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藝術美的本質探析(1 / 2)

音樂藝術美的本質探析

學苑

作者:陶馨

音樂藝術是以聲音為物質材料,通過有組織有序的音響在時間的流動中創造的以表現審美主體情感體驗的表現性時間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它不像造型藝術那樣有著清晰具體的視覺形象,也不像語言藝術那樣通過明確的語言生動描繪生活情景。對音樂藝術美的質的研究一直是音樂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音樂藝術美的基礎本質是形式美與內涵美的完美結合

音樂藝術美是音樂的形式美和內涵美的高度統一。音樂的形式由音樂的基本要素(材料)及其組織構成。而這些材料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活動中,經過不斷篩選,所發現的能引起人們審美感受的聲音材料。這些聲音材料有規律的組合運用形成了節奏、旋律、曲式、調式、和聲、複調等音樂基本要素。音樂基本要素(材料)通過各種有序的組合方式組合起來,從而體現出音樂藝術獨有的形式之美。在貝多芬的交響曲中,音樂形式美表現得十分突出。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中,作曲家用很多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來象征小溪的潺潺流水聲。十六分音符節奏周而複始的規律給人一種整齊一律的律動性音樂美感。在這個基礎上,貝多芬運用弦樂和木管樂器分別演奏清新動人、柔和優美的旋律,使音樂始終貫穿著一種流動的均衡之美。

音樂的形式並不是孤立於內涵之外的獨立物,因為音樂基本要素能夠與人類的審美心理相融合、相對應,它的本身就包含著情感等內容。例如:響亮的響度表示激動、狂歡、高興、憤怒等等,輕柔的響度表示憂鬱、優雅、溫和、悲傷;大調表示愉快、優美、嚴肅等等,小調表示悲傷、緊張、厭惡;快的速度表示興奮、激動不安、狂喜,慢速表示寧靜、感傷、高貴、莊嚴;大三度表示愉快、增四度表示窮凶極惡、上行的 1-2-3-4-5(大調)表示一種奔放積極自信、下行的 5-4-3-2-1(小調)表示一種內向的痛苦情緒、沮喪、壓抑、絕望等等。

音樂藝術美不僅表現在音樂音響美妙組合與變化中所構成的形式美,而且還同時表現在審美主體——作曲家、音樂表演者與聽賞者賦予音樂並從音樂中體驗到的精神內涵,這種內涵美也是音樂美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與形式美共同構成了音樂美的基礎本質。值得注意的是,音樂內涵美與音樂形式是不可分割的,音樂內涵美通過音樂形式展現出來。具體來說,音樂藝術內涵美又可分為崇高美、歡樂美、悲劇美等幾種形態。音樂崇高美體現的是審美主體在氣勢宏大、格調高昂的審美客體麵前所感受到的偉大的精神內涵,從而產生的強烈情感反應與審美愉悅。

二、音樂藝術美的核心本質是人類本質力量的自我確證

在人類的本質力量的自我確證中,對生命力和生活經驗的確證成為音樂美的重要內容。蘇珊 ·朗格曾說:“當你深入到藝術作品結構的研究之中時,你便會清楚地發現藝術結構與生命結構的相似之處正是由於這兩種結構之間的相似性,才使得一幅畫,一支歌或一首詩與一件普通的事物區別開來——它們看上去像一種生命的形式”。的確,音樂藝術中包含了對生命的自我確證:節奏是構成音樂美最基本的要素。節奏象征著生命,因為人的脈搏、呼吸等生命特征都是有節奏的。同時人的生命存在就是一個有機曲線,而音樂中的旋律線也是一種抽象的有機線條。音樂美通過音樂音響引發人們的想象,使審美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秘密與生命的節奏,從而獲得生命力的自我確證。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有著跌宕起伏的節奏和扣人心弦的旋律,樂曲富有生命力的節奏和旋律構成了對頑強生命力的謳歌,樂曲每一個跳動的音符,每一條旋律,甚至每一件樂器的形象,都能在人身上找到自己恰到好處的位置。欣賞者在欣賞樂曲時聯想到人的生命存在,感動於貝多芬對生命的剛毅、挑戰、堅強和不屈服於命運的精神的同時,也產生了對人生的深思:生命是我們自己的,我們要勇於追求理想,勇於挑戰命運欣賞者在獲得對生命力自我確證的同時被人類的本質力量深深感動,審美愉悅油然而生。

音樂能夠把不同類型的情感,如愛情、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能把人類的各種實踐活動,如道德實踐、勞動實踐、認識活動等通過音樂音響以間接的方式表現得鮮明、生動而形象,肯定現實中美好的事物,並能激起自身多種美感情態,獲得內心的和諧。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五個樂章都帶有充滿生活情趣的小標題,整部交響曲仿佛是一部田園生活的回憶錄。繪聲繪色的音樂使人從標題和音樂內容中極易獲得生活經驗的自我確證,使鑒賞者在鑒賞活動中想起自己以及人類生活,將自己的本質力量體現在審美客體 ---音樂作品之中,獲得審美認同感與愉悅,精神達到高度自由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