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每天反複閃回的每一組畫麵,都是定格在曆史輝煌時期的絢爛一頁。茫茫高原,蒼涼悲壯的萬山崇嶺,每天傾訴著的是單調而又蒼涼的故事,而我們的建設者們,卻用自己的腳步和汗水撕開一道道荒涼的帷幕,展示著飛奔的列車交織出的一幕幕清晰明麗的影像。他們置身高原,盡管荒涼和嚴寒是它的主要色彩,可是一件件一樁樁膾炙人口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卻到處都充滿著溫馨而動人的魂魄。進入昆侖山,就有當年白娘子為救許仙而舍棄生死到昆侖山偷盜靈芝的故事,走進納赤台,就有當年文成公主進藏時,將一隻金碗放到這裏而讓這荒涼之地噴湧出汩汩清泉的傳說;冷峻而嚴厲的高原內心裏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和熱情,而正是這一代有誌的建設者們,以他們的熱情、他們的追求,走近了它那博大的胸懷之中,貼進了它那熾熱的胸懷。
7
又一輛列車行駛在青藏鐵路線上,它闖過一道道陡峭的山梁,甩過一組組冰山,極目望去,就像是整個列車帶動著高原向前飛騰。
無論是機務段裏的司機還是添乘的幹部都有一個切身的感覺,隻要他們站在駕駛室裏,也就是說隻要他們登上機車穿行於高原鐵路的時候,那種威嚴、那種神聖、那種強烈的責任感就會在心頭油然而生。同時,因為掌握了嫻熟的技術,每個人靠著過硬的工作和生存的本領,在征服高原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呼風喚雨、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是令人歎為觀止的。而透過這些能力,我們看到的是青藏鐵路的幹部職工那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是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幾乎是如出一轍,無論是公司的領導還是基層站段的領導,隻要他們添乘,他們都會像機車乘務員一樣,嚴格地按照機車的規章規範著自己的一切行動。所差的是,他們不能坐在駕駛的座位上,他們隻能站在司機駕駛室裏,雖然他們不是駕駛者,但你會從他們的每一個眼神兒、每一個手勢,甚至那身軀輕微搖晃的姿勢,內行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們是在鐵路風雪線上久經摔打的指揮者,他們的眼睛注視著前方,但不時地卻向四周環顧,隨著身體擺晃的姿勢,不時地發出“某某公裏處輕微搖晃”。突然,他們又會眉頭緊鎖,說“此處道岔區搖晃明顯”,也會毫不猶豫地舉起報話機,聲音洪亮地告訴調度“此處對行車安全已造成威脅,命令附近的工區馬上按標準維修”。機車過後的轉眼工夫,你就會發現,在這位領導者發出的有問題的行車線路旁,立即會聚集起一批養路工人,這不是什麼偶發事件和偶然行動,就像是一種文化規範著一個人的行為一樣,指揮者站在機車上跟乘,已經成為了青藏鐵路公司領導者們的每個月必須遵循的一種行為。
這裏是一個英雄的群體,又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群體,說他們普通是因為他們同所有人一樣,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著自己的七情六欲,甚至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從內地、從比較優越的生活環境中走出來的。如今,隻不過因為青藏鐵路建設的需要而來到這裏的。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正是他們的今天麵對了艱難的工作環境和意想不到的種種壓力,才有了他們必須同艱苦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斷的抗爭勇氣,才能夠在正確思想的引導下,產生出超乎尋常的忍耐和抵禦戰勝一切困難的決心和意誌。
有時候許多意想不到事情的發生,同樣會讓他們情感的堤壩突然間決裂,他們必須麵對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和問題,在個人和事業麵前,展示出自己的思想境界。
雷東風和雷玉風是一對親生兄弟,他們同時在格爾木機務段擔任著機車司機的工作,常常是兄弟倆同時出乘,為了工作經常舍棄家庭的溫暖置身於寒冷的雪域高原,而他們的父母就住在西寧,常常因為工作顧及不到父母。俗話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這話今天就突然在他們倆的工作中應驗了。那天,倆人同時駕駛機車往拉薩去,列車行駛途中突然同時接到調度打來的電話,說是他們的父親已經病危了,兩人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就明白了,肯定是凶多吉少。也許此時的父親已經告別了人間。他們牽引的兩列火車都行駛在高原上,他們悲痛的心靈被壓得沉沉的、拉得緊緊的。聽到這猶如晴天霹靂的消息,他們悲痛欲絕的心情可想而知,極度的悲痛也像步步緊逼的坡道將他們悲痛的心境推向了一個令人難以超越的高度,但是他們必須忍耐、必須承受,因為他們肩負著的職責在告訴他們。悲痛是不言而喻的,他們甚至來不及想到多少年來慈愛的父親對他們的無時無刻的關懷和教養,他們甚至不會忘記就在他們前不久離開父親的時候,父親還拉著他們的手念念不忘地告訴他們:我還好著呢,隻要上了路千萬不要牽掛我,你們幹的活可是責任重大啊!
