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圍繞增長市場的競爭似乎將日趨激烈。
與禁廢令有關?
另據《日本經濟新聞》2017年9月14日報道,原紙的價格在最近一年裏飆升了七成。
報道稱,在阿裏巴巴等公司的推動下,網購在中國得到快速普及。2016年經快遞發出的小型包裹數量達到313億件。
另一方麵,作為中國政府應對大氣汙染等環境問題的措施之一,造紙企業麵臨著更為嚴格的監管。廢氣排放不達標的中小企業被迫關停。此次原紙價格飆升一方麵是由於紙箱需求量激增,另一方麵也是由於供給延遲。
報道稱,加劇漲價壓力的還有政府對廢紙進口的限製。近年來,從歐洲進口到中國的所謂“再生資源”中混入了大量粗劣的廢舊塑料和廢鐵,引發批評聲浪,指責“中國成了世界的垃圾場”。於是,政府在2017年7月宣布停止包括部分廢紙在內的廢品的進口。
中國每年從包括日本在內的海外市場進口1700萬噸廢舊紙張,作為生產紙箱的原料。沒有原料自然就無法生產。2017年7月以來,就在價格飆升的同時,“搞不到紙箱”的危機感也開始蔓延。
報道稱,每年11月,由阿裏巴巴等企業發起的大型網購促銷活動“雙十一”購物節都會在中國火熱展開。如果紙箱斷貨,由網購帶來的便利生活的前提也將隨之崩塌。在中國,廢紙回收業務正在繁榮興起。
2016年,中國的箱板原紙消耗量達到4600萬噸,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媒稱中國拒絕“洋垃圾”是好事:德廢料回收業看到商機
參考消息網5月28日報道德媒稱,中國開始將來自境外的塑料垃圾拒之門外,這對德國也有影響。德國業界人士稱,為增加本國未來廢料再利用比例,有必要增加相關裝置,改善垃圾的回收利用。
據德國之聲電台網站5月27日報道,德國回收業從中國對塑料垃圾的進口禁令中看到的是機會。聯邦次生原料及處理聯合會負責人普羅布斯特在慕尼黑對德新社表示,塑料垃圾通往中國的大門關閉了,但用於塑料處理業的回收物則受青睞,這在中國亦然。他強調,所以,應更多地看到新機會,而少言困境。
報道稱,避免產生以及環保處理塑料垃圾也屬於近日在慕尼黑舉行的國際環保專業貿易博覽會(ifat,簡稱國際環博會)的主題。約3300個展商將展示涉及水、汙水和原料回收利用的創新產品。聯邦政府環境部長斯文婭·舒爾策出席開幕式。博覽會期間的討論會上,專家們將就如何解決海洋、河流裏的塑料、微塑料汙染問題、環境技術能在此作出何種貢獻等議題交換意見,展開討論。
報道稱,從2018年1月1日起,中國停止進口塑料垃圾及其他垃圾。普羅布斯特說,從那時以來,情況顯示,垃圾更多地出口去了越南或馬來西亞,出口到東歐的垃圾量也出現增長,例如去往保加利亞或烏克蘭的。不過,普羅布斯特指出,就數量而言,任何其他國家或地區都無法替代中國。而且,他估計,要不了多久,上述這些國家也同樣會采取類似的進口限製,“塑料垃圾的出口沒有前途,這也是好事兒。”
普羅布斯特指出,為提高德國塑料垃圾再利用比例,需要有更多的揀選和回收裝置,也需要對回收物產品有更高的需求。他表示,正像今天對回收紙製品的使用已是理所當然一樣,未來,使用來自回收物的塑料產品也應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如今,每個人都該尋找含有回收物的產品”。他指出,公共機關,例如聯邦及州政府部門,以及德國鐵路公司這樣的國家所有的企業應扮演先鋒角色,應更注重使用回收產品。
據聯邦環境局提供的數字,2015年,德國國內共產生了300萬噸塑料包裝垃圾,其中一半進入了垃圾焚燒裝置。根據將從2019年1月起生效的包裝法,至2022年,塑料包裝的回收比例要從現在的36%增至63%。該機構也認為,為此,必須擴大垃圾處理裝置能力。目前,在德國全國範圍內,正有6個簡易包裝揀選裝置在建。
(2018-05-28 09:51:03)
“洋垃圾”禁令越收越緊日媒:中國環保對策來真的
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道幾十年來,中國都是世界最大的垃圾進口國———許多國家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一點從它們對中國宣布從2018年1月1日開始停止進口24種可回收廢品後,各國吃驚換亂的反應就能看出來。一時間,很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報端網站都能看到關於“垃圾危機”的報道:“中國拒絕當垃圾場,現在世界亂作一團”、“由於中國限製進口,美國可回收物堆積如山”“中國受夠了歐洲的垃圾”、“當中國終於對成為全球垃圾場說不時,世界應該醒悟”……
