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過去.現在.未來:文學與文學雜誌的關係(1 / 2)

過去.現在.未來:文學與文學雜誌的關係

網絡文學專頁

楊耀強:過去我們的雜誌的動作模式是:大眾發行——廣告收入,要全麵轉換過來。在這個紛繁多變的傳媒世界,我們的商業模式應該是:找到小眾化的目標受眾——定製他們需要的內容——廣告收入(銷售收入)。21世紀的互聯網傳媒核心價值觀當以分享為主題,但在新媒體信息分享過程中的信用缺失問題未得到解決之前,紙質媒體等傳統媒體仍將占重要地位。網絡傳媒的興起那不能代表什麼,中國互聯網近乎娛樂化,我們的互聯網環境還有太大的提升空間。就目前的互聯網普及率和網民上網習慣都不太可能讓網絡化的電子書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曹百新:當年造膠卷的也沒重視數碼相機的問世,最終被大浪淘沙。當然像繪畫沒被照相技術淘汰是因為其藝術性。紙質圖書也許會當做藝術品收藏,但傳播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小。紙質雜誌不會輕易退出舞台,但要人手一本ipad就快了。

白夜:這是不一樣的。iPad作為多媒體壽命不過五年左右,而紙質圖書雜誌保存好了可以上百年。所以比較恰當的認識是,就像電視不能取代電影一樣,我還不認同。

曹百新:ipad隻算一種工具,真正的文字是保存在服務器裏,也許它會和人類一樣恒久。

老河:並不是說,文學雜誌在未來必將消亡。當全民的文化審美意識上升到一定檔次,就是文學的有一個春天。但當前,的確有很多在轉型或試圖轉型……

思齊:對於現在來說,文學雜誌還是文學的主要承載地之一,然而人們在這種追求純文學理念的衝擊與雜誌盈利的種種矛盾中,文學的出路會對文學雜誌的依賴性越來越低。不可否認文學雜誌並未到達壽寢的境遇,但是文學就是文學,人們會在繁雜的生活中重新回歸文字本身,找尋靈魂的寄托。

王小波:現在的文學已經被世俗利益、魅惑、浮躁之氣衝擊的舉步維艱了,文學雜誌的生存空間一再被擠壓,最後不得不紛紛起來謀劃著新的突破點了。

輝輝:現在的文學是缺少寶貴的原創能力,卻增大了畸形的複製能力。所謂正麵的價值聲音,應該是民族精神的高揚,偉大人性的禮讚,應該是對人類某些普世價值的肯定,對文學而言,才有了魄魂。它不僅表現為對國民性的批判,而且表現為對國民性的重構,不僅表現為對民族靈魂的發現,而且表現為對民族靈魂重鑄的理想。

路軍:未來的文學不管成了何種模樣,但文學的標簽不會丟失,文學雜誌不會像竹簡,綢子書滿身灰塵,成為考古學家研究的文物,也不會像一個叫花子淪落到尷尬的地步,隻要這個社會還有紙存在,就會有文學雜誌的存在。電子時尚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沒有了的電,它隻有死亡在想象的空間裏。未來的文學依然還會依托文學雜誌作為平台,網絡的,紙質的,都離不開,但就此說文學的紙質雜誌就會被淘汰,我是不相信的,因為隻要這個社會還有紙的存在,就會有文學和文學雜誌,因為空白的紙不寫上漢字就是一張白紙。

王小波:文學可以借助網絡更好的傳播,文學創作者可以借助網絡宣傳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網絡在傳播和宣傳上有其難以比擬的優勢,未來的文學不可避免地要借助網絡這種新工具。但是,網絡畢竟也有其缺點。更新太快,難以產生沉澱和思考的餘地。所以,未來網絡肯定不會取代紙質雜誌。

白夜:文學有個回歸的過程,媒體有個回歸的過程,讀者的習慣也有回歸的過程,所以文學與文學雜誌永遠都將是新銳作者的選擇,即使現在紙媒體的讀者也代表著主流文學讀者,所以說純文學作者總會回歸到雜誌這方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