可是今天,他們怎麼也不會想象父親的突然離開人世對於他們家意味著什麼,然而無論怎樣他們必須要堅守崗位、必須要將列車開到終點,就是這樣,他們強忍住心頭的悲痛,依然聚精會神駕駛著機車向拉薩駛去,此時,你也許會覺得,眼前的雪山,甚至雪山上疾飛的雄鷹,都會為這兩位兄弟的高尚情操而肅然起敬。就在此時,駕駛室裏傳來了調度深沉而又摯愛的話語:東風、玉風兄弟,請你們二人各自在前方車站待避,有接替的乘務員接換你們的工作,然後,你們馬上搭乘回西寧的機車!終於,抑製不住的淚水從兄弟兩人的眼眶中漫溢而出。盡管,他們還來不及想象:為了這兩位兄弟能夠及時的趕回西寧的家中,機務段的領導和行車的調度們為他們兩人在最快的時間裏能夠返回家中、看上父親最後一眼,傾注了怎樣的心血、費勁了怎樣的心機。但是,從自身的工作重要性中,從緊張而繁雜的工作程序裏,他們能感受到組織上對他們和他們的家庭所表達出的人為關懷和飽蘸的真誠!正是在這一刻,兄弟二人在各自的機車上同時踩響了風笛,他們知道:這一刻,即將離開人世間的父親,能聽到他們的心聲!他們更清楚:置身於高原上這個溫暖的團隊,都能感受到父親無限的感念之情!
8
在高原漫漫的長途中,不僅僅隻有高亢激昂的交響曲,不僅僅有鏗鏘、雄渾的抒情詩,而且有著人生的喜怒哀樂,有著慷慨奉獻中的悲壯,甚至有著糾人心悸、令人肝裂的痛楚,這些有血有肉的漢子,在那一刻,淚水的傾訴,不僅打動了我們,也感動著空曠遼闊的高原,最冷峻、嚴厲的高原演繹著最無奈、最溫馨、最入微的、融融的和諧之音。
當除夕之夜,有多少乘務員背井離鄉、奔波在千裏鐵道線上,這種奔波正是為了千萬個家庭的團聚。“苦了我一人我一家“的奉獻,展示了機車乘務員和家屬們的純美心靈。就這樣,機車乘務員除夕夜舍棄一家團圓,堅守崗位的感人故事被西寧機務段的乘務員們搬上了舞台。那年的除夕,公司的春晚節目最受歡迎的就是他們自編自演的小品《我的大車兄弟》。當這個小品展現在鐵路職工麵前的時候,感動了多少周圍的職工和群眾。結果,這個小品成了公司文藝演出的保留節目,深入到沿線的站段演出,一直保持著為看這個小品鐵路沿線而“傾家”出動的效果。由於真實,由於是身邊發生的故事,更由於人們深深地被自己的勞動感動著,因此演到動情處,台上台下無論是職工還是家屬,都流下了激情的淚水,那情、那景,至今人們談起來,都會感歎不已!
