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書解語】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②推演。【注譯】
①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時結盟而借力的人、集團或國家。友未定,就是說盟友對主戰的雙方,尚持徘徊、觀望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況。
②《損》: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隻要有誠心,就會有大的吉利,沒有錯失,合於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卦有《象》日:“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損”與“益”的轉化關係,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換得自己的利益。【用計例說】袁崇煥奮力破滿軍皇太極借刀殺勁敵餒之時,開城反攻,追殺數十裏,擊傷努爾哈赤,滿軍慘敗。努爾哈赤遭此敗績,身體負傷,攻占明朝的壯誌難酬,羞愧憤懣而死。皇太極繼位,第二年,又率師攻打遼定。袁崇煥早有準備,皇太極又兵敗而回。
又經過幾年的準備,皇太極再次攻打明朝。崇禎三年,他為避開袁崇煥守地,由內蒙越長城,攻山海關的後方,氣勢洶洶,長驅而人。袁崇煥聞報,立即率部人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滿兵早三天抵達京城的廣渠門外,做好迎敵準備。滿兵剛到,即遭迎頭痛擊,滿兵先鋒巴添狼狽而逃。皇太極視袁崇煥為從未有過的勁敵,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
皇太極為了除掉袁崇煥,絞盡腦汁,定下借刀殺人之計。他深知崇禎帝猜忌心特重,難以容人。於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賄賂明廷的宦官,向崇禎告密,說袁崇煥已和滿州訂下密約,故此滿兵才有可能深入內地。崇禎勃然大怒,將袁崇煥下獄問罪,並不顧將士吏民的請求,將袁崇煥斬首。皇太極借崇禎之刀,除掉心腹之患,從此肆無忌憚,再也沒有遇到袁崇煥這樣的勁敵了。
【按語闡釋】
古人按語說: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借此力以毀敵人。如: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向鄶之豪傑、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書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處而埋之,釁之以雞戮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韓非子內儲說下》)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說曹日:“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誌,權心不願也。可遣人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曹從之,羽遂見擒。(《長知經》卷九《格形》)
古按語舉了幾則戰例:春秋時期,鄭桓公襲擊鄶國之前,先打聽了鄶國有哪些有本領的文臣武將,開列名單,宣布打下鄶國,將分別給他們封官爵,把鄶國的土地送給他們。並煞有介事地在城處設祭壇,把名單埋於壇下,對天盟誓。鄶國國君一聽到這個消息,怒不可遏,責怪臣子叛變,把名單上的賢臣良將全部殺了。結果當然是鄭國輕而易舉滅了鄶國。三國時諸葛亮獻計劉備,聯絡孫權,用吳國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還有,蜀將關羽圍困魏地樊城、襄陽,曹操驚慌,想遷都避開關羽的威脅。司馬懿和蔣濟力勸曹操說:“劉備、孫權表麵上是親戚,骨子裏是疏遠的,關羽得意,孫權肯定不願意。可以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並答應把江南地方分給孫權,那麼樊城被圍的困境自然會得以解脫。”曹操用了他們的計謀,關羽終於兵敗麥城被俘。
此計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用在軍事上,主要體現在善於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於利用、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學會識別這一計謀,可以防止上大當,吃大虧。
第四計 以逸待勞
【計名探源】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又,《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場的隻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的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隻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種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餘。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已無鬥誌,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隻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麵,不一定隻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待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己,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地等待。
【原書解語】
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注譯】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人處於困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卦》。“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對立的雙方又可相互轉化。
“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是說有水浸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
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己,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方法,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獲勝。【用計例說】以多擊少劉備初勝吳軍以逸待勞陸遜終燒蜀營這樣,蜀軍在五六百裏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誌鬆懈。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裏,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麵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一把火,燒毀蜀軍七百裏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製人的著名戰例。
【按語闡釋】
古人按語說: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虛實篇》)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史記》卷六二《管晏列傳》);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古按語舉了管仲治國備戰,孫臏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大破匈奴的戰例,來證明調敵就範,以逸待勞,是“無有不勝”之法。強調用中心樞紐,即關鍵性的條件,來對付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環”,即廣大四周的情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是本計的關鍵。誰人不知,兩個拳師相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氣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衝,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卻是退讓的林衝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