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展史》再版前言(1 / 1)

《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展史》再版前言

特稿

作者:王文章

《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展史》自2007年出版以來,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這首先是因為這是第一本全麵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展史的專著。由於中國少數民族地理分布區域的不同,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藝術呈現形態的獨特性,使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生成、發展與流變,以及藝術呈現的麵貌,便存在更多的差異。從戲曲藝術的基本創造原則來講,同漢族戲曲劇種一樣,“以歌舞演故事”是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基本發展規律。在它們的生成與發展過程中,有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間互有借鑒,但更多的是它們共同的與漢族不同戲曲劇種之間的吸收、借鑒,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新興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更是如此。正是在這種影響、吸收、借鑒的過程中,不少少數民族在各自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融合本民族的語言(有的是以漢語)、音樂、歌舞和其他民族藝術元素,而形成了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的綜合藝術形式,即各自的戲曲劇種。他們同漢族的諸多戲曲劇種,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戲曲百花園璀璨奪目、異彩紛呈的美麗景觀。

如上所述,雖然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在生成、發展的過程中,與漢族不同戲曲劇種以及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間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吸收與借鑒,並形成基本的共性,但由於各少數民族地理分布區域的不同和其他藝術傳統的獨特性,以及其戲曲劇種形成和發展的時間差異,使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在表演的形式、萌生的淵源、藝術體製、程式化的程度,特別是獨特的民族情感、願望、理想以及民間信仰在戲曲形式中的表達方式,還有本民族群眾對戲曲作用價值的認知等,都顯示出明顯的特殊性與複雜性。因此,對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研究,特別是對某一劇種獨特性的研究,也就相對比較困難。這也是多年來很難從整體性上對我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做出係統性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因。鑒於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生成和呈現形態的複雜性,本書從不同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入手,作縱向的係統理論闡發,以不同劇種的發展史構成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整體麵貌。

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發展,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其形成的曆史和當代發展趨勢,總結其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對推動少數民族戲曲的當代傳承與發展,以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維護我國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希望在本書的基礎上,不斷有更多深入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戲曲藝術發展的成果出現。

本書第二版由肖宜悅校對通讀,劉文峰、李悅對全書圖片作了刪減和核訂,王文章對全書文字作了重新修訂。希望讀者能對本書提出寶貴意見,以便將來進一步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