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的胸懷
報告文學
作者:田永元 馮文超
置身於青藏鐵路的那些日子,我常常忍不住就會吟詠出著名詩人艾青那叩動心弦的詩句來: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愛這土地》);我又會情不自禁地從內心裏發出這樣的感歎:我們為什麼激情滿懷,因為這條天路的守護者們給了我們太多的、有關崇高的激勵!
是的,今天,當我們走進這條令世界都驚歎的高原鐵路,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守護者們那種勇於奉獻、挑戰極限的事跡所鼓舞,感動;這震撼了世界的奇跡,神話般展現在世人麵前的時候,隨之是一個大大的問號牽住了人們的心頭:在這樣荒蕪寒冷的高原上,它能紮住自己的根基嗎?那裏的建設者能夠讓車輪永無停息奔馳下去嗎?早在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通車時,美國《華盛頓郵報》一名記者就寫道:中國人修建一條通往西藏的鐵路,這不亞於亞洲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那樣令人驚奇……這條鐵路穿過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可以預見,它的運營養護比修建更難。
應該說,那位美國記者具有一定的敏銳眼光。它的難在於,這是世界上自然條件最艱苦的鐵路。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青藏鐵路已經通車有七個年頭了,我們可以挺起胸脯驕傲地作肯定性回答。
我們的天路守護者們,不僅用最短暫的時間,站穩了腳跟,而且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創造出了一個個讓世人矚目的奇跡!青藏鐵路公司的近兩萬名職工,讓每一分鍾都在這空曠冷漠的高原閃現著汗水和智慧的光澤,高揚著中國鐵路的、充滿神奇色彩和舉世無雙的旗幟。置身在這片廣袤而又荒寂的土地時,總能感受到輝煌的業績都化作了心頭璀燦的雲錦。
於是,麵對這片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你會充滿激情地說:我熱愛這片土地,更熱愛給這片土地增加了無數色彩的青藏鐵路守護者們!
第一章
這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團隊,一支充滿和諧、摯愛的團隊,正是這個團隊,在荒蕪和蒼涼中演繹著中國現代化進行曲中最亢奮、最激動人心的樂章。
1
我們不能不說這個采訪是受到了某種嚴格“限製”的。因為青藏鐵路的領導們首先表明,他們歡迎采訪,但是,不希望也不允許宣傳領導們的業績。公司的各級領導從一開始,對所有的工作和所謂的業績都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低調處理。可是,我們所到之處,無論是采訪那些堅守在第一線的職工還是他們的家屬,他們在平淡地訴說著自己工作的時候,幾乎都對領導者們的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與一線職工同甘苦共命運、心心相映的事跡說上幾句。話語不多,故事不少,那些領導者的形象,因為出自於一線職工和家屬的嘴裏而讓人信服。更因為這些“三言五語”是在這樣特殊而艱苦的環境中說出的,反而更讓我們感到那種實惠和沉甸甸的分量,從中也不斷的在我們眼前立體而形象的凸現出他們的形象來。
