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一天半裏,來自北京及其他各地的青年評論家和學者先後圍繞“三十年中國故事新解讀”和“文藝前沿與未來生長點”兩個分議題進行了專題發言和互動交流。海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劉複生指出,評論家對社會生活要有一種“遠景”,才能對當下的生活進行判斷,支持文學寫作的深層動力之一是作家所崇尚的社會理想;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係副主任喬煥江認為,文學媒體的網絡化與數字化已經改變了當代文學的生產方式,我們需要對網絡文學及其對文學生態的影響深入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麗軍著重分析了“70後”作家所處的曆史語境及其突圍的方向;寧夏社會科學院文化所副所長牛學智指出,當代文學研究與評論應該結合正在變化的時代問題,探索一種新的貼近現實、貼近生活的方式;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圖書評論》主編周誌強主要分析了新世紀以來文藝作品中的倫理關係,探討倫理關係及其表現形式上的變化;上海大學中文係的周展安和文化研究係的朱善傑,分別結合思想界及現實中的具體事件,探討文藝與它們的聯係以及“公共性”問題;我院青年學者李雲雷、孫佳山、王磊、崔柯、楊娟、關莉麗、張慧瑜、陳均、李雷、徐剛、李修建、李鬆睿等,也都在論壇上做了發言。
在閉幕式上,郭春林和祝東力做了總結發言。他們指出,這次論壇的總議題包含三個關鍵詞“轉型年代”、“青年”、“中國故事”,三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轉型年代指中國與世界正在麵臨的大變局,中國故事是對這個變局所做的主觀敘述,而青年一代正是這個變局的親曆者,即將承擔著曆史主體的變革者的角色,既是實踐的主體,也是敘述的主體。
第一屆全國青年文藝論壇取得了圓滿成功,預計今後將同其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每年舉辦一屆,逐步將之打造成全國青年文藝評論的常設機製和平台。
祝東力: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