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音樂伴奏新模式”引發的思考
傳承
作者:王誌明
我國曾有超過 300個劇種的傳統戲曲,很長一段時期,舞台演出基本沿用著三種伴奏形式: 1、本劇種文武場; 2、本劇種文武場加民樂器; 3、本劇種文武場加西洋樂隊。從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麵臨經濟困窘與市場萎縮,很多院團嚐試采用傳統文武場再加一台電子合成器代替樂隊,而後者始終無法達到理想的伴奏效果。
在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台”專項支持下,中國戲曲學院音樂係自 2011年開始實施“戲曲音樂伴奏新模式研究”,曾舉行了一期科研成果展示音樂會及研討會,引起業界高度關注。最近,該項目又有新的突破。 2013年11月5日在梅蘭芳大劇院推出一場別開生麵的音樂會,即“彈指黑白流光溢彩——戲曲音樂伴奏新模式科研項目二期成果展演”。全國各地戲曲院團領導和專家,應邀赴京現場品鑒並參加 6日的專題研討會。
“新模式”:緣由與起點
中國戲曲學院音樂係主任謝振強教授親任“戲曲音樂伴奏新模式研究”項目負責人,他說,“這是主要針對各戲曲院團新劇目創排環節中樂隊伴奏問題進行的專題創新研究。”但並非出於應急應景的突發奇想。
早在二十多年前( 1992年),日本四季劇團在北京演出音樂劇《李香蘭》,謝振強前往劇場,“非常震撼啊,音樂!”該劇究竟用了什麼樂隊?從未聽到過這樣富有衝擊力的聲效音響。中場休息時,他走到樂池邊,哪有什麼樂隊?隻有大大小小層層疊疊一堆鍵盤樂器,總共隻有三名樂師在各自操控,一個都不多。關鍵是其為《李香蘭》這部戲增添了強大的音樂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那時,謝振強就在想,可否借助他山之石、引入隔岸之火,重新點燃我們日漸式微、正在冷卻的戲曲音樂的希望之光。 1992年至 2009年就職國家文化部期間,他堅持戲曲音樂創作,從未放棄一個理想。自擔任中國戲曲學院音樂係係主任後,終於聚力推進“戲曲音樂伴奏新模式研究”立項並實施。
第一、二期研究,主要運用現代數字音樂采樣技術及模擬技術,再由幾個鍵盤手操控數字鍵盤,經過對樂隊總譜進行合理分工,模擬大型管弦樂隊進行現場實時伴奏。 2012年8月,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創排新編曆史京劇《風雨吳三桂》,大膽使用“新伴奏模式”,實現了學院科研項目與國家重點京劇院團的雙向結合。該院表演係豫劇班排演的畢業大戲《天顏》在北京長安大戲院和鄭州河南藝術中心上演,“新伴奏模式”與地方戲曲的首次合作又獲得京城觀眾與河南戲迷的一致好評。 2013年4月,謝振強教授為黑龍江省京劇院創作的大型古裝京劇《月照塞北》再度采用“新伴奏模式”獲得成功。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奪得文華劇目獎和文華音樂創作獎。
“新模式”:成果與特點
在11月5日的“新模式”展演音樂會上,開場與終場,大型京劇史詩《長征組歌》選段《告別》和《大會師》,舞台上七台數字鍵盤居中,京劇文武場左右排開,在京胡引領下,“交響樂隊”緊隨皮黃聲腔,既顯恢弘氣勢,又不壓唱搶戲。上半場,青衣馬佳、老生馬力、老旦黃麗珠、花臉陶錫祥等行當翹楚,通過演唱《月照塞北》選段《嶺上還有千堆雪》等四首作品,實現與“新伴奏模式”的對接。從數字化“器樂”演奏聽到的“古琴”幾可亂真,“大提琴”、“圓號”等采樣仿真模擬音色,已達到高度音樂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