你可以想象在飛馳的機車上,穿行於雪峰疊嶂的群山中。空氣是如此的稀薄,列車的行進是如此艱難。然而我們的領導者們每個月甚至每個星期,都會毫不例外地站在這個車頭上跟班添乘。他們就在機車裏,可謂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細心地檢測著、傾聽著、觀察著機車的運行情況和線路的運行狀態。要知道在這樣海拔四五千米的線路上,任何一個微小的閃失,機車上每一部件的運行狀態,線路上的每一顆道釘,每一盞信號燈的閃爍,每一節鋼軌的平穩都關係到整個列車的安全,關係到身後千百個旅客的生命安危啊。而經常出現的風雪彌漫的天氣,更為青藏鐵路的運輸安全設置了無數個說不清的艱難的天險。在這裏,領導者的行為、領導者的示範將會對整個青藏鐵路人的踏實和頑強的工作作風起到怎樣的示範作用啊。可貴的是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這種領導者的帶頭作用、領導者的添乘已經成了青藏鐵路主要領導者們雷打不動的製度被固定了下來。
無數次抗擊風雪的嚴寒之中,無數次排除艱險化險為夷的工作之中,領導者們確實站在最艱難的一線裏。而他們在一路十幾個小時,有時候甚至幾十個小時站在機車上,用自己豐富的智慧和汗水寫就的添乘日誌,就是他們身先士卒最生動的記錄。
翻開那一份份看似平淡,近似於枯燥的乘車日誌,你的耳畔仿佛還轟鳴著車輪飛奔的鏗鏘之音。在世界屋脊的鐵路線上,在從海拔2000多米至5000多米的近2000公裏的線路中,我們的領導者,就是那樣一絲不苟地站在機車上,眼睛不時地緊盯著腳下的每根軌道、每顆道釘,緊盯著為了列車的安全運行而標示出的每一處可能發生的線路和行車中的關鍵區段,從這裏,我們能從他們的行動和目光中,感受到那波動著的情感和激情。
那是領導者對事業執著追求和高度責任心的最形象的寫照。
難怪在青藏鐵路上上下下的合力,能顯示著那般堅固。
當你今天站在領導者們跟班添乘的位置上,領略他們一路風範、紮實的作風時,你就會理解了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在世界最高的雪域高原上,所能創造出來的無數個奇跡。這十幾個小時,是怎樣的十幾個小時呀,幾乎完全處於高原稀薄的缺氧區,而十幾個小時的氣候變化有時候卻能變幻出四季的景致:忽而急雨;忽而暴雪,忽而狂風。人,不要說是要完全聚精會神地在機車上工作,即使是坐在那裏,身體也要承受著難以忍受的惡劣天氣和缺氧的煎熬。那種滋味也隻有置身在這樣的環境裏才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才能夠從內心裏發出:在高原行路,難呀!
2
中央電視台有個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欄目,叫做《走基層》。我認為,這個欄目之所以受歡迎,就是接近於我們的生活,就是實實在在地將鏡頭、將記者的心靈對準了我們百姓的日常生活,從那裏人們可以窺視到整個社會的變遷,窺視到自己的追求和苦樂;也道出了當今社會光明的前程和艱難的拚搏之路。
青藏鐵路的開通,恰恰能夠更形象地展示出這其中的風采來。
一位年輕的央視女記者,在進入青藏鐵路後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因此,她堅持一定要親臨機車,一定要像那些鐵路的領導者和建設者那樣,站在機車上跨越青藏鐵路的全過程。由此,一股追求事業完美的豪氣蕩漾在心頭,她謝絕了鐵路幹部的勸阻,排除了許多意想不到困難的出現,像戰士奔赴戰場一樣登上了機車,向著西藏的拉薩進發。這是一次2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深入青藏鐵路線的過程中目睹了,在近2000公裏的鐵路線路上的奔波,目睹機車司機工作的無比艱辛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就是這二十幾個小時,她經曆了人生一次同艱難痛苦、同彌漫風雪搏鬥的曆程。
她親身感受著,駕駛著機車的司機怎樣牽引著長長的大列,闖過巍峨而又艱險的昆侖群峰,穿行於逶迤的雪山之中,一會兒是晴空萬裏,看眼前的雄鷹同自己的列車競相追逐,那情、那景引發她許多豐富而激情的遐想,她置身於征服世界最高山巒的行進之中呀!眼前這二位年輕而樸實的司機,就是最勇敢的征服者!她的遐想,她的自豪在頭腦的萬裏雲天中也許隻是剛剛的啟程,突然間的狂風飛雪,立刻將她的遐想拉回到嚴峻的現實之中,隻不過是瞬間的事情,襲來的風雪就遮掩了晴朗的高原天空,隨之,眼前的一切都變換了麵孔,腳下的車輪也越來越感到了說不出來的沉重。越往前走坡度越大,越往前走駕駛室裏的空氣越稀薄,列車像負重的老馬,在喘息。她感到了心胸的沉悶和呼吸的急促,再看看眼前駕駛著機車的年輕的司機——目光炯炯,緊盯著前方閃亮的信號,駕駛室裏不時傳來調度的提醒和命令,預告著前方車站隨時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他們的神經在這一刻被繃得緊緊的。