中國對廢品進口的限製,令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廢料回收行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也有聲音認為,盡管中國“禁廢令”會給一些行業帶來壓力,但同時也會為另一些行業創造機遇。
“全球最大垃圾場”中國當了幾十年
為何中國的一條“禁廢令”有如此大的影響?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中國為何被稱為“世界最大的垃圾進口國”。
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口洋垃圾,以促進製造業的不斷增長,並發展了完整的垃圾處理和回收行業。香港《南華早報》曾報道稱,從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每年進口越來越多的西方垃圾,從而使美國和歐洲的超級消費者可以輸出他們無度揮霍的環境後果。這個看不見的行業的統計數字已經變得十分巨大:在1995年至2016年間,中國進口的垃圾從450萬噸猛增至超過4500萬噸。
德國《南德意誌報》則稱,中國以往作為廢塑料接收國令人心存感激。僅德國就有150萬噸廢塑料被運往中國內地和香港,占德國廢塑料總量的一半還多。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西歐其他國家。例如英國去年向中國運送了將近80萬噸塑料垃圾,約占英國廢塑料總量的65%。
越來越多的貨物與垃圾如何實現全球循環,這一點可以從德國所有較大的港口觀察到。貨船抵港,有些船上裝載著上千個集裝箱。運動鞋、毛絨夾克、眼鏡框,幾乎所有貨物都來自中國。卸貨完畢,新的集裝箱被裝載上船:裏邊堆滿了塑料垃圾。
報道稱,這些洋垃圾在經過回收處理之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中國一度願意容忍廢品的一些缺點,即對當地土壤和河流造成的汙染。但中國的經濟實力使它不再需要作出這種環境犧牲。
2017年7月,中國向世貿組織遞交通告文件,宣布中國2017年年底前禁止進口4大類24種洋垃圾,包括塑料垃圾,並關停一些汙染嚴重的垃圾處理工廠。
2017年12月21日,工人在廈門海關的海滄查驗場清理查獲的進口牛皮革洋垃圾。(新華社)
禁廢令給世界廢料回收行業衝擊
毫無疑問,中國的這項禁令讓一個過去鮮為人知的暴利行業暴露在陽光下。西班牙《國家報》報道裏寫道,專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發達國家之所以在環保方麵取得成就並不是因為自身采取的環保措施,而是得益於將汙染廢料運往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政府不應在國內製造虛假繁榮,而應當把發達國家不要的東西同樣拒之門外。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根據新規,中國自去年年底叫停廢塑料進口,並要求進口廢紙中的“夾雜物”———幾乎不可能清理幹淨的書釘、膠水、黏性殘留物以及有異味的垃圾碎片———含量必須低於0.3%這一嚴格標準。
北美第一大生活垃圾回收商休斯敦廢物處理公司總裁吉姆·菲什說:“這幾乎就像一夜之間關閉了閥門。”在美國,中國的新規定意味著更多垃圾將被留在國內,也意味著美國垃圾填埋場將有更多廢物。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廢料航運商艾倫公司設施內,被壓扁的塑料瓶隨處可見、堆積如山。在一間倉庫內隱約可以看見成堆的辦公用紙和被壓扁的紙箱。
美國可回收廢品的價格一路走低。去年10月,廢紙的價格暴跌35%至40%。失去中國這一最大買家,不少美國垃圾回收公司努力尋找替代者。可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像中國市場那樣吸納如此大量的可回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