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會踢皮球(1 / 1)

下麵向你介紹一種自己不直接向對方說“不”,而是借助於第三方,即借人說“不”的拒絕方法。

在拒絕別人的時候,不僅要“善假於物”還要“善假於人”,就是在拒絕時善於利用第三者的幫助。這裏的“人”既可以指單個人,也可以指某一個團體。

利用他人幫助我們拒絕對方,這樣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用得很多。比如當一位年輕姑娘在被她不太熟悉的男士邀請去看電影或吃飯時,她經常說的話就是:“對不起,我爸爸今天讓我早點兒回家,我不能陪您去。”這種說法,隱藏了自己的主觀原因,而是以他人的原因為借口拒絕對方,從而既減輕了對方的失望和難堪,也減輕了因拒絕別人在自己的心理上產生的壓力,真是兩全齊美的好事。

但是借用他人來拒絕對方,這裏選用的第三者,並不是隨便任何人都可以的,一般要選擇對方所尊敬的對象或具有權威性的人物充當“第三者”,更有利於“不”的說出。

例如,在家庭中,難免會產生子女與父母意見不一的時候。這時,孩子所采取的方法,一般都是搬出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對付自己的父母。比如,上中學的女兒要和班裏同學出去郊遊,母親害怕沒有大人領著不安全,所以死活都不同意。可是外公卻不這樣看,於是女兒就去請外公出山,幫助她說服母親。外公欣然從命,和外孫女一起唱起了“雙簧”。女兒先說明了自己的打算,然後不等母親反對,她就示意外公上陣。外公於是就對母親說:“還是叫孩子去吧。溫室的花經不起風雨,小孩子就應該讓她去闖蕩,從小就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這對她將來是有好處的。隻不過要小心,注意安全就行了。”外公的話自然分量比較大,母親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隻得同意。

在政治和外交以及談判活動中,利用第三者來拒絕對方,也是人們經常采用的一種手法。例如,當某政治家在麵對記者的不斷發問時,就經常會說:“關於這件事的具體情況,我不太清楚,如果您想了解詳情的話,請問某先生好了,相信他會給您圓滿答複。”這位政治家在此就是巧妙地運用了“借人說‘不’的方法,把球踢給了‘第三者’”。這樣就防止了記者的繼續追問,使自己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借用他人說“不”時,重要的是最好事先準備好第三者,而不要臨時著急。現在,凡是到街攤上買東西的人都知道,許多小販通常都有幾個“托兒”,就是在旁邊幫助說服你買東西的人。他們表麵上好像也是顧客,但實際卻同賣主是串通一氣的。賣主抓住了顧客更相信第三者的意見的心理,便找些“托兒”來勸說顧客,往往都能見效。

時下,“無酒不成席”已成定式,求人者的手法也大多很拙劣,光知道在吃吃喝喝上做文章。飲酒,對於善飲的人來說,當然是無所謂,而對於確實不會飲酒、不能飲酒的人來說卻不亞於是“一場災難”。因此,人們想出了許多拒酒的招數,其中的一招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在喝酒中途找個借口“開溜”。

具體做法就是,在喝酒之前事先安排好一個第三者,讓他在關鍵時刻來喊你:“某先生,你有緊急電話。”或說:“某先生,你家有急事,你愛人讓你馬上回去!”你便可做欲走還留之狀,並連說:“對不起,各位!我去去馬上就來,馬上就來。”而隻要一離開酒席就躲起來,到酒席完時再回來說幾句道歉的話,一般對方也不會太在意。

利用第三者說“不”,可以把拒絕的責任轉嫁給第三者,從而緩解了拒絕者與被拒絕者之間的矛盾衝突,因此經常被人們所采用。但是在適用此法時,一定要考慮周密,靈活掌握,不要因此而傷害了朋友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