這就是我們青藏鐵路的幹部職工!寫到這裏,我們會不能自己,會在感動中頓悟到一個道理:他們的工作、他們的行為、他們的奉獻已經成為了一種更有魅力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激勵著著他們的崇高行為,而這種行為的大美是隨處可見的啊!。
第二章
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經過了上億年的孕育,才有了昆侖山的概念。今天,由昆侖山石加工出來的石砟,卻成了這裏線路工人格和品格的象征,展示著他們為了一個事業、一種追求而奮鬥的大愛大勇的崇高境界。
1
奔馳的汽車像長了翅膀,沿著寬闊的109國道向昆侖山口飛去,昆侖山高大覆雪的山影漸漸離我們近了,望著它,身上熱力奔湧起來,啊!那挺立崢嶸的山體,那橫空出世的雄姿,都是中華民族奮發、不屈不撓的象征。被外國記者稱為第二條長城的青藏鐵路就是從這裏架起一道閃亮的鋼鐵長梯穿山而過,它擊碎了那位國外的預言家保羅·泰魯“有昆侖山脈在,火車就永遠到不了拉薩”的預言。從此被昆侖山腳下那一聲聲爆炸聲所產生和加工出來的石砟賦予了全新內容。這一塊塊堅硬的道砟,都是采自昆侖山的岩石,它堅硬的骨骼,撐起了這條鋼鐵長龍。在鐵路的車務、機務、電務、車輛、工務等諸多工種中,人們稱工務是基礎、是最底層,那鋼軌和道砟,都象征著線路工的性質。這石砟,更是成了線路工大美人格和品格的象征,他堅硬而勇於獻身,從不圓滑,卻承載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在這條鐵路的最高點——唐古拉,那被稱之為人間冰雪倉庫的地方,對於那種寒冷的結晶體,它從不吝嗇,一年四季,奢侈慷慨地揮灑……肆虐的風雪、高海拔,使這裏成了生命禁區,連走路都氣喘,能在這裏幹活,而且是重體力活,要和鋼軌和石砟打交道,可謂是鋼鑄鐵打之人。這些有血有肉的工務線路工人,他們每天堅持出工,灑汗水,在這世界最高點上演繹出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浩然長歌。
線路工人正式駐紮在唐古拉工區的時候,仿佛一夜之間,那些“雪神”、“風神”,那些數不清的災害和苦難,都仿佛從昆侖山這隻“潘多拉”的大寶盒裏飛了出來,專門要和這些線路工人較量一番。
唐古拉,這個巨人般的冰雪魔術師,正是它請來了這些“風神”、“雪神”,使出自己的全部看家本領,把這裏變成一片閃爍著死亡氣息的一片蒼白世界,它要掩埋一切,摧毀一切。風雪彌漫中,一切生物不見了,連那被稱為高山之舟的犛牛都躲了起來,還有那能博擊雲霄的山鷹也發出驚恐的長唳轉瞬間不見了。可是,真正敞開胸懷迎接它們來臨的,唯有一群鐵路線路工,在風雪麵前,他們顯得那樣從容、淡定,仿佛讓這些突然降臨的“不速之客”一時間瞠目結舌。他們正是以大無畏的磅薄氣勢揮舞著手裏的鐵鍁和各種工具,拉開了和風雪博鬥、在天地間逞強的帷幕。刹那間,這裏的時間模糊了,這裏的天地混沌了,真的是“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了!此時,你無法算出他們的工作進度和數量,也無法估算出他們為此付出的心血和迸發的熱情。你隻有震撼,你隻有感動,你會真正而又強烈地意識到:山高人為峰的深刻含意,你的思想更會升華,升華到無我境界的浩渺和無畏!
而此時,雪神仿佛念動了心頭的魔咒,瞬間在人們的眼前瘋長出割不斷理還亂的三千丈白發,它一次次甩動著白發,要將兩條明晃晃的鋼軌掩埋進昆侖山底。它仿佛在告訴這個世界:它這白色和寒冷的天地容不得任何別的色彩。
可是,它們忘記了,站在它們眼前的這些男子,是真正鋼鑄鐵打的“鐵路”人。盡管你有千般手段,我卻心頭獨撐一方天地。這正應了那句時尚的“古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這裏,不斷演出著“試看天地翻覆”的壯烈“史劇”!
