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線路開通了,T918次旅客列車緩緩開過來了,它在駛進沱沱河車站的時候,平平穩穩,如攜輕風,充滿著親切和諧的氣氛。原來,列車停在站外,許多旅客都清楚這樣的天氣意味著什麼,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在這樣的天氣下,搶修線路會進行得如此順利!正是在這一刻,列車通過了搶修的線路,幾十名汗水和雪水沾滿了一身的線路工人像護路的英雄,在工長的帶領下,整齊地站在了軌道的兩旁。此時,列車上所有的人,中國人、外國人,不分男女老少,甚至那些剛剛懂事的孩子,都站在車窗前,眼含熱淚向他們鼓掌,向他們敬禮。此刻,那些屹立在冰天雪地的漢子,終於抑不住心頭的激動,兩眼流淌下幸福的淚水。正是這幸福的淚水,展示了這群天路上的線路工人那坦蕩、真誠的胸懷,溝通著同天南海北旅客間的情感。這真誠,這熾熱,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將給人們以怎樣的思索和啟迪呀!
3
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他們不僅僅隻在艱苦的生活中同命運抗爭,同工作較勁;他們還在用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憧憬,去感悟著高原,去挑戰極限,去創造著生活的美。工區在海拔4000~5000米的不毛之地,他們卻頑強地堅持著種上的每一株花草,那些花草所展現出來的生命的魅力,可以讓他們高興整個的春天!他們愛護自己的家園,認真地在線路兩旁拾起每一片紙屑、每一個塑料袋,他們知道高原的生態十分脆弱,他們每一個愛護的行動都從內心裏閃爍出聖潔的光輝。
在他們眼裏的野駱駝、藏羚羊、野馬、小兔子,總之,這高原上一切生長著的生命,都視為是自己的親朋好友。大風雪天,狼走進院子,他們關起門來,卻並不謝客,將臉貼在窗子上,看著它最後大搖大擺而去;他們把一隻受傷的藏羚羊包紮好放生;當一隻黃羊誤入鐵路邊的圍欄裏出不去、受驚地亂竄時,他們打開圍欄口放它出去,看它重新在草灘上歡快的奔騰時,他們的臉上帶著欣慰的笑意。
粗獷、慷慨、真誠、大美的線路工人,你們在雪域高原中盡展著自己寬闊的胸襟和崇高的誌向。
從南山口到唐古拉,這青藏鐵路沿途的十幾個工區裏,駐守著近千名的線路工和農民工。他們是站立著的風景,令人仰視。如果說海拔是一種高度,而他們生命的海拔更是一種高度。
第三章
大氣而又鏗鏘的青藏鐵路,是怎樣變成了綿綿而又情深義重的觀光旅途,千車萬車都載不盡的感人故事,是從每一個客運員的心中,從每一個車站職工心頭流淌出來的。
1
是的,人們對青藏鐵路有著那麼多述說不盡的眷戀和情深,有著那麼多訴說不盡的感激和感悟。奔騰不息的車輪,每天、每時都在這裏將這些撩撥人心弦的故事傾訴。
正是有了高原上那種淒涼和荒蕪,才留下了千百年來人們哀怨不盡地對於高原的畏懼和淒怨。播灑在高原中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還提示著那些客運乘務員的心頭,他們知道,唯有他們的熱愛、他們的情感,才會化做高原上的每一縷春風、每一滴春雨和每一道彩虹,滋潤著五湖四海聚集而來的旅客。而這種情感,已經化為了高原上的一種文化,反映在他們每時每刻的行動中。
這是臨近中國傳統的新春佳節期間,我們站在南山口車站的站台上,一陣高原凜冽的勁風吹來,帶來刺骨寒意。眼前就是昆侖山口,那挺立的山峰,巒頂覆蓋著潔淨刺目的積雪,望著這巍巍莽莽綿延不絕的萬山之祖,心裏仿佛有滾滾熱流升起……青藏鐵路從這裏穿山而過,這一切最能印證華夏子孫的意誌和力量。難怪許多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他們來到這裏都不能不怦然心跳,他們是被一種什麼東西震撼了?是博大,是浩渺,還是唯有這裏能夠伸展那無極無終的飛翔翅膀?可是,又有誰敢於設想,要在這裏修築一條通向天國的天路呢?回答是令群山回蕩、九天驚雷的聲音:唯有我們的共產黨領導的新時代的鐵路建設者!
