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從營銷策劃的角度看,主辦方通過這次活動,其營銷意圖是完全實現了,而營銷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可以確認的是,與主辦方的喜笑顏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數以萬計的市民帶著十二分的期待去,卻帶著十二分的失望回,尤其是那些對凶殘“大白鯊”充滿好奇神往的眾多小朋友無不感到灰心與喪氣。
市民何以失望?小朋友何以喪氣?是活動現場與現場的景象與之前的期待完全對不上號!該樓盤此前的活動宣傳中提示,屆時可看到海中狼“大鯊魚”齜牙咧嘴、凶殘捕食,而現場卻隻有一條數公斤重的小鯊魚在展廳的水族箱中悠然自在、可愛溫和地遊弋,偶爾因為摩肩接踵的人群的喧鬧和小朋友的哭鬧表現出一點點煩躁;宣傳提示活動中將有身形碩大、極具殺傷力的重300千克的食人鱷,而現場隻有一條半死不活的鱷魚躺在鐵籠子裏,任憑成千上萬市民的百般挑釁卻半天一動不動;宣傳提示活動中將有“千年神龜”現身,活動現場“神龜”似乎如同人們過端午般休了假,根本無法覓其蹤影,更遑論一睹“千年神龜”的真容;宣傳提示中還說有熱帶海洋美麗的尼蒙魚、神仙魚、黃火箭、大帆吊、玳瑁……而現場僅有的幾個水族箱中,稀稀拉拉地遊弋著可數的一些熱帶不知名的魚,遠不如一些大型商超擺設的水族箱的魚類豐富。此外,宣傳提示還有遊艇體驗、100台空調扇抽獎以及熱氣球遠眺。不錯,熱氣球現場倒是有一個,隻是隻能原地升空兩三米,一次容納八九人,不知如何讓人遠眺?而遊艇體驗與現場抽獎,數萬市民估計隻能現場做做夢,要“體驗”是不可能了,因為現場也沒找到遊艇的倩影;而區區一百份獎品數,與數萬市民的中獎盼頭何其懸殊,不吝是奢望!
6月4日與6月5日確實是好日子,太陽高掛,烈日炎炎。難忘的這兩天,數萬市民除了在活動現場忍受烈日炙烤留下一些紙屑雜物以及雜亂無章的無數腳印,當然還有對“光×·×儷港”這個“美麗樓盤”名字的記憶,除此或許還有憤懣與後悔,以及懊惱為何要湊這麼一個熱鬧!
市民的不滿之餘,活動組織方在收獲巨大的知名度外,不知是否還該做其他的感想?不否認我們今天儼然處於誠信稀缺的時代。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社會普遍強調企業公民責任、強調企業社會責任擔當的背景下,如此公然地、喪心病狂地以虛假廣告宣傳,對廣大市民、消費者進行誤導與欺騙,何其膽大妄為,功德心何存!
誠然,公德心尚且不顧,又何能寄望於企業公民的良知與責任感!除了上述宣傳內容與活動現場嚴重不符外,現場組織與危機應對也同樣讓人跌破眼鏡。如一個谘詢台設在偏僻處,幾個男女小青年在太陽傘下懶洋洋地無精打采,對有關活動組織安排事宜一問三不知;活動現場數萬人,活動流程指示一概蹤影難覓;現場市民大多舉家出動拖老攜幼,一旦發生踩踏,後果不堪設想。而現場對老幼婦孺的必要關照、醫療保障、消防救援、應急通道設置與突發反應等,均無法得到確認以及尋求到幫助。到處人山人海的現場,市民除了向可數的一批保安谘詢,再找不到現場工作人員可供對話……
從鋪天蓋地的狂熱式的預熱宣傳開場,到數以萬計的市民罵罵咧咧、牢騷抱怨結束,“真的大白鯊沒來,被騙的我們靠近”所留下的話題遠沒有終結,而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贏了知名度而砸了美譽度,這種營銷策劃又怎能談得上成功!