時間聚焦在一個4月下旬的日子,這樣的日子,不僅在南方已是百花綻放、嫣紫姹紅的時節了,即使是在北方,也是春風拂麵、柳綠花明的時辰。然而,在唐古拉南工區依舊是寒天雪地,依舊是風雪呼嘯。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不要忘記了,這裏是青藏鐵路這條“天路”的最高點,鐵軌平麵的高度為:海拔5072米。正是風雪的恣意橫行,鐵路已經被大雪封鎖了一個星期。正是在這一個星期裏,工長李彪林帶領著大家奮戰在他們所管轄的整個線路上。
猖狂的風雪,不停地將雪堆積起來,大片大片地往線路上移,整個線路上的的工人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動員所有的力量,到線路上去清雪,可是雪愈下愈大,雪越掃越多,盡管它擊不倒這些鋼鑄鐵打一樣的線路工,但它瘋狂堆積,掩埋了軌道,也掩埋了公路,阻擋了所有可以行駛的車輪,整個的唐古拉山山頂成了一座被風雪掩埋的“孤島”。麵對這一切,幾十條幹鐵路的硬漢,暫時的孤獨可以忍受,畢竟,樂觀向上的精神寬闊著他們的胸懷,再也沒有比眼前這種雄踞昆侖山、傲視猖獗的風雪更煥發人們的鬥誌了。可是,隨著時間的延續,所有交通工具的癱瘓,給工區運送給養的一切可能都化為烏有,而工區很少有食品和蔬菜的儲備,幾十口人的吃飯立刻成了大問題。這一點工長李彪林早已有所預料,可是,他怎麼也不曾想到,大雪會整整地延續了七天。
眼見得工區的糧食和蔬菜日漸稀少,李彪林每天都在減少大家的口糧,可是,即便是這樣,能夠吃到的糧食和蔬菜已經寥寥無幾了。肚子少了食物,身上就少了力氣,可是他們還堅持著清掃線路上的積雪。由於雪大,取暖的設備也遭到了破壞,工區裏冒不出一點熱氣,廚房裏結了冰,甚至連手機也沒了信號。李彪林此時卻衝著大家笑了:大家把胸都挺起來,這點困難就要縮腦袋,好可不是咱們唐古拉山工區人的性格,權當我們在幸福的家園體驗幾天當年紅軍“過雪山”的艱苦日子。
慷慨的話語說出來容易,驗證的是必須用自己的勞動和汗水,一點一滴地去兌現呀!此時的工長李彪林,這個工區的當家人,把工區所有的能吃的東西都搜集起來:做好同風雪長期較量的準備,兩棵白菜、幾包方便麵、一把海帶和粉條,還有幾小袋榨菜絲。就這樣每次吃飯都是每人隻分一點,盡管又餓又冷,大家的情緒還是十分樂觀。可是,山下的給養送不上來,總要有彈盡糧絕的時候,大家吃的最後一頓飯,頗有幾分悲壯的氣氛,李彪林當著大家的麵,把壓箱子底兒的一點粉條分給了大家。其實,分到大家每個人手裏的不過是握在手裏的一點點。就是這一點點,李彪林也沒有分到,他謊稱自己吃過了,其實,此時他早已是饑腸轆轆,都有點兒抓心撓肝的了。他們根本不知道,身為工長的李彪林,連那點粉條都沒沾上一點兒,實在太餓,他隻是嚼了幾根榨菜絲,喝了些水算是充饑了。
為了穩定大家的情緒,麵對嚴酷的現實,李彪林仍舊是那樣樂觀鎮定,既然大雪封門,工區麵臨“彈盡糧絕”的境地,那麼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我們的黨團員一定要站出來,起帶頭作用,同時還要給大家做好思想工作:“堅信困難隻是那麼幾天的問題,更何況,山下的領導一定牽掛著我們,他們不會不管我們,而且肯定現在就在處心積慮的想辦法為我們解決困難。所以,當前最要緊的不僅要在大雪中畏懼不前,還要鼓足勇氣,咬緊牙關,迅速清除線路上的積雪,要在盡快的時間裏,保證線路的暢通。火車暢通,也就能救我們。”而此時,幾列客貨車都停在唐古拉工區管轄的各小站的車站內,每個人心裏都明白了,後退不僅沒有路,而且會影響許多列車從這裏的盡早通過。