回顧青藏鐵路的修建史,它幾經波折,下馬又上馬,第一期工程終於於1984年5月1日通車到格爾木,確切地說,這兩條鋼軌是修到我們置身的南山口車站,就戛然而止了。這裏是昆侖山口,昆侖山你是要讓我們到這裏仰視而進嗎?我們的回答是那樣幹脆:不會的,我們隻是一種等待,一種調整,像文章開篇裏的一個逗號,更精彩而又壯麗的部分還沒有揮就而成哩。所以,多少流逝的時光中,他們從這裏仰望昆侖,馳騁著想象的翅膀,這真是個漫長的等待過程。等待中的鐵路建設者,誰心頭不蕩漾著渴望和焦灼的企盼呀!
小站的人們還清晰記得,當鐵路再次從這裏向拉薩延伸時,整個中國沸騰了!在南山口開工剪彩的情景,那真是一個盛大節日。彩旗、巨大的氫氣球,一輛輛威武如戰車的挖掘機披紅掛彩的排列著,為昆侖山印上一個個驚歎號。那揚起的手臂像宣誓一樣。那些頭戴紅黃安全帽的築路工人,個個情緒亢奮,一排排,一隊隊,如同準備出擊的戰士,隨時為飛架天路而竭盡全力!此時,隻見我們共和國的總理舉起剪刀,哢嚓一聲剪完彩,剪刀在空中緩緩劃了一個圈兒停住的時候,全場氣氛達到高峰……歡呼聲、鞭炮聲,衝向南山口深邃的藍空……那一刻的昆侖山一下子有了靈感,有了魂魄,人們同昆侖山有了心心相印的默契。青藏鐵路全麵建成,南山口車站,這個屹立在昆侖山口的四等小站,有了那些催人奮進的故事,有了那些為歲月不斷增添迷人花絮的業績。奔騰流瀉的昆侖江水,也因此不斷激起新的浪花。
2
麵對著巍峨的昆侖,南山口站,小得不能再小了,遠遠望去,站房像幾隻積木,藍白相間,顯得那樣小巧。可恰恰是這樣一個小站,卻是格爾木通往拉薩的第一個車站。從這個意義,它的重要性就像打仗中人們常講的戰略位置的重要一樣,是人們有目共睹的。然而,它在全公司的出名更重要的還是車站裏的人,而是他們在平凡中創造著不平凡。
站長花映海的名字十分詩意,尤其在粗獷冷峻的昆侖山腳下,這名字喊出來分明有一種“緩解”環境的妙用。文字風雅,可是人卻不文弱,用現代時髦的話講:他是個挺爺們兒的人。他四十歲左右,壯實的身板,是青藏鐵路的第二代工人,畢業於西寧司機學校車務專業。他管理的小站,整整齊齊,潔淨有序。最引人注目的是貼在學習室牆上的兩句話:格拉第一站,永遠站第一。第一句話,是說從地理上這裏是格爾木通往拉薩的第一個車站;而下句話,就是奮鬥的目標和標準了。
花映海說:青藏鐵路全線開通後,車站熱鬧了,每天轟隆隆開過的客車、貨車增加了許多對,到達和發送的貨物量翻了近一倍,原先一年是30萬噸,現在是50多萬噸。去西藏的貨車也從格爾木站編組,從南山口通過。
從站台遠眺,有幾條閃亮的鋼軌通向昆侖山下:這是專用線,一條是通往石砟廠,一條通往軌枕廠;運送新建鐵路需要的石砟、灰枕和電氣化立柱。
這裏的氣候,高寒缺氧不用說了,還有兩大障礙,叫人受不了。一個是蚊子,它多得像集團軍衝鋒,鋪天蓋地的,滿世界都是嗡嗡聲。花映海說,臉上拍一把能打下七八個來,血在臉上一塗抹,像掛重彩一樣。每次向石砟廠和軌枕廠推進空車裝載時,花映海都會身先士卒,跟車作業。他們不戴防蚊帽,害怕影響瞭望,蚊子趁機大肆饕餮,幹完活,每個人臉上都被盯腫了,於是被戲稱為“南山胖哥”。
再一個特點是這山口多風,那風大得嚇人,勁也大,能掀動石頭,真是唐詩裏寫的“輪台九月夜風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采石廠的人說,他們看不了電視,一刮大風,風中含電,一陣劈啪響聲,把電視都燒壞了。在貨車上作業時,感覺那風是巨人般有力,要把你從車上撕扯下去,遠遠地拋到戈壁灘上。花映海說,大家也練出來了,隻要跳上車輛,就如同鋼柱一樣立在車上,真是高原漢子。由於這永遠站第一的標準,練就了南山人的眼力和筋骨。
聽花映海講防止一樁樁事故的故事,聽著,心裏就感覺像被一道繩索拉著,而且越拉越緊,可謂驚心動魄。