要知道,他們很快將進入高原行車的最高處唐古拉山山脈地域,這裏的海拔已經達到了5000多米,是地球之巔。而在這樣的地區行車,他們經過的車站都是無人看守的車站,如果行車中在這裏遇到一切故障,都需要自己下車處理。要知道,在這樣的高處行車,已經是進入人體可能承受的極限了,冷不丁進入這樣的高寒缺氧區,她立刻感到了心跳的急促和呼吸的困難,隨之就是頭暈、惡心,恰在這時候,駕駛機車的司機將氧氣袋遞到了她的眼前。而在這最困難的行車區間,司機們不僅沒有吸氧,還要按著調度的要求,在一個無人車站跳下機車,對車站出現的一個小小的故障進行了排除檢查。
眼前這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在她的眼前,形象是這般的豐滿,行動是這般的樸實,於其說,他們是在全身心的投入勞動,莫不如說他們是以自己火熱的生命麵對著這片事業所充滿一種神聖和虔誠!
要知道,車輪行進的每一步都是生命挑戰極限的慷慨壯歌呀!
她到達拉薩的時候是被乘務員抬下車的。在踏入到拉薩土地的時候,她哭了。她不是為自己的懦弱,為自己在一路上經曆的千辛萬苦、受盡的磨難而痛哭,她是為自己能親身的感受到在這世界屋脊上有那麼多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紮實的業績而有所感悟。她是為這些默默無聞的勞動者們那種超常規的奉獻、那種超常規的付出所展現出來的那種包容寬廣的胸懷而感動,為青藏鐵路的勞動者們那種“山高人為峰”的氣勢而自豪。她說過,我為青藏鐵路留下了淚水,而終生刻骨銘心。這就是青藏鐵路給予人們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是領導者們的始終站在艱難困苦的前麵,所引發出來的“高原效應”。
3
高原上的氣候,高原上的環境,甚至高原上的工作,一切都是特殊的。然而高原上的人們和高原上的領導者在思想和心頭卻永遠沒有一絲一點一毫的特殊超越紀律製度約束的權利。
一段時間裏,在青藏鐵路的基層單位,酗酒的風氣十分盛行,在許多人的頭腦裏,似乎覺得身居高原的寒冷地帶,文化生活又相對貧乏,喝點酒應該是情有可原。然而,因為酗酒給安全生產帶來的許多慘痛的教訓和其中所帶來的難以言喻的隱患,足以令我們警醒。對於因為酗酒所產生的嚴重後果,公司的領導者們從更深的層麵意識到這是個隱患,於是整個公司在通過不斷的強調紀律、加強學習、完善和堅持規章製度的嚴肅性方麵,達成了共識、統一了思想。接著,一道戒酒令,在青藏鐵路迅速而又不動聲色地下達到了各個站段、工區、班組。這道命令不鳴則以,一鳴驚人!命令一旦發出,就是響弓沒有回頭箭!正是這道命令,令高原地區酗酒理所當然、高原工作特殊的意識蕩然無存。嚴格執行在行車部門不許酗酒的命令,可謂雷厲風行。據說在一個行車的基層單位一下子就清除了半汽車的酒瓶子。而在工作勞動期間,無論在怎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酒已經在青藏鐵路的辦公場所悄悄地消失了。
這就是青藏鐵路領導者和勞動者們的雷厲風行,一絲不苟的樸實作風。
正是有了這樣的領導者,有了這些工作的標杆,青藏鐵路的“火車頭”們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卓越的奉獻精神,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已經成為了一種青藏鐵路的時尚文化。規範成他們一種自覺的行動,多少年來,人們願意把鐵路機車乘務員稱為特別能戰鬥的隊伍,而在今天,這種稱讚,又在青藏鐵路乘務員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4