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這樣的時刻工長李彪林的帶頭作用猶顯重要,而周圍的職工一旦看到了自己的工長在困難之中表現的是那樣的鎮定和大度,升騰於心頭的欽佩之情會轉化成怎樣的奮發之力呀!隻要天在下雪,我們有一點力氣就要為清除線路上的積雪而傾盡全力!於是,沒有飯吃的隊伍,依然出現在漫天大雪的線路上。首先是李彪林衝到了線路上,隨之,是越來越多的工人撲到了線路上。在線路上,李彪林揮著鐵鍬不慎掉進了雪坑裏,幾個人立刻就撲過來,冒著風險生拉拉將李彪林從雪坑裏拉了出來。大雪似乎把一切都蓋住了,一片白茫茫之中,人猶如是在白色的海洋裏拚搏,看不見路,甚至沒有波動的浪花,過於沉寂的天地的一片單調的色彩令人平添了心頭的幾分恐懼,不少人就是這樣在沒有路的情況下,用手裏的工具,謹慎地一邊除雪一邊探路,又有人不小心滑到溝裏,瞬間,隻露出一個掙紮的腦袋……在這樣危險的關頭,又是許多人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冒著自己被積雪吞沒的危險救出自己的工友。
而那一邊,因為饑餓、因為缺氧,有人又昏倒了,工長李彪林忙著找出平日裏積攢下的治療抗缺氧的紅景天膠囊,對症下藥地找出幾粒,讓生病的工友吃了,也算是對病號最大的“優待”了,生病的工友更加體諒到眼前工長的責任,不用誰來動員,也不聽誰來勸阻,隻要稍微有些好轉,就又倔強地爬起來,衝向外麵的雪地,加入到除雪的隊伍,揮動起了手裏的鐵鍁……
在這裏,眼前的大雪,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剛除去的積雪,人們還來不及喘口氣,隨之,是一陣更猛烈的風雪又將雪坑填滿,然後又是一群人撲上去,揮舞著鐵鍬再鏟平那個雪坑。而此時,他們似乎隱隱地聽到,在唐古拉山口的那一端,車輪和笛聲已漫過雪山頂,漫過他們的心頭,直向這裏撲來!這是典型的人與風雪搏鬥的壯闊畫麵,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最後的年月裏,正上演著青藏鐵路充滿陽剛之氣的最真實的一幕!
拚盡最後的力氣除雪,用熱血和生命打通一條青藏鐵路的暢通之路。埋藏在這些普普通通工人們心中的火焰,此時一定會溶化眼前的一切積雪!而我們要在這唐古拉山上用行動寫上:除雪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這路出自他們的手中!終於,鐵軌從積雪中綻露出了它的身影,它像兩條激情的河流,折射在白茫茫的雪裏,而車輪就是在這一瞬間,終於緩緩地駛進了車站
當列車平穩地通過這個車站的時候,有人哭了。而隨之,客車開過來了,並破例在這裏站停一分鍾,給他們投下了糧食、蔬菜和煤炭及許多日用品,這時候,連最硬的漢子也被這景、這情所感動,車上車下的人,一隻隻大手緊緊相握,酣暢的淚水在一張張紫銅色的臉上無拘無束地流淌,漫溢……
高高的冰雪唐古拉,這時候突然變得有幾分柔情了,那高矗的形象,在這些線路工的眼裏真像一枚大大的勳章,映在他們的心頭,掛上它們的胸前……
2
令人歎為觀止的青藏鐵路,在世人的眼裏,在所有來往觀光的旅客心中,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啊!他們知道,他們乘坐的這平穩的列車,是一條條閃亮的鋼軌、是一枚枚堅硬的道砟給扛起來的,他們更清楚,這飛奔的列車,更是一個個有血有肉,厚實實堅如鋼鐵的臂膀扛住的!
