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梅香“杭越”(1 / 2)

梅香“杭越”

觀察與思考

作者:王蘊明

初識杭州市越劇院是 1997年我來中國劇協主持工作之後,看的第一出戲是《梨花情》,後來陸續觀看了《流花溪》《寒號鳥》《新獅吼記》《大道行吟》《心比天高》《女人街》《德清嫂》《一縷府》《紅樓夢》等,參加了謝群英、陳曉紅、陳雪萍、徐銘、鄭國風五朵梅花的評選工作,熟悉了院長侯軍同誌。十幾年中,伴隨著“杭越”的前進步伐,我也逐步加深了對其所取得的業績、經驗、價值的理解。

杭州市越劇團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績,首先得益於能夠遵循和把握劇院建設的兩個基本規律:一是藝術規律,二是經濟規律,二者相互依存,辨證發展。作為以生產優秀的藝術作品、為人民提供精美精神食糧為己任的藝術院團,必須牢牢把握藝術規律與經濟規律的辯證關係。一個劇院、團就是一個“小社會”,有思想政治、經營管理、藝術生產等各項工作,但在這各項工作中按藝術規律從事的藝術生產是中心,其他都要圍繞這個中心開展工作。藝術生產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劇目創作,一是人才培養,二者相輔相成。在市場經濟的社會環境下,藝術院、團要麵向市場、適應市場,開拓市場,要遵循經濟規律,更要遵循藝術規律,把藝術作品完全等同於一般的商品,把藝術院、團等同於一般企業的觀點是錯誤的。

杭州市越劇院十幾年來,很好地把握了藝術規律與經濟規律的辯證關係,整理加工排演了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創作改編了一二十出新劇目,組建了以中、青年為主體,行當齊全的藝術團隊,推出了五位梅花獎演員,獲得了全國的和省、市的各種獎項,實現了以劇目育人才,以人才促發展的良性循環。開拓了國內外市場,每年演出二三百場,做到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去年杭越推出了“上海行三部曲”,連演十八場,轟動了上海灘,展現了爭創全國一流院、團的實力與業績。

其二,藝術的創新與題材的拓展。在杭州越劇院二十年來演出劇目表中,看到有二十多出是原創劇目,而且每出都得到了市場的檢驗,其中有若幹出得到全國和省、市以及國際的獎項,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就我的目力所及,在當今全國的戲曲院、團中無有出其右者。奧妙何在?首先他們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叫做“立足百姓,勇闖市場”。這就是說,他們劇目創作的出發點是能夠贏得廣大普通觀眾的喜愛,贏得了觀眾也就贏得了市場。觀眾是一個不同職業、年齡、層次的綜合群體,有著不同的審美需求。就“杭越”的生存環境而言,上有得天獨厚的省小百花越劇團和省越劇院,近有聲名遠播的上海越劇院,下有各縣、市基層以及民間職業劇團,如何在夾縫中確立自己的位置?營造發展的空間?考驗著他們的勇力與睿智。看他們創作和改編的這二十出戲,古裝戲十五出,現代戲二出,改編外國題材戲二出,兒童神話音樂劇一出。就藝術風格而言,致力於古典與現代、傳統與時尚、雅與俗的統一,追求俗中求雅、雅俗共賞的藝術風貌。古中見新的十五出古裝戲,可以贏得女子越劇固

有的觀眾群,如《梨花情》不僅為廣大的越劇觀眾所喜愛,還為若幹兄弟省、市的地方戲曲院團所移植,久演不衰。而題材的拓展,不僅增強了女子越劇的表現力,而且贏得了新的觀眾群,如現代戲《女人街》就深得城市青年女性的喜愛,《德清嫂》切近了當前正在行進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編的外國戲《心比天高》、《簡愛》走向了海外,贏得了國際聲譽。兒童神話音樂劇《寒號鳥》不僅為三億兒童送上了精美的精神食糧(榮獲了第四屆全國兒童劇調演優秀劇目獎的榜首),而且為舶來品音樂劇的中國化進行了成功的藝術實踐。記得當時我在觀看後說過這樣的話:由《寒號鳥》的創作看到了中國音樂劇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