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發掘過程
華光礁Ⅰ號南宋沉船遺址位於海南省西沙群島華光礁環礁內側。1996年由漁民發現,1998—1999年進行了水下考古調查。發掘項目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2007年3月-5月,主要完成沉船遺址的全麵揭露,逐層清理船內遺物和船體全麵測繪;第二階段2008年11月-12月,完成船體發掘,對船體構件進行編號測繪,分解提取運回海南省博物館進行脫鹽、脫水保護處理。
第一階段工作。以遺址中心凝結物為原點,布設了50個正方向2米×2米探方,總發掘麵積約370平方米,依照逐層下挖的原則向下發掘。由於沉船向西傾斜,遺物較集中在沉船的西部,順著船體方向成摞堆放,保存最高的為三層,底層的破損嚴重。所有出水文物按照探方單位予以編號記錄、繪圖、攝影,擾亂層出水的器物按照采集編號處理。
沉船遺址船艏方向320°,船體沉沒時暴露在海床表麵的上層部分已不存在,揭露出的船體也遭到部分破壞,殘存船體麵積約180平方米,殘長20米,寬約9米,推測舷深約3米—4米,發現11個殘留的隔艙,除船體上層建築外,底層船體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計該船排水量大於100噸。該船是我國目前在遠海發現的第一艘古代船體,具有重要的科學與曆史價值,且具備了實施整體發掘出水的條件。
此次發掘出水文物近萬件,陶、瓷器占絕大部分,陶瓷產地主要為福建和江西景德鎮,陶瓷產品按照釉色分類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幾種,器型主要為碗、盤、碟、盒、壺、盞、瓶、罐、甕等。裝飾手法和紋樣豐富,器物種類較1998—1999年有新的發現,並不乏精品。
第二階段工作。這是我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對高飽水古代木質沉船遵循考古學的基本原則,采用逐層拆卸、分解出水的方法進行整體發掘。
拆解船體過程的每一環節均進行了精確地記錄,每塊船板均按發掘順序編號,提取時均先對其進行拍照、繪圖。在拍照、繪圖時不僅要求體現它與相鄰船板的平麵位置關係,還要體現它們之間的連接關係;船板發掘出水後,在現場進行了防黴保濕等初步保護處理,同時對船板進行細部測繪和登記,最後包裝裝箱。共提取有編號的船板共511塊,采集有編號的船板48塊,此外還提取了近100個樣品,包括各部位的船板、艌料、珊瑚砂等。上述工作為今後船體的保護和複原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基礎。
華光礁Ⅰ號沉船的順利出水,也為這一曆時兩年的我國遠海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畫上了完美的句號。水下沉船實質上是我們在水下發現的最大的文物,它既是所有水下古代船貨的承載體,同時也是我國古代造船工藝及遠洋航海技術的完整再現,其文物價值之高、提取及保護難度之強,都要遠遠地超出某個單件的文物。華光礁Ⅰ號古代沉船的成功出水,是我國在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對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全麵發展也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例,再次證明我們的祖先最早開發經營了南海諸島,我國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船體出水始末
華光礁位於海南省永樂群島之南,是永樂環礁中規模較大的一個環礁,東西長2500米,南北寬約7000米,正北有一狹窄水道,南部有兩個相對寬闊的水道,與外海相連。由於受環狀凹起珊瑚礁保護,礁盤內可避六七級的海風。華光礁Ⅰ號沉船沉沒地在礁盤裏麵,靠近礁盤西北部,距礁盤外緣最近處約50米,而距礁盤內可供停船的深水水域最近處也有200米—300米。遺址所在位置水深僅1米—1.5米,水質極佳,遺址表麵為生長良好的珊瑚及大顆粒的鈣質生物沙,下層由交織成片的柱狀珊瑚骨骼構成。
2007年度經國家文物局和有關部門批準由國家博物館和,海南省文體廳共同承擔西沙華光礁Ⅰ號遺址的發掘,於2007年3月15日—5月8日順利實施。期間所有的水下考古發掘皆嚴格按照考古工作規程,並結合水下環境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開展發掘工作。發掘以凝結物為中心點,布探方50個,發掘麵積近500平方米,平均深度約2.5米,殘存船體全部揭露,船艏方向為320°,僅保存部分船舷和隔艙板,船底部分保存較好,在中部確認龍骨存在,船體殘長20米,最寬處9.4米,推測舷深約3米—4米,殘留的隔艙可確認有11個,殘船體總麵積約180平方米,發掘出水的器物上萬件。
2008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和海南省文體廳的組織下,彙集北京、海南、上海、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遼寧、湖北等省市的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共36人,其中包括廣州市興洋潛水技術谘詢有限公司潛水作業組6人,以及福建電視台、海南日報社記者2人。租用了瓊海潭門08011、08086、08098三艘漁船,對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進行第二階段的水下考古發掘,此乃繼2007年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第一階段水下考古發掘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的遠離我國陸地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任務是在2007年發掘基礎上將船體拆解出水。發掘工作曆時43天,考古隊克服冷空氣所帶來的大風大浪、水溫低等惡劣天氣條件,終於在預定的時間內圓滿完成發掘任務,將“華光礁Ⅰ號”沉船拆解為511塊船板,逐一托出水麵。
之前2007年的考古發掘已基本完成了對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的全麵揭露,而為了更好地保護船體,發掘結束後又對遺址表麵進行了回填。因此,2008年的水下發掘首先清理回填物,並清理船體上的凝結物。該凝結物在殘船體的中心位置,呈不規則狀,約幾噸重,由瓷器、鐵器、珊瑚等膠結而成,非常堅硬,考古隊集思廣益,達成共識。首先,采用了兩個大的浮力袋子,用繩子固定在凝結物上,然後在水下用氣瓶給浮力袋子加氣產生浮力將其移開,使整個殘船體全部揭露出來;其次,將揭露的船體表麵清理幹淨,對每塊船板進行編號、測量、繪圖、攝影、攝像資料提取工作;第三,拆解船體。由於華光礁Ⅰ號船體在水下沉睡800年了,船板都處於高飽水狀態,木質纖維發生變化,受到海洋生物的侵蝕,故拆取每塊船板都很小心翼翼。每拆卸一塊船板都有一個編號,在水下將其移放在我們用鋼管特製的“目”字形擔架上,用兩頭帶有鐵鉤有彈性的繩索將其固定,以防船板水中脫離損壞,然後再抬出水麵放置在我們自己用鋼管和泡沫製作的工作浮台上,由小艇拖運到工作大船,上船後登記編號、測量、繪圖、照相,再將船板放在調配好的繃酸水裏浸泡,取出後用塑料薄膜包裹,裝箱時在箱內放置一些薄海綿,噴水保濕後打包封存。511塊船板按工序我們分裝了177箱,當177箱船板整齊地碼放到海南省博物館時,那場麵蔚為壯觀,若不是親身經曆,不敢相信這117個木箱是在船上那不到十幾平方米的甲板上裝釘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