2010年11月,那是個冬季寒冷的日子,機車牽引著一列空車向采石廠迅速推進,要去那裏裝石砟。這時正好是淩晨1點左右,這個時辰也是高原最寒冷的時辰,說是最冷,是形容這個最字,是能把骨縫凍得麻木的那種冷。而去采石場裝載石砟,屬於調車作業,列車前後都要有車站的調車員引導。這一天去采石場引導列車站在車輛最前邊那節的是連結員張小亮,他同往常一樣,隻要登上車就一定會按照行車規章的要求,聚精會神地向前瞭望。盡管在這戈壁灘的四周,都是墨一樣的夜,然而,比起其它廠礦夜晚的照明設備來說,采石廠的照明相對要弱一些。因此,花站長每逢在去采石場作業時,都要多叮囑大家幾句:一定要更加仔細些,一路上要將眼睛睜得大大的。所以,每逢到這裏,張小亮已經習慣了格外小心的作業。這天盡管寒冷異常。他仍舊睜大眼睛,頂著刀子一樣的寒風,認真盯著前方,列車快速地向采石場推進。突然,他望到前方不遠的道心處,朦朧中擺著個白色的巨大東西。他立刻意識到這是個障礙物。不好!他立即用對講機向列車上的司機報告。說時遲,那時快,當司機采取緊急停車的措施後,列車在那塊白色的障礙物前停了下來。好危險呀,列車的前車輛離那巨大的障礙物隻有幾米遠,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塊足有十來立方米的大石頭。後來才清楚,這塊石頭是采石廠炸石時的“天外來客”,這個“巨無霸”翻著筋頭空降到這鐵道上。如果不是及時發現,采取斷然的措施,列車就會發生顛覆,一場車毀人亡的事故就會發生。花站長講到這裏,語調顯得十分平淡,盡管這起被預防的大事故受到了青藏鐵路公司的獎勵。但是,南山口站的員工並沒有因為受到獎勵而對自己的工作有絲毫的懈怠,用花站長的話說:打那以後,南山站再沒有發生過人為的行車事故。
3
在昆侖山下搞行車工作,有如在危險的走鋼絲,要走的好、不出問題,花站長說關鍵是按標準化作業,在這裏老天可以隨時變臉,複雜的高原地形地貌隨時都會變出說不清的問題和困難,唯獨對於我們,執行標準化作業什麼時候都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變化,隻要堅持住了這個原則,就會成為安全行車中的“常勝將軍”!
四等小站可以出行車的“常勝將軍”,你看花映海的氣魄有多大。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兩個幫,用花映海的話說:一個人再有能耐能拈幾棵釘?南山口小站小,人員少,可是人才卻不少,個個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浩瀚的昆侖山區,如同群星璀燦!
小站上另一個人物,雖然是工人,但是卻是公司和附近一帶的名人,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他叫徐超。在沒來采訪時,我們就知道他,原因是他很時尚,這幾年也玩起了網絡,而且在鐵路論壇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並且是網站裏的一個版主,開了博客,化名叫諾迪康(這是一種高原抗缺氧的藥物),他當版主目地十分明確,就是介紹青藏鐵路的新鮮事兒,向社會廣泛宣傳青藏公司。因此,他還在網上他發表了不少歌頌青藏鐵路的詩文和圖片。圍繞著他的網站,團結了一批同自己誌趣相同的路內外的網友。而且很有幾分成就感。
見到他時,正在站上開交班會。他微胖,有些和年齡不相稱的謝頂,一副憨厚樸實的模樣,他也是第二代鐵路工人,年紀和花映海相仿。隻不過他是鐵路世家,父親、姐妹都在鐵路上工作。他高中畢業進了鐵路,後來又去進修。生活中,一般人愛好的打麻將、撲克、電腦遊戲、喝酒,他都不沾,他除了愛寫作以外,幹工作也心細,愛琢磨事,眼裏、心裏都“納事兒”。調到小站是後來的事,青藏鐵路全線開通後,從2006年到2010年,他在旅客列車上當運轉車長,他在旅途中發現,列車上的供氧設備沒有加濕器,旅客吸氧,隻是拿吸管往座位上方的供氧管道一插,吸氧時間長了鼻粘膜疼。徐超開始琢磨了,他看見車上有人扔掉的5100礦泉水瓶子,很小巧。就撿來把它剪開,修舊利廢。做了個小巧的加濕器,先給列車工作人員用,大家都誇獎說不錯,很實用。對這點小發明,他很高興,說是要給領導寫信建議推廣,他解釋說,我不是申請專利掙點錢,是為了大家方便嘛!
