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填補戲曲史學空白 促進民族文化交流(1 / 3)

填補戲曲史學空白 促進民族文化交流

讀書

作者:肖宜悅

中國的戲曲文化是由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除漢族戲曲劇種外,還有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壯族、侗族、白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在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戲曲劇種。漢族與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共同建構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戲曲文化體係。但是,以往諸多的戲曲曆史著作和文章卻沒能給予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戲曲以應有的地位和足夠的關注,即使有所涉及也都是放在非主流的位置,沒有係統性和連續性地在史的意義上進行詳盡敘述,這是一個很大的缺憾。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十五”規劃項目成果——由王文章主編,劉文峰、李悅副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展史》一書的成書與問世結束了這種局麵,顛覆了中華戲曲文化隻有漢族戲曲的誤解,填補了戲曲史學空白,同時增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研究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成果,如《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曲通論》、《中國戲曲誌》、《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等。但是由於各種條件的限製,少數民族戲曲研究一直是戲曲研究中的一個薄弱環節。我國少數民族戲曲史的研究,多少年來一直是一個空白。 2005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經過調查和論證,決定編纂《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展史》,這一課題經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被列入全國藝術科學“十一五”規劃年度課題。為了順利完成這一項目,中國藝術研究院邀請全國各地研究少數民族戲曲的專家學者以及有關研究院所的領導召開了專門會議,製定編纂計劃,討論編纂提綱,並成立了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研究員為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劉文峰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少數民族戲曲研究室主任李悅研究員為副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展史》編纂委員會。為保證著作的權威性和廣泛性,確定了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與相關省區藝術研究機構合作的原則。編委和撰稿人的選定,係由各省區藝術研究所推薦,經主編審定後聘任。各章的撰稿人與編委,均為對少數民族戲曲多有研究的專家。

《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展史》的編纂,以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維護民族團結、增進各民族戲曲文化交流為出發點,編纂過程中堅持了曆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的觀點,既把各個少數民族戲曲放在中華民族戲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記述,又寫出了各個少數民族戲曲獨特的發展曆史;既反映了漢族戲曲對各個少數民族戲曲的影響,又反映了少數民族戲曲對漢族戲曲的影響。

全書共 17章, 53萬字,詳盡記敘了西藏藏戲、門巴戲、青海藏戲、甘南藏戲、四川藏戲、廣西壯劇、壯師劇、雲南壯劇、傣劇、章哈劇、白劇、彝劇、侗戲、布依戲、湘西苗劇、廣西苗劇、內蒙古蒙古劇、阜新蒙古劇、滿族新城戲、維吾爾劇、唱劇、毛南戲、佤族清戲、釋比戲等 24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發展曆史與藝術形態。每章按各劇種的實際情況,分為形成曆史和發展現狀、演出團體、著名演員、代表劇目、音樂特點、表演風格、舞美特色、演出習俗等節。各節的編寫內容,既保持了全書體例框架的完整性,又突出了不同劇種藝術的獨特性,使曆史與現實、共性與個性得到了較好的統一。全書以各民族戲曲劇種的發展為主線,同時又對少數民族戲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普遍問題進行了探討,如在概述一章中,分別論述了“戲曲是中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創造”、“新中國成立後少數民族戲曲的發展”、“少數民族戲曲的生成規律”、“戲曲的基本特征與民族特征”、“少數民族戲曲的繼承、保護與發展”等重要議題。通過充分的論述,證實各少數民族的戲曲劇種都是在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在發展過程中接受了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戲劇的影響,故而既有“以歌舞演故事”這一中華民族戲曲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本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