青藏鐵路的建成在諸多的艱難困苦中,火車頭的開路先鋒作用至今還令人曆曆在目。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從高原笛聲響起的第一聲起,就充滿了豪邁和悲壯!魯迅先生有一句著名的充滿哲理的話:其實地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用在高原鐵路上,完全可以響亮地說:其實高原沒有路,隻是建設者的汗水化做這條真實的路!是的,正是在建設者們的奮鬥和追求中,青藏鐵路更形象地伸展出來,更逼真地寫進我們的生活。於是,線路剛剛修通,剛剛成立的青藏鐵路公司就響亮地提出:機車必須以最快的時間在線路上運行,換句話說:隻有啟動了車輪,高原鐵路的艱難和生動。才能有血有肉的展示出來。
於是,從西寧機務段調去的幾台機車,和由車間主任李永才組成的“先遣部隊”開始了進軍拉薩的旅程。那時的線路是一種這樣的狀態:各個車站編組場的股道剛剛建成,連軌道上的石砟都沒有來得及填平,而正線上的軌道更是高低不平,甚至前方的信號燈也多有不完備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要開通線路,隨時都有列車顛覆的危險。然而,入藏的鐵路建設物資急需大量地運進,這種急需也隻有因地製宜,靠鐵路運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他們別無選擇。
由此,由西寧機務段選出的三台內燃機車重聯成一組,拉著入藏的貨物組成的進軍拉薩的“專列”,硬是在這樣簡陋陌生的線路上、在世界的屋脊上不畏艱險地行進著。
這樣的行進,不僅僅是在運送青藏鐵路建設急需的物資,還有目地的要探索出在青藏鐵路用內燃機車牽引列車安全的規律來。那時,三台機車的乘務員都工作在車頭、吃住在車頭。這些機車乘務員都是西寧機務段的技術骨幹,可謂思想技術都是過得硬有“本事”的行家裏手。可是,再好的本事也必須要有自己熟悉的工作環境,對於機車乘務員來說,這一點尤顯重要。然而,今天他們卻不存在這樣的優勢。他們要第一次闖入這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可謂是在青藏鐵路開火車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他們絲毫沒有在青藏高原上行車的親身體驗。
可以想見,擺在麵前的工作是何等的艱巨,至於身體是否適應,那隻有到實踐中檢驗了。當機車進入到納赤台後,一路上步步為坎,許多人在機車上就有了高原反應——頭脹耳鳴。不要說駕駛機車,就是躺在機車上也夠難受的了。那時,沒有單獨的吸氧機。實在是受不了了,就在集體備用的吸氧袋上吸上幾口。路程遙遠,指揮的調度不時發出機車上的限速指令,經常是在無人區的車站遇到風雪,遇到臨時行車中不時出現的故障。無奈,這些故障的處理都必須由機車乘務員走下車來自己去排除。你可以想見,在機車上的高原反應都那麼強烈,如今還要走下機車去親自動手排除障礙,這種艱難到了何等程度。
副司機小王,有一次走下機車去清除線路上的障礙的時候,突然覺得頭重腳輕,眼前兩眼一黑就倒在了線路上。周圍的師傅將他拽起來時,他咬緊牙關、愣是堅持到同大家一起將線路的故障排除後才登上機車。他說的有道理:高原也有高原的工作規律,我們來到這個地方,就是要摸索到這個規律往前進的,既然人家搞工程的能把線路修到這裏,開不過去可是給我們火車司機臉上抹黑。
就是這樣,三台機車牽引著的列車在整個的線路上行進了近三天三夜,終於取得了從格爾木到拉薩試運行的第一趟勝利。
這些人就是機務段行車中名符其實的技術骨幹。
那時候,青藏鐵路的開啟和運行時間待定,可謂時間緊、任務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要做好擔當這條線路機車運用任務的乘務員的培訓工作。而能夠用自己的經驗直接可以擔當培訓的,就是曾參加過第一次試運行的那些機車乘務員。既然是任務,那就沒說的,肚子裏有多少經驗,就原原本本地倒出來。目地隻有一個:盡快將本事學到手,讓這個團隊在青藏鐵路展現自己的風采!培訓就是采取“一幫一”和“二帶四”的靈活辦法,讓培訓工作卓有成效地進行著。這樣既實際又紮實,剛培訓完了一期學員,經過嚴格的考試後,這些已經畢業的培訓人員再去帶動周圍的乘務員進行培訓。采取這種“滾雪球”的方法,不到一年的時間,具有青藏鐵路特色的培訓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