到現在,徐超已經在鐵路上工作二十九年了,幹好工作再加上業餘寫作,他過得很充實,在小站上,徐超辦黑板報、寫通知和要求,字也寫得很好。他還擔當工會委員,買菜、做飯、算夥食賬。忙點,他也很高興,樂此不疲的。他不計較工作的報酬,卻講究人在社會應該活的更有價值。
平凡中孕育著不平凡,有件事想想真是驚心動魄——是徐超,他的責任心防止了一場可能傳播的鼠疫。2012年7月,正是夏天,中午,高原太陽炎熱的紫外線如下火,烤得人受不了,徐超在小站上巡視,突然看見防護欄邊有個灰黃的東西,定睛一看,吃了一驚,是隻旱獺,它爬行速度很慢,病怏怏的樣子。他們這批工人,係統受過培訓,知道鼠疫的危害和嚴重性,而病旱獺也是鼠疫的傳染源。如今從這隻旱獺的樣子看,肯定是得了傳染病了。就這個樣子,這家夥要是跑到食堂去,傳染開來可不得了。於是,他跑進宿舍裏,叫來了休班的同伴兒,同伴兒來了,都主張將它打死算了。他馬上製止了,讓大家拿著鐵鍁守著,別讓它上站台,這工夫,他飛快跑去值班室給疾控中心打電話,不多時,穿白大褂的人來了,把那隻旱獺抓去,後來解剖它,果然發現了病毒。徐超在這事上有功,青藏鐵路公司獎勵了他1000元錢。
我們看到了徐超寫的日記,有一段挺能說明問題:
工作在生命禁區,工作在鐵路運輸一線,冰雪礪鬥誌,缺氧不缺精神,奔駛的天路列車上,都有我們的身影。我們絕不能小視自己的工作,每天多調一輛車,多防止一起責任事故,業餘時間裏,為美化車站多栽一棵花,多種幾叢草,為小站的牆壁上多畫一幅畫,我看就是很崇高的奉獻。盡管我們平凡,但我們心中有天路,有一個宏偉的目標。因此,我們活的很瀟灑,活的很快樂。從這一點來講,我們比起大城市裏的那些“貴族”那些“大款”,更富有!我們有整個的昆侖山呀!我們當然清楚更安全,更富有的天路就在我們的心中!這心中的天路,必須靠自己的堅韌、勤勞去鑄就,天路就在我們腳下。
說心裏話,這樣的日記隻有深深愛著這天路的人才能寫出,才能說出。因為他是在用心血在寫,是用心靈在說呀!
車站,是鋼鐵動脈的基地,山高水長,在這條長一千九百五十六公裏的天路上,屹立著幾十個車站,它們或大或小,或是在白雪皚皚的山腳下,或是在漫漫大漠之中,在這裏,有多少像花映海、張小亮、徐超這樣的職工,用自己的心血為這條天路起博。
4
極目昆侖雪山,我們的心常常被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動牽動著,那常常讓人不忍離開的高原雪域,究竟有種怎樣的魅力深入到我們的心靈呀。當一種精神和許多行為形成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力量的時候,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力量。當我們今天之所以感受著青藏鐵路幹部職工那種博大的胸懷和無私的奉獻所產生出來的憾動人心的力量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文化的力量,正是這種文化的力量,使每個幹部職工的心靈充滿了更多的人文的色彩,展示了更崇高的意向,所有的工作都從日常的行為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所以,有人說,青藏鐵路無小事,事事連政治;所以,青藏鐵路的每一件小事都反映出來青藏鐵路的深刻文化底蘊。
他叫陳春友,從上海的南京路一路走來,他是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光榮一員,他在好八連入了黨,並且當了班長。可以說,他的思想裏跳蕩著好八連的火苗。至今他還依稀的記得,複員的時候指導員語重心長地詢問他:回到地方你最想幹什麼?他很幹脆地說:我就是要把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光榮傳統,在我的身上得到發揚!
