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套 勝戰計(1 / 3)

第一計 瞞天過海【計名探源】

事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禦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唐太宗見眼前白浪排空,茫茫無窮,即向眾將問及過海之計,眾將麵麵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之人請求見駕,並聲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此人來到海邊。隻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此人東向倒步引帝人室。室內皆是繡幔錦彩,茵褥鋪地。百官入座,宴飲樂甚。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動搖,良久不止。太宗驚警,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蒼茫海水,橫無際涯,哪裏是在百姓家裏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於大海之上了!原來此人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的計策就是他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通過戰略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效果。

【原書解語】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注譯】

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誌鬆懈,削弱戰鬥力。

【用計例說】

賀若弼瞞天過海

陳霸先輕敵丟城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新建,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曆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歹旗幟,遍支營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兵將至,盡發國中士率兵馬,準備迎敵而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也竟然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隋軍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按語闡釋】

古人按語說:陳謀作為,不能於背於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

這是說“瞞天過海”之謀略絕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夜中行竊、剝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絕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雖然這二者在某種程度上都有一定的欺騙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自然不可以混為一談。

此計的兵法運用,常著眼於人們對世事的觀察處理中,使敵人由於對某些事情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使我方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製勝。

第二計 圍魏救趙

【計名探源】

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之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兩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隻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是龐涓的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輔助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自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臏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都邯鄲,孫臏製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製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遭伏擊與齊軍戰於桂陵,魏軍長途跋涉後已很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複又遭到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揚天下,世傳其兵法。

【原書解語】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注譯】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他而後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句意為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打擊氣勢衰落的敵人。

【用計例說】

二王突圍出奇兵

天京反擊解困圍

太平天國後期,由於內訌加劇,大大削弱了革命軍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軍派和春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清軍仗著人馬眾多,層層包圍,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

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諸王眾將商討對策,但對如此險惡的形勢,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這時,年輕的將領忠王李秀成為洪秀全獻上一計。他說:“如今,清軍人馬眾多,硬拚隻會凶多吉少。請天王撥給我兩萬人馬,乘夜突圍,偷襲敵軍屯糧之地杭州。這樣,敵人一定會分兵救援杭州。然後天王乘此機會突圍,我也回兵天京,形成兩麵夾擊之勢,天京之圍可解。”翼王石達開急忙響應,並表示也帶一支人馬,協同忠王作戰。

諸王眾將都認為這是“圍魏救趙”之計,有兩位王爺親率精兵突圍,勝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歡猜疑,他因天京被圍,形勢險惡,懷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機脫逃,所以遲疑不決,沒有吭聲。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淚如泉湧,說道:“天王,天國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對得起天王和全軍將士嗎?”石達開也跪在天王麵前,懇求洪秀全下令發兵。洪秀全深受感動,終於同意照計而行。

這年正月初二,正值過年,清軍仗著人多勢眾,已把天京團團圍住,也就略有鬆懈。這天半夜時分,李秀成、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乘著黑夜,從敵人封鎖薄弱的東南角突圍出去。清將和春見是小股部隊逃竄,也就沒有追擊。

二王突圍後,分兵兩路:李秀成奔杭州,石達開奔湖州。

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見守備森嚴,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擊退。原來這杭州是清軍的重要糧草基地,城內守軍也有一萬餘人。他們隻堅守城池,並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見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杭州,心中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內守軍見太平軍久攻不下,都很疲憊,天又降雨,就都躲進城堡休息,因為幾天幾夜沒好生睡覺,倒在地上便呼呼入睡。李秀成乘著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雲梯偷偷爬上城牆,等守城兵士驚醒,城門已經大開,李秀成率部衝人城內,攻下了杭州。為了吸引圍困天京的清軍,李秀成下令焚燒清軍的糧倉。

和春聞訊,知道杭州已失,斷了後勤供應,急令副將張玉良率十萬人馬,火速回救杭州。

洪秀全見清軍已分兵解救杭州,敵軍正在調動,於是下令全線出擊。李秀成攻下杭州,放火燒了糧倉之後,火速回兵天京;石達開也率部回撤天京。兩路兵馬彙合一處,機智地繞道而行,避開了張玉良回救杭州的部隊,終於順利地趕回天京。

此時城內城外的太平軍對清軍形成夾擊之勢,清兵始料不及,左衝右突,陣勢大亂,死傷六萬餘人,一敗塗地。

清軍慘敗,天京之圍已解。短時期內,清軍已無力再打天京了。

【按語闡釋】

古人按語說: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日: “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衝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他,就像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

孫子的比喻十分生動形象,想理順亂絲和結繩,隻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隻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製,圍困可以自解。

第三計 借刀殺人

【計名探源】

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彖日:“損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占據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的。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吳國伐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國書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齊國隻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