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 樸實無華
學苑
作者:楊學晨
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張文新先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藝術家。上世紀初油畫藝術傳入中國,雖然至今隻百多年曆史,卻以其獨特魅力吸引了眾多中國藝術家。李鐵夫、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羅工柳、靳尚誼以及張文新等幾代藝術家鍥而不舍地將畢生精力和心血奉獻給了她,並在西方油畫藝術本土化道路上篳路藍縷,開啟不同文化間相互融合、借鑒的通路。何孔德先生曾在《筆巧意深韻趣盎然》中評論:“中國的油畫幾十年來的發展,特別是建國後的成就,已形成一個藝術的高原,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群峰。如果我說張文新的油畫,就是其中一峰,我想大家是會同意的。”
研究張先生近一年之後,由筆者創意策劃的“藝慧文新——張文新的繪畫藝術”於2012年9月15日在國家大劇院順利開展。展覽共展出他各個時期的油畫作品百餘幅,每一幅都飽含著智慧與理性,在他特立獨行的藝術風格背後,是他艱辛的人生經曆和他對藝術本質艱苦卓絕地探索曆程。
從小喜愛繪畫的張文新先生童年時在天津外婆家寧靜的院落盡情地塗畫過水彩汽車。小學時得劉季伍老師啟蒙“油畫”。 1948年10月入冀中解放區華北大學第一部(後轉三部)學習。首次接觸馬克思理論以及藝術思想,車爾尼雪夫斯基論美學的同時,還受到胡一川、彥涵、羅工柳等骨幹的指導。 1949年,在即將成立的中央美術學院和名校北京大學之間,張先生艱難但毅然地選擇了後者。讀北大,張先生並未遠離繪畫,張仃先生主持的美術供應社、北大物理係的黑板報都是他的天地。他用畫領袖像的方式賺取生活費順利完成了學業。 1951年他到北京市人民美術工作室任創作幹部,正式步入藝術創作殿堂。
1950年代始張先生將寫實主義油畫創作為主要方向,以注重表現對於社會現實的理解和感悟的作品嶄露頭角。《在少年之家》(1953)和《詩朗誦》(1954)即聲譽鵲起;而《工程列車》(1953)已堪稱當時中國油畫最高水平。 1955年他參加了由蘇聯畫家康 ·馬克西莫夫主持的“油畫訓練班”,短短 5個月張文新先生憑借高超的藝術天才和生動準確的造型能力得到青睞。他說:“馬克西莫夫抓住紛繁的社會生活中人的活動去進行速寫的技巧,這對創作特別有用他通過每一個步驟去引導你進入創作的進程。”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間苗》、《鋼琴家周廣仁》,到七八十年代的《衛天霖》《一往無前》,獨特的構圖技巧和出色的造型能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主題創作思路更加清晰和成熟,這些畫作奠定了他在中國油畫界的曆史地位。
張文新先生曾說:“廣義地講,所有我的畫都是‘速寫’,在時光不斷流轉中,捕捉可視形象以及蘊含其內的深意”。“我們有這樣的經驗:不會畫速寫的人往往也是搞創作感覺困難的人,希望世界突然靜止好讓他慢慢地描”。邵大箴說:“描”與“寫”的區別在於畫家是滿足於描摹客觀物體的表象,還是麵對客觀物象時一方麵注意理性分析,另一方麵用心體會,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寫出對客觀對象的感受。
像表現農村婦女在田間勞動的《間苗》(1963),視點中五位主體人物均是婦女,燦爛的陽光均勻地勾勒在她們的後背、頭頂、腿麵,幾乎可以感知到光影的流動,具有強烈的造型力量;五人中,三蹲姿一彎腰一站立拭汗舒緩,形態起伏優雅厚重,構圖具有黃金分割式設計,連綿韻致樸厚;色彩以嫩綠為主色調,人物服飾作為調劑色溫略高,整體淡雅清新,生長氣息撲麵而來;人物體態均動感強烈,既有瞬間定格,又有勞作律動;五張臉以局部出之,表情洋溢著希冀,遠處一男裸背與背景山體沉穩凝重,整個作品把作者熱愛自然、謳歌勞動者的“寫”心抒情,發揮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