然而,任何工作都必須是與時俱進的。隨著美國大馬力NJ2陸續進駐青藏鐵路,這些乘務員們又投入了這種機車型號的學習。應該說,這種機車功率大、設備新,尤其是電子線路圖比較複雜。一時,它的性能很難掌握。但是,這裏的機車乘務員說的好:我們既然把這樣的機車接過來了,就得把它運用好,駕駛好。雖然在高原上,駕駛這樣的機車沒有任何可借助的經驗、可汲取的教訓。但是,他們有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有挑戰極限的能力。可以這樣說,他們正創造著一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輝煌業績,就憑這一點,付出任何代價都是值得的。
藏族司機紮西彭措,是這裏的第一代藏族司機。他知道,自己作為一名藏族同胞能夠駕駛現代化的機車,是西藏跨世紀發展的形象展示。他表示:我要在這條線路上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為我的民族爭光,為藏漢民族的團結盡力,我今天能夠站在這樣現代化機車的駕駛室裏,也是新一代的藏族走向現代化和掌握現代化技術的時代標誌啊!
他在開始上機車培訓技術課的時候,不要說難過英文這一關,即使是中文關都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才能闖過去。而如今學習這樣的技術,對於一個藏族同胞來說,更是一道令人生畏的難關。這道難關,即使是對一位受過中等技術學校訓練的熟練司機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更何況對這位藏族同胞呢!而且,培訓的任務完成的好壞,是同工作的崗位掛鉤的,是要得到有關技術部門認可的。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這位藏族司機比誰都清楚:他們今天麵對的可以說是陌生的文字、陌生的技術、陌生的路程,要真的在這方陌生的天地裏獲得駕駛新型機車馳騁高原的“自由”,唯一的選擇就是把新型的機車“吃”進腦袋裏,把陌生的道路用車輪踏熟練!由此,他意識到,這樣的學習,實質是在走進高原,同時間進行著一場爭分奪秒的競賽。雪域高原中,有多少期待的眼光在瞅著他們。建設大西北、建設現代化的新西藏已經擂響的戰鼓,無時無刻不扣動著他們的心弦啊!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每記住一個英語的技術單詞,記住新型機車的每一個部件的作用功能和使用原理,都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包含著怎樣的政治能量啊!
在那些個沒白天、沒黑夜技術培訓的日子裏,紮西彭措和他的夥伴兒們,一門心思地鑽在了新型的機車裏麵,為了便於記住那些陌生的英語技術單詞,他們不惜用些笨勁兒,把英文用漢字標示出來,然後一點點地默記下來;麵對那些複雜的技術線路圖,就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點點、一段段地描畫著,銜接著,直至把那像海洋一樣的線路圖都清清楚楚地影印在自己的心頭。他們的這股頑強拚搏的學習勁頭,讓那些外籍培訓的老師讚不絕口,當藍色的眼珠兒初始用疑惑的目光,進而用驚訝直至到欽佩的目光審視著眼前這些普通的黃皮膚的工人的時候,他們的心頭升騰起一股難言的情感,他們在心裏默默的說:有這樣一群踏踏實實的工人,中國的偉大複興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美國的NJ2大馬力機車,就是這樣驕傲的駕駛在這些工人們的手中,奔赴世界海拔最高點的,一展中國人征服高原、服務高原的雄風。在高原的鐵路線上,我們看到了藏族司機紮西彭措駕駛著美國大馬力機車的英姿,這是高原上真正的雄鷹,他將自己勃勃的英姿貼在了高原生動的畫麵上。從這個畫麵上來講,我們看到了新一代的藏族機車司機已經掌握了西藏飛速發展的金鑰匙!
