪,草坪附近有一個小湖,穿過草坪還有一個高爾夫球場。1765年的一個星期日,已經發現了紐可門蒸汽機的根本缺陷而苦於找不到解決方法的瓦特神情恍惚地漫步在草坪上。突然,一個驚人的簡單的解決方法在他腦海裏油然而生:既然紐可門蒸汽機的致命是汽缸冷了又熱,熱了又冷,為什麼不用一個專門的容器來冷疑汽缸內的蒸汽呢?這樣,汽缸就始終是熱的,冷了又熱這一過程的熱損失就徹底消除了。瓦特後來回憶說:“我還沒走到高爾夫球場,已經把事情全部想好了。”([美]羅伯特·奧布賴恩:《機器》,台灣科學出版社、時代公司版,第55頁)
中國著名科學家李四光提出“地應力”這個地質力學理論中的關鍵性概念,則出自一句逗小孩玩的笑話。一天,李四光陪著自己的小女兒看家裏養的小貓小狗戲耍。突然間,小貓迅速地從院牆下的水洞鑽了過去,隨後追來的小狗卻怎麼也鑽不過去,急得汪汪直叫。小女兒見小狗過不去,也急得手忙腳亂。李四光哈哈大笑,逗女兒說:“你是不是也學學牛頓,在這個洞口旁再開一個阿龍(狗名)可以通過的大一點的門呢?”此語一出,李四光馬上聯想到牛頓第三定律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進而想出了“地應力”這個重要概念。
大量事實表明,靈感往往產生於緊張工作後的稍事休息之際,也就是心理學家稱之為“下意識”狀態的時刻。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對自己長期思考而未解決的問題已不再去思考,而辛苦思考找不到的東西卻偏偏喜歡在這種時刻奇跡般地出現,這種現象,每一個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都親身經曆過,除非他從來未取得過什麼成就。所以,有經驗的創造者都習慣在山窮水盡之際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散散步,打打球,彈彈琴或幹脆蒙頭大睡。如果問題已到了快解決的邊際,奇跡就會在這種大腦放鬆時產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身心放鬆狀態,是產生靈感最理想的環境。
為什麼百思不得其解,不思反而能解之呢?對此,至今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或令人信服的解答。也許,“無為而無不為”這句古人的哲言能道出個中之因素。我們暫把它叫做“不思而無不思”。
任何一種思考,都是一種有選擇的思考。不論人們思考得多深多廣,都有一些更深更廣的思路被人們正在思考的思路壓抑著。當人們不再按現有的思路思考,有意使自己的大腦鬆弛時,那些被壓抑著的思路就被解放出來了。由於這些思路過去從未出現過,來得又是那麼突然,因而也就被人們稱之為靈感。
“它山之石”可以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班廷是加拿大安大略州醫學院的一位兼職實驗示範教員,他自己還開了一家外科診所。
1920年10月,班廷要進行一次關於胰髒功能的示範實驗。為了準備這次示範實驗,班廷在反複研讀教科書之外,又閱讀了一些有關胰髒功能的重要論文。一天睡覺之前,班廷隨手拿起當日剛收到的醫學雜誌,“咦,這兒有一篇關於胰髒和糖尿病的報告,太巧了。”為了使示範實驗課更出色、更有新意,班廷認真地閱讀起這篇報告來。
當時,糖尿病是一種可怕的不治之症。患者總是感到口渴,總是感到肚子餓。但多喝多吃又不但不能解決口渴和肚子餓的問題,反而因糖流失加快而死得更快。少吃少喝雖能略為延長生命,但那種饑渴感又使人特別難以忍受。所以,糖尿病患者不但不能免於一死,而且在臨死前要受到很殘酷的折磨。為了攻克這種可怕的疾病,人們進行了很多的探索,其中一個重大的發現是胰髒中的胰島細胞是一個根本性的因素,胰島細胞正常,人體就不會得糖尿病。但是,這一發現隻是找到了糖尿病的根本性病因,治療方法卻未找到。
在眾多治療設想中,有一種設想是把後來稱之為胰島素的物質從胰髒中抽出來注射到糖尿病患者身上,班廷研讀的那篇報告就是這一設想的支持者。但是,盡管人們做了很多努力,胰島素還是無法提取。
班廷被報告所提出的問題吸引住了,突然,一個念頭一閃而出:“提取失敗,很可能是消化液進入胰髒引起的,如果把胰管紮起來,不讓消化液進入,胰島中所含的物質即使在胰島破碎時也不會遭到破壞。”班廷興奮起來了,他立即在筆記本上寫道:“結紮狗的胰導管,等待六至八周,使胰腺萎縮,然後用萎縮的胰腺提取液來治療糖尿病。”隨後他關掉自己的診所,辭掉兼職教員的工作,一心一意地按自己的設想搞起研究來。一年之後,即1921年11月,美國生理學會主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理係主任教授麥克勞德在美國醫師協會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宣布:找到了醫治糖尿病的一種方法。1922年1月,世界上第一例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島素後得以治愈。1923年班廷和麥克勞德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同班廷分享諾貝爾獎的麥克勞德是一位成名已久的糖尿病的研究權威。從1905年至1914年,他發表有關糖代謝和實驗性糖尿病的論文共49篇,還出版了《糖尿病及其病理生理學》這一極為暢銷的權威專著。但是,當班廷第一次慕名前去向他求教和求援時,他認為班廷的設想太簡單了,因而謝絕了他的請求。班廷未放棄,連續三次向麥克勞德求教求援。麥克勞德出於對年輕人的愛護,最終同意把因他前去歐洲度假和講學騰出來的實驗室給班廷使用8個星期,並指派了貝斯特這名優秀的大學生給班廷當助手,還給了他們10條做實驗用的狗。
麥克勞德除了愛護年輕人的積極性外,並沒別的想法。不料,當他從歐洲返回加拿大時,他發現兩個毛頭小子正在完成一項生理學家已宣告徹底失敗的偉大事業。經過嚴格而仔細的詢問、證實後,他立即宣布停止整個實驗室原有的各項工作,全力以赴地進行胰島素的研究工作。由於麥克勞德對胰島素的發現隻有支持的功勞,而且這種支持在最初隻是一種勉強的支持,因此,包括諾貝爾基金會在內的科學家和科學評論家都認為把諾貝爾獎授予麥克勞德是一個明顯的失誤。當然,麥克勞德不愧為一位好老師和忠厚長者,他和班廷都沒有去參加授獎儀式,並在班廷把獎金的一半分給貝斯特之後,也把自己的一半獎金分給了對純化和鑒定胰島素有功的柯列普。在四人聯名發表第一篇發現胰島素的論文中,他的名字也排在第三,位於班廷、貝斯特之後。所以,諾貝爾獎評選的這次失誤又成了一段罕見的廣為流傳的佳話。
為什麼長期探索並取得了重大成就的權威不但自己沒有產生最終解決問題的靈感,而且對來自“外行”(班廷是外科醫生,糖尿病是內科病)的靈感也認識不到?為什麼很多導致重大發現發明的靈感是出於自對該領域並未有多少研究的人或出自另一類或許有一定聯係,或許沒有什麼聯係的探索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