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歌劇《宋慶齡》:一個偉大女性的人生詠歎(1 / 2)

歌劇《宋慶齡》:一個偉大女性的人生詠歎

管劇

作者:紫茵

2011年紀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之際,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手,在北京天橋劇場推出大型原創歌劇《宋慶齡》試唱音樂會,引起業界高度關注。 2013年正值宋慶齡誕辰 120周年,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再度與廣東星海演藝集團精誠合作,終於,“國之瑰寶”在美麗花城大放異彩,實現了全版歌劇的世界首演。

這部二幕八場歌劇,由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女高音歌唱家金曼親任藝術總監並領銜主演,程大兆作曲,楊啟航編劇,楊啟航、曹勇作詞,劉新禹指揮,李衛導演。珠江交響樂團和星海音樂學院“星·聲”合唱團參加了 2013年10月17日、 18日在廣州大劇院的兩場演出,可謂“北上廣”各路人馬集結組陣擔綱挑梁。該劇女一號和男二號安排了兩組演員,廣東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女高音歌唱家崔崢嶸和上海音樂學院聲歌係青年男高音張龍,北大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和該院碩士研究生王澤南,在兩場演出中分飾宋慶齡和蔣介石;男一號以及其他角色均為一組演員;上海歌劇院男高音歌唱家遲立明,旅法“海歸”女高音歌唱家錢.,北大歌研院青年教師聲樂博士李鴻,中國武警文工團青年男中音歌唱家孫礫,星海音樂學院青年男中音歌唱家馮國棟,兩場演出一張麵孔分飾孫中山、宋美齡、宋靄齡、宋查理、司徒雷登。

全劇從 1917年9月2日為孫中山舉行大元帥授印儀式拉開序幕。故事大約發生於宋慶齡與孫中山婚後兩年。在簡短的啞劇式表演中,女主角隻顯露出一個半側背影。一身戎裝的丈夫與溫婉嫻雅的妻子,深情對望牽手並肩,相攜相依拾級而上。從“世間什麼最美?”到“精誠篤愛相隨”,舒緩輕柔的問答式合唱獻上第一曲頌讚。如果全劇首尾呼應,安排一首如天籟般純美清澈的童聲合唱,一定會獲得非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程大兆為該劇譜寫了大量的宣敘調、詠歎調、重唱及合唱。一幕一場,宋家夫婦和姐妹,四人議論“婚事”的唱段,所有角色從自己的角度,表明自己的態度,這一段寫得特別出彩,很有歌劇味道。全劇給人留下良佳印象的還有宋慶齡和孫中山對唱、重唱《我願意》,“我願意用一生追隨你的夢想”,“我願意用一生守護著你的夢想”,這是深深珍藏、生生伴隨、久久回蕩在宋慶齡心底的“愛情誓言”,貫穿全劇,適時再現。

金曼曾在歌劇舞台塑造過江姐、林道靜等優秀女性角色,宋慶齡是她心目中無限崇敬仰慕的“世間僅有的奇女子”、一個絕無僅有、不可替代的美麗形象。一部歌劇兩個小時,如何讓普通觀眾走進這位偉大女性的內心世界?編劇楊啟航始終堅守

“尊重曆史”的原則,他希望所有細節都做到“還原真實”,用自己的筆在中國的歌劇舞台立起“一個富於溫暖人性的宋慶齡”。於是,一幕一場的清純天真,二場的美麗溫柔,三場的勇敢決斷;還有,在父母身邊,在姐妹之間,在政敵麵前,宋慶齡“堅韌與柔情”兼善並舉的女性特質,表現得恰如其分,令人信服。

通過兩年前歌劇《宋慶齡》試唱音樂會,金曼和遲立明積累了聯袂登台默契合作的經驗,兩人對作品、對人物的理解詮釋,自然在成熟度與表現力上更具優勢。他們的對手戲和獨角戲表演很好看。

曾於三年前聽過金曼在國家大劇院主演《青春之歌》,那時,感覺女高音的歌唱機能好像已經出現退化衰減的跡象。有隨著年齡增長歲月留痕的自然因素,更有其身份特殊壓力重大的人為因素。她,在舞台上付出的豈止是一個角色的塑造?世界歌劇舞台上的女高音、女主角、女 1號,有誰會像她這樣為一部歌劇創排演出而“豁出去”上下奔走左右斡旋?北大歌劇研究院自主原創歌劇,前有林道靜現有宋慶齡,金曼的多重身份注定使她必須扮演複合角色。但三年前她在角色戲外掩藏不住的“勞苦”與“疲憊”,三年後,在其病後初愈重登舞台,她的歌喉竟會煥然一新青春勃發。她的音色不僅重現迷人的光感,而且還那麼圓潤密實有質感。相比過往,金曼的演唱,中低音區更寬厚結實舒展,高音區更通透穩定飽滿,真是奇跡般不可思議!這三年,她究竟采用了什麼“秘籍功法”而回春有術?歌唱的機能不僅未繼續

衰退反而日新月異更富魅力。宋慶齡的精彩唱段,很可能會超越時空傳播廣遠,深入人心喜聞樂見。

目前活躍於歌劇舞台的男高音,遲立明當屬翹楚,他的嗓音如金笛般的光彩亮度與質感密度,男高音應有的抒情性與戲劇性,他皆可靈活變通自由掌控。“文奮鬥三十餘年”基本按照《建國方略》演化而成的歌詞,長短句多達約四十行。這是孫中山篇幅最大、分量最重的核心詠歎調,作曲家寫作音區高而難,絕對是一般男高音望而生畏的一座“險峰”。遲立明連續兩晚領銜主演,終能化險為夷順利通關。如“語錄歌”式的“長篇大論”並未搶戲,而是為宋慶齡人生最重要的選擇給足了理由。她為什麼要敬他、愛他、追隨他?這就是最有說服力的答案。一幕三場結束,“現實”的孫中山,便魂歸天國告別舞台;但,“夢幻”的孫中山,始終與愛侶相伴。男高音表現出的超常能量與實力、經驗與魅力,在歌劇舞台樹立起一個真實可信的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