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雷波剪影(1 / 3)

逼近夷區的雷波城

海拔一千二百六十米的雷波縣城,位在金沙江北岸上,逼近山頂的一小片椅形台地當中。這片台地,就是所謂“雷波壩子”。形狀東西較寬,南北較短。大約由東到西,計有十多裏的長度;由南到北,則不到十裏。名為壩子,實則地麵並非與水麵相平行;而係自西往東,微向上坡。其上所辟稍帶梯式的壩田,滿植水稻。此處海拔雖屬不低,但以位在金沙江河穀關係,氣候殊為溫和,稻子長得異常茂盛。即在素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此等稻田,亦甚少見。壩田南麵,向前陡臨金沙江。自江邊上到此片平原,需爬上一匹峭壁。由雷波城十五裏下到江邊,過江又複陡上十五裏,即到雲南永善縣境的“井底”,乃一漢、苗兩族雜居地。此鎮名稱的由來,大約係因自該處下窺金沙江,宛如俯瞰井底之故。至於雷波壩子的東北西三麵,則全有山峰環抱。北麵高山,有錦屏山之稱。該山巉岩陡立,一片荒涼,堪稱壯觀。

雖然位在高崗上,雷波氣候,已似典型的四川天氣;與康滇高原,大有區別。夏天雨季終了以後,陰天常露晴意,可是又老晴不起來,反而常常要飛小雨。縣城幅員殊小,作扁長形,東西寬而南北短。城內主要街道,隻有東西一條大街,全長約計六百米。南北隻有旁巷,並無正街。即此小小麵積,裏麵仍有不少空地。正街以外,房屋殊不見多。大街大部分是鋪的石灰三合土。到此正值趕街,中午誠然非常熱鬧,可是範圍也隻限於當中那段鬧市。繞城四周,有護城小河一道;對於防守此城,頗有貢獻。城外街房不多,比較地南門外最為熱鬧。可是曆經夷匪燒掠,劫餘所剩,為狀可憐。僥幸縣城始終未被攻入,迄今仍得保存固有狀態。然而變亂之餘,居民有如“驚弓之鳥”。提到蠻子,老百姓類皆不免“談虎色變”。我們一群人,穿過涼山,來到此地,本地人認為不啻從天而降。第一天到此,全城人就都知道了。偶爾到街上,在一家店裏買點東西,許多老百姓,馬上圍過來,問東問西地,爭問涼山情形。父老們來,群向我等慰問。涼山如此逼近,夷人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十分重大。講起來,這家有兒子被擄,那家有女兒被抓。此等可怕的事,在雷波竟是“司空見慣”。這樣無怪他們一提起涼山,就不免有點戰栗。

雷波縣境,漢人總數不過兩萬多,夷人約倍此數。縣城城廂住戶兩三千人,卻全是漢人。本城商業,主要地依賴漢夷間的貿易。所以漢人雖然懼怕夷人,而且討厭他們,卻不能不讓他們自由來往。趕街日期,常有百數夷人入城。其中大部分,當然當天就折回家去。為防少數滯留分子滋事起見,縣府大門與二門之間,旁邊設有一所可容二三百人的邊民公寓,規定在城內過夜的倮夷,必須在此就宿。同時縣政府內,附設“屯殖統領部”,以資彈壓。至於負責這一帶地方治安的部隊,則為十七師部下陳營長所帶的一營人。那營實在一共隻有四連。就中兩連(包括一個機關槍連)駐在城內;防護縣城以外,隨時可以派出剿匪。其他兩連,分配在雷波到蠻夷司的大路上護路。

涼山夷人拿來雷波出賣的土產,直到三十年止,仍以鴉片為大宗。他們所買的,則大體限於鹽、布、酒三項。其他尚有針線等。市上陳列貨品,因此亦以此數種占重要地位。不過同時漢人所需要的各種普通貨品,也是應有盡有。女子所用各色花布、洋式紐扣、紅錫包牌的紙煙,以及信紙、信封、草紙、錢紙、貢香、火柴、中國藥材等等,市上都有出賣。市麵相當繁榮。即在不逢街期的日子,大街上也擺滿了攤子。人來人往,相當擁擠。日間固然如此。夜間燈火底下,更加要熱鬧些。大煙館相當公開;這是造成夜生活的一種主要原因。煙癮過足以後,就要消夜,所以街上小吃館也非常發達(對岸滇境“井底”地方,大煙更要公開些。因此雖非縣城,夜市較雷波尤為熱鬧)。店鋪種類,以飯館與小吃館最為顯著。酒鋪很不少,一部分為的是應付夷人的需要。旅社和茶館,也頗有幾家。其餘則大部是些雜貨店了。理發店全城隻有一家,糖食店也隻有一家。攤子方麵,亦以食物攤子占去主要成分,雷波人顯然是很好吃的。夏末來此,街上賣梨的攤子特別多。梨多來自金沙江邊,個子很大。就中最常見的一種,產在高山,以此名為“高山梨”。該梨奇大,且水尚不少,可惜肉粗味澀。據說老鴉岩的梨子,要好得多。我們到此,不巧該處梨子“隔年”,無福享受。那種梨子,大小以及外表形狀,和高山梨並無區別,買時需特別找說老鴉岩話的人去買。另外尚有產在涼山區域拉裏溝(位在母狗坡附近)的梨子,個子小些,可是味道也很好。

雷波市上,交易媒介,法幣與生銀兼用。二者之間,有一定兌換率,隨時價而高低。夷人寧願要生銀。他們買東西,也大都是用銀子。所以市麵上銀子,相當充斥。連縣政府職員的薪水,一部分亦用銀子發放。川省別縣,抗戰以來,銅元幾已收盡。雷波以交通不便,獨是例外。毛票以外,迄今仍然使用銅元以作輔幣。當二百文的大銅元,一枚現在當做五分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