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茶裏茶外(1 / 1)

年少時,不喝茶,隻要涼的白開水。甚至,會抱著水龍頭牛飲。對結了厚厚茶垢的杯子,巨不喜歡,以為是汙跡。

後來,案頭工作久了,不知不覺也愛上了茶。尤其愛新綠的毛尖。幾片嫩葉,在沸水裏,緩緩地綻開,水就跟著亮綠了。幾縷清香,讓人在一捧之間,看到了遠山遠水那頭嫩嫩的春色;想到萬綠煙籠、水墨畫一樣的茶園。

我喜歡茶水的濃綠淺紅,甚至在夏天,也不時會泡上一杯。既喝也賞,看湯色,觀葉型,想問題,讀文章。漸漸地,生活閱曆增加了,茶也越喝越濃了,毛尖、碧螺春、鐵觀音、茉莉花等等,一入口,大致就能品出個一二。尤其與會心的朋友對坐,談風物,敘家事,論古今,無拘無束地聊天,又捧了一杯好茶,感覺生活是笑吟吟的,像放了糖、加了奶一樣有味。朋友是朋友,茶也是朋友。這時,心也安靜、單純了。一杯茶,就是我手裏可以握住的春色和溫暖。所以,喜歡與朋友捧茶相對。

沒想到,我的喝茶,隻是一種庸常的喝法,清淺的喝法。充其量,隻在茶飲的邊沿,隻叫喝,不叫品。那日,秋雨不斷,下得人心裏悵悵的。朋友約了去沁和會所喝茶,正遂了我的心願。沁和會所,是個極雅之處,內飾真樸,藏品精美,一幾一桌,情趣不凡。

朋友的朋友,是茶中高人,諳茶道,通佛理,有一份獨特的禪茶生活。姓劉,又叫“靈慧庵人”,佛麵,善目,是茶客,也是商人,更是向佛者。他喜讀書,癡古玩,樂交友,常常在一飲之間,以茶喻理,以茶參禪。他是長沙各大茶館的常客,每一處都有他專用的茶具。他在茶桌對麵,嫻熟地擺弄著茶具,一輪一輪地給我們衝泡,還介紹茶的種種出處。一下午的品茶,感覺是在紫藤花架下,上了一堂茶道課。

原來,茶裏蘊含深不見底呢。

茶不光隻有綠、紅、黑之分,還有白茶、黃茶等。綠茶多在清明至穀雨時采摘,經過攤放、殺青、搓揉、烘幹等程序才成茶。綠茶上品中有浙江的雁蕩毛峰、華頂雲霧、日鑄雪芽,江西的休寧鬆羅、遂川狗牯腦,安徽的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湖南的碣灘茶等等。這些茶,或外形秀長緊結,芽毫隱壯,或外形彎曲,芽毫畢露;或湯清葉翠,芳香溫婉,或葉底嫩勻,湯色明亮。因品種不同,各有千秋。高山雲霧茶,耐衝泡,三飲之後,仍香佳味厚。而我家鄉的君山銀針,竟然是黃茶,卻被我當綠茶喝了好多年。

劉兄特別提到一茶——“湖州紫筍”,是曆史有名的綠茶,唐代貢品。因為必須在清明前上貢,以應朝中祭祀之需,又叫“急程茶”。“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禦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湖州紫筍從唐代詩人張觀筆下散發出的貴氣,一直飄散到今天我們的茶局中。

茶的喝法,也甚有講究。

像普陀佛茶,得三泡:頭泡,濃香撲鼻,味醇厚;二泡,清香綿綿,味醇爽;三泡,遺香幽雅,味後韻。品龍井,宜用玻璃杯,衝泡後芽葉如旗槍交集,上下回轉。飲時,透過晶瑩的杯子,可觀色型,品味香,把盞之間,妙趣無窮。

品鐵觀音之類的烏龍茶,在於品其茶韻,所以茶具與眾不同,以玉書碾、潮汕烘爐、孟臣罐、若琛杯“四寶”齊全時泡出來的茶湯味道最好。劉兄的茶具正好用來現場展示:隻見他先是洗茶具,以玉書碨燒水,衝燙孟臣罐、若琛杯,再置茶水,傾茶巡斟,以小口品啜。我也小心地探出蘭花指,輕拈棗大的若琛杯,學著小口小口地細品,果然有得了茶道真傳的感覺。喝烏龍茶,先聞其香,再品其味,幾杯之後,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與人相處,亦如品茶。淵博者,似蘭澤芳草,讓人悟解世理,品味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