陳春友是這麼說的,也是踏踏實實這麼做的。當他脫掉綠軍裝,來到西寧鐵路客運段,加入到客運服務隊伍裏的時候,他總是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光榮傳統無時無刻地閃現在他的頭腦中,影響著周圍的夥伴兒和身邊的職工。
在他擔任西寧到拉薩直達客車的列車長時,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樣將列車上的服務工作同好八連的精神結合起來。通過服務人員的努力,讓在天路上旅行的人們充滿著旅途的幸福感。
列車上,許多藏族同胞都是生平第一次坐火車,內心充滿了神秘和疑惑的感覺。更有的藏族老人因為不習慣這樣的生活,病倒在車廂裏。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陳春友總是傾注滿腔的熱情,力所能及地為老人做著自己應該做到的一切。一次,他看到一位藏族老人上車後始終處於昏迷狀態,他趕上前去,立刻請來醫生,及時為老人吸氧,並且安排餐車為老人送去可口的飯菜,直至老人在列車上完全恢複了良好的狀態。想到老人孤獨一身,他又用自己的手機同老人的親人聯係,並一路精心嗬護。當列車到達終點的時候,這才將老人安全地交到了來接站的親人那裏。一位孕婦在去拉薩的列車上同接站的愛人失去了聯係,急得直哭。陳春友知道了,不斷地安撫著她,並且積極同她愛人工作的單位聯係,當得知他愛人是因為工作臨時出差到離拉薩偏遠的地方後,為了減少孕婦行程的痛苦,他讓往回趕路的愛人不必來車站,然後同拉薩車站聯係,在列車到達時,由車站出車將孕婦送到他愛人的單位。這就是陳春友的服務風格!難怪這位孕婦的愛人在見到陳春友的時候激動得熱淚盈眶,並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你就是我們真正的親人,應該說比親人還親呀!
這就是陳春友,代表著青藏鐵路客運工作的形象!無論是在南京路上好八連當班長,還是在青藏線上當列車長,他都是那樣真誠、那樣執著,熟悉他的人說,我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好八連在我們青藏鐵路落戶了。
風雲突變的高原天氣,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行車安全問題。一天走過四季的高原氣候,有時突發的風雪,令我們的列車猝不及防,雪封住了列車的行程,就在這樣的時刻,陳春友會帶領列車員跳下車去,和養路工區的線路工人、機車司機一樣清掃積雪,疏通前進的道路。常常是風雪打透了他們的衣服,也打濕了他們的衣服。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絲毫都不會降低自己的服務標準。不減少自己應盡的一切責任。有一次列車被風雪阻在了一個小站上,小站的道岔被堆積的雪擋著無法開通,陳春友同列車員們主動下車,不停地清掃著道岔,在小站上,他清掃道岔一連清掃了12次,他們堅持著不上車,直到列車開通才跳上列車來。在他們的帶動下,許多旅客也自動跳下車來,加入到他們的清掃隊伍中,有的旅客還把自己的棉衣披在他們身上。
客觀地說,青藏鐵路麵對的是一片荒蕪,一片淒清寒冷的土地,可是,你從他們奉獻中感受到的,卻如置身於春意盎然的環境般的溫暖!為了讓旅客有更舒適的旅行環境,天冷的時候廁所凍了,用工具疏通不便,他們就戴上膠皮手套,蹲在廁所裏,一點點用手疏通。心靈中的美,心靈中所承載的那份責任,使我們的列車人員和車站客運人員在極端困難、艱苦的環境裏在許多不滿的誤解和紛爭中總是起著一種春風化雨、飄灑彩虹的神奇之功,你能感受到,他們麵對的是充滿著無限生命力的事業啊!
正是在陳春友的帶動下,一路上都是好事做了一火車,卻很少有人去炫耀、留下姓名。幾年來,青藏鐵路的客車成了真正的旅客們流動的家,從映現出來的每一個親切的笑臉,到為不同少數民族調製各種可口的飯菜,甚至在列車行進中為旅客唱歌跳舞,幫助孕婦解除旅途的痛苦,救助失學兒童讀書,捐款,把有限的氧氣讓給患病的老人,都表達著列車員視旅客為親人的真摯情誼!
正是在陳春友和周圍的夥伴兒的努力工作中,天路上的旅客列車才真正走進了高原上的千家萬戶的心裏,甚至走進了五大洲到西藏觀光的外國遊客心中,成為一張閃光的名片。
巍巍昆侖作證,綿延萬裏的高原雪域作證,正是這樣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在這新的曆史時期,在青藏鐵路這個巨大的舞台上,書寫著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彈指揮間,我們凝視著駛向高原的一列又一列火車,眼前突然會展現出我們所熟悉的青藏鐵路的幹部職工所組成的前進方陣,他們的精神早已化作了一粒粒昆侖石,一條條鋼軌,一座座橋墩。在這片廣袤、冷峻的高原上,展示著一往無前,挑戰極限的勃勃英姿。
敬禮,青藏高原的鐵路英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