6
作為一個機車乘務員,以往的慣例隻負責機車的乘務,至於線路的運行情況、信號的顯示狀況等都跟他無關。可是,唯獨在青藏鐵路,問題卻並不是那樣簡單。在這裏,機車運行中,作為一名司機,你不僅要管機車的運行,還有許多應接不暇的工作和突發的事件需要你及時處理。比如,在這條線路上有許多無人車站,如果在這樣的車站遇到了突發事件,就隻有乘務員親自下車處理了。一個處理,說的也許輕巧,可是,真的要付諸行動,卻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呀!格爾木機務段的司機常玉棋駕駛的機車拉著從當地錫鐵山礦裝載的20多輛鐵礦石出發了。這是一個冬天的夜晚,本來就寒冷的高原,此時的氣溫已經降之零下20多度,寒冷、空氣稀薄,這樣的天氣出乘意味著一路更加的艱辛,意味著安全行車形勢的更加嚴峻。果然,列車剛走到半路,調度傳來了信息:列車後部第20輛車車軸溫度過熱,要機車在前方車站停車檢查。當時已是子夜2點多鍾,恰逢風雪交加的時刻,為了保證列車運行的絕對安全,他將列車停在前方小站後立刻跳下機車,向身後的列車走去。在這高原的小站,要靠近後麵的20節車輛談何容易啊!撲麵的風雪,幾次將他打得身體趔趔趄趄,而稀薄的空氣令他的呼吸不斷地急促起來。可是,他始終咬緊牙關,心想:無論如何要堅持走到地方,將軸熱的位置準確地檢查出來。當明確了軸熱的位置後,常玉棋如實將軸熱的狀況及時向調度做了彙報,並根據多年的行車經驗向調度提出建議,根據眼前的狀況和氣候狀況,目前軸熱並不會影響正常的運行,軸熱的車輛用不著甩下。要不甩車,一路就更要謹慎,隨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於是,在調度的具體指導下,行車的速度降到每小時50公裏,一旦發現車軸有異常的變化,隨時在前方的車站將列車停下來觀察處理,就這樣,餘下的400多公裏的行程,他始終傾注全力,駕駛著機車走走停停,走了一個夜晚,總算安全地將列車送達目的地。當停下列車的那一刻,他渾身酥軟,一下子倒在了車座上。
像這類的故事,在整個青藏鐵路可謂信手拈來、數不勝數,串起來就是一串珍珠,每一個故事都閃爍著一種精神,一種令人感動的深刻內涵。
西寧機務段的司機李明,在一次風雪天的乘務中,車行至半途,突然接到了調度命令,說是發現車後麵的尾列已經被風雪搖晃下來,必須立即停車將尾列修好,否則將影響行車安全。李明接到調度命令後,立即將機車停在了一個無人車站,跳下機車。這時,外麵的風雪彌漫,又處在海拔四千多米的路段,他需要扛著三十多斤重的工具和尾列,走過有三十多節車箱的距離,才能達到所修尾列的位置。然而在那高原極其缺氧的天氣,人頂著風雪走幾步都要氣喘籲籲,更何況還要背著工具。可想而知,在這樣的艱難的環境下走向維修地點的艱難程度了。每走幾步,李明的頭上都會冒出冷汗,但是在這樣寒風凜冽的天氣中,隻有他和助手兩個人。要麼他們就停步不前趴在線路上,要麼就挑戰極限,像衝過戰場的烽火線一樣衝過幾十節車廂的距離,勝利地完成任務。最終,李明和他的助手憑著堅強意誌扛著工具走進了維修現場,直到將損壞的尾列修複安裝好。當一聲汽笛響徹在高原風雪之夜的時候,李明和他助手覺得,他們在高原挑戰人生極限的過程中又邁出了紮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