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猴子變成人(1 / 2)

在我國古代,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對猿猴有了一定的觀察和認識。《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名為猩猩的人麵青獸,便正是猿猴的一種。我國最早的訓釋詞語的專書《爾雅》當中,則輯錄了狒狒、蒙頌、猱,等數種猿猴,對它們的形貌、習性等進行解釋,並把它們同歸於“寓屬”。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解釋並不一定完全科學,但它卻反映了古人對於猿猴的認識。這些認識當中的不少因素,還長期影響了後人的觀念。

不過,由於上古典籍關於猿猴的記載大都零星、片斷,因此,尚不能使我們看到遠古時期人們對猿猴的認識、態度及情感的全貌。而大量產生於人類生活早期、並在人們口頭長期流傳的有關神話,則為我們了解這方麵內容打開了一個窗口。

神話是關於世界及人類是怎樣由來並成為今天這種形態的神聖敘事,它反映著處在幼年時期的人類的世界觀、宇宙觀和情感,從其中還可以看到原始先民生活環境與社會生產活動的影子。神話所講述的一般都是同“起源”有關的問題,它通過豐富的幻想和想象來解釋人類自身及其自然、文化環境的來曆,因此,神話大都具有釋源的性質。

在我國,許多民族的神話當中,都有猴子這一形象,而且它往往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同人類的起源、人類生活秩序的奠定乃至宇宙萬物的形成等,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這些神話主要可以分為五種類型:一、猴子逐漸變化,生成了人類;二、猴子與人或某精靈婚配,孕育了人類;三、猴子導致洪水潮天和人類的再殖或某生物的改變;四、猴子化生世界萬物;五、猴子發明或傳播某些人類文化事象。

這一類型的神話,是與猴子有關的各種神話中最為多見的一種。它們大都是講世界上最初先有猴子,然後猴子漸漸變化,才產生了人類。彝族創世史詩《門米間紮節》中的有關內容,可以說是這方麵典型的例證:

這塊地麵上,

有汪洋大海,

九分是海麵,

一分是陸地,

這塊陸地上,

樹林綠蔭蔭,

樹花亮堂堂,

雀鳥嘻嘻叫,

有老虎和豹子,

猴子笑眯眯。

走路一百天,

沒有一個人,

走路一千天,

沒有一家人。

樹林陰森森,

淌著清涼水,

層層的岩山,

都是猴子住。

有紅猴也有黑猴,

爬在大樹上,

拿著樹枝搖。

穿的是樹葉,

吃的是樹果,

生在樹上生,

長在樹上長,

樹果當糧食。

世上沒有人,

糧食也沒有,

牲畜也沒有,

火也沒有,

天天吃生果。

有的樹果苦,

有的樹果酸,

有的樹果甜,

苦甜認不得,

樹名認不得。

有的懶猴子,

金猴獻瑞

住在大樹腳,

住在石岩中。

小猴摘來果,

拿給他媽吃,

才知酸和甜。

母猴囑咐小猴說,

小猴拿著藤子去,

苦樹不要拴,

甜樹拴起做記號。

樹名認不得,

甜樹果摘回來,

不甜的果不要摘,

一天認得一樣。

支起平石板,

咬不動的果,

就用石頭敲,

擊石起火花,

樹棍已燃著。

石板上有水,

那個老猴子,

用石敲樹果,

敲出火花來。

石板下的樹根著了火,

石板上的水燒開了,

樹果也就煮熟了。

熟的吃一顆,

生的吃一顆,

熟的吃著甜,

生的吃著苦,

從此認得煮熟吃。

一天學一樣,

猴子變成人,

樹葉做衣衫,

樹果當飯吃。

火已經有了,

但糧食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