既然青藏鐵路是世界屋脊上的鐵路,它的極端特殊的地理環境,必然影響著這裏極端特殊的氣候,在內地,四季是指一年而言的;可是在這裏,一天就可以分為幾個季節,任何對季節準確的判定,在這裏都沒有意義。就好像上蒼在這裏可以隨心所欲,一切時序都可以顛倒,一切自然的現象都可能任意的替換。
盛夏9月,正是酷暑逼人、輕衣薄裙之時,可是在青藏鐵路的沱沱河地區,卻早已呈現出了隆冬景象。一場場飄飛大雪不請自到,洋洋灑灑地提前呈現在人們的眼前。這樣的大雪也許會給前來觀光的旅遊者大開眼界,但對於常年工作在這裏的線路工人來說,卻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巨大的挑戰!大雪隨時都有封路的可能。而嚴寒,會輕而易舉地讓使鋼軌凍得起了凸點,這一切都會隨時危及來往列車的安全。
2011年9月23日,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在沱沱河線路工區響起,那是指揮調度打來的。經查,在沱沱河車站的二道出現了嚴重的凍害,最突出的反映就是:目前來往的列車駛過這裏時,車體搖晃得很厲害,為了預防萬一,上級要求立即整治,並限定整治好的時間。工長鄂年明聽到這樣的命令,一股熱血直往腦門兒上湧,這條同風雪打過無數次“硬仗”的漢子知道:這是場硬碰硬的“惡仗”,拿下任務,說什麼都沒用,關鍵是一個幹字。經過同行車部門的聯係,決定在第二天的下午16點後,利用兩小時的“天窗”時間搶修。任務和時間都定下來了,再細化一下具體的方案,年明的兩道眉毛擰到了一起,病害線路盡管距離不長,連起來可足有700多米呀!要在兩小時內完全整修好談何容易?艱難的任務壓了過來,這使每個線路工都能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臨到搶修的時候,天公偏不做美,仿佛有意要考驗這群專愛打硬仗的“鋼鐵漢子”——一場大雪又鋪天蓋地而來。那雪下的大,那雪下的猛,大雪將整個沱沱河地區籠罩在一片白色煙霧之中。年明帶領著工區的工人,齊刷刷站在軌道上,此時風雪交加,一陣陣呼嘯著,不時掀動的風雪像雪鞭一樣猛烈地抽打發在每個人身上、臉上,那滋味如同刀割一般,真讓人想躲避也躲避不開。一個個隻有咬緊牙關,硬挺著。此時,迎著風雪,鄂年明為了便於測查鋼軌的水平,幹脆跪在鋼軌上,將頭挨近鋼軌,全然不顧不時撲向自己的風雪。撲在鋼軌看上,既冷又滑,他一個不小心,腳從鋼軌上滑落了下來,恰好,膝蓋碰到螺杆上,立刻像有幾把刀插進了關節裏,那可直是鑽心地疼呀。他似乎不在乎這些,抬起腿來又往上跪,不慎又滑了下來,此時,盡管寒冷,畢竟是九月的時節,寒冷的程度還沒有達到頃刻就能雪花凝冰的程度。而道軌兩旁的積雪由於堆積的太多,已經開始溶化,並且雪水越聚越多,鋼軌上的雪花也流成了小溪,墊上手套也不管用。亞照乾,這個彪悍的藏族民工,呼拉一下脫下上衣,墊在了鋼軌上,執意讓鄂年明跪在上邊。不知道是誰說了句:眼下的光線太暗,工長怎麼能在雪中找準水平呀!這句話還沒落地,呼地一下,立刻十幾個工人組成一道人牆,抵擋著風雪,將鄂年明夾在中間,隻見他臉上不斷地淌著雪水,一會兒跪在地上,一會兒又艱難站起來,汗水和雪水不斷地模糊著他的臉龐,他來不及擦拭,隻顧得找好水平,找好水平!那股勁頭讓人想到戰場上的戰士,想到打技術攻尖戰的科學家,想到……就是這樣,他一絲不苟,先後在鋼軌上跪了十幾次,才把病害處徹底看清,查清。由於高原缺氧的原因,經過十幾次的站起來再跪下的折騰,最終,等他猛一站起身來的時候,隻覺得眼前一黑,立即就暈倒了。眼前發生的一幕深深地烙進了四周工人們的腦海之中,這是一位多麼敬業的好工長呀!許多人此時眼含熱淚,已經忘記自己身在大雪之中了。正是那位小巧的藏族女民工卓瑪,她飛快地跑向工區,取出應急的幾片藥來,匆忙給工長服下了。不過是幾分鍾的工夫,他清醒後立即推開圍攏過來的大家,抄起放在一旁的工具,走進了搶修的隊伍之中。而小巧的藏族女民工卓瑪,本是羌塘草原的一朵格桑花,青藏鐵路開通後,她走進了民工隊伍。她刻苦學習養護技術,進步很快,這次搶險中,她緊跟在電動搗固機後麵,有力而吃勁地推著電機,亦步亦趨,又像是風雪裏綻放著的一朵雪蓮。她堅持著,不誤一點時間地完成著自己應該做到的工作。等到整個的線路搶修完成的時候,人們突然發現,她累得一下子趴在電機上起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