(2011-06-05)
給外來工多一些人文關懷
國學大師錢鍾書說,因有了感情,人才成為鮮活的有思想與理性的高級動物;沒有了七情六欲,人和行屍走肉也就相差無幾了。誠哉斯言!
誠以為,人與人之間,平常時候的感情,可以是一份信任、一次支持、一些理解或一心包容;而更多的時候,是平心的友愛和點滴的關懷!在人心不古、人情淡薄的今天,激揚人文的情懷和人性的向善顯得何其彌足珍貴!
城市的天空下,就在我們不經意的身邊,有那麼一群人,一直處在社會的底層,生活在城市的邊緣,為主流社會所忽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就是——“外來工”。
有人說,外來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20世紀的中國大地風雷湧起,中華民族一朝覺醒,一個偉大時代迎來履新。當神州處處點燃起無數“城市運動”的烽火,當城市的迅猛發展與當地勞動力的稀缺成為尖銳的矛盾,在“發展才是硬道理”和“效益就是價值”的召喚下,無數農村的農民蜂擁入城市,農民搖身變為產業工人,於是有社會經濟學家將這些產業工人稱為外來工。
外來工無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至少當前中國的現狀是如此。即便社會學家們也不否認,外來工社會地位低下,處於社會的底層,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外來工的生活困苦,身心疲憊,心靈孤獨,所處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惡劣,業餘文化貧乏,情感生活苦澀。
無可抹殺的是,外來工卻是地方經濟發展一支不容忽視的重要社會力量。他們在為自己謀生創造效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當前來惠的外來工有據可查的超過400萬人,他們為惠州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而在現實的層麵,有良知的人們不禁要問:全社會對外來工的關注、認同、包容到底有多少?對外來工的輕視、歧視、漠視乃至諸多不平等,全社會對這類現象的批判與貶斥又有多少?
同在一片天空下,同享一片陽光,關注、理解、支持外來工,應形成全社會的一個共識;同飲一江東江水,同說一口普通話,包容、愛護、尊重外來工,應成為全社會的一個氛圍!城市的繁榮是由千千萬萬個建設者和勞動者的辛勤與汗水共同造就的,同一個城市各階層的人們,理應多一些愛心的付出,人與人之間理應多一些人文的關懷!
真心祈願生活和工作在惠州城市中的外來工們真正站起來,開懷起來!
(2007-12-11)
企業為何“招工難”?
最近常常聽到一些企業朋友抱怨:“現在招工真難!”
企業招工為何難?難在哪?客觀地看,“招工難”,當中不排除有諸如近年來來粵人員數量減少,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人員需求增大等宏觀上的因素。但從企業“普遍存在招工難”的背景進行考量,則政府和企業的角度、城市人文氛圍和個人事業發展空間等層麵,是否有應該反思和檢討的地方?
造成企業“招工難”的現狀,成因自然不少。首先是薪酬低;其次是城市不平等待遇;此外,與近年來就業崗位增加而供求矛盾加劇、技術工人短缺、農民收入增加使務工壓力減輕等,都有一定的關係。
企業“招工難”,一言以蔽之,潛台詞就是人才流動不順暢。而人才流動不順暢,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吸引力不強。一個城市缺乏魅力,導致外來人員稀少,最終的結果就是企業招工難度增大,用工緊張,進而使企業的經營效益受影響,阻滯企業的良性發展;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益受損,反過來又製約城市的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事實上,“招工難”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領域的問題,帶來的將是連鎖的社會反應。在“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這一觀點早已經成為人們共識的今天,一個城市“招工難”的現狀,本身就說明經濟社會的發展潛伏著危機。
誠然,破解“招工難”的辦法或許有千萬條,而如何真正吸引更多外來工“落戶”、如何留住人並留住心、如何提升城市與公民的人文情懷以及更加善待外來工、如何讓外來工孩子在城裏更好地讀書、如何及時支付外來工工資、如何加強外來工職業病防治、如何加強外來工維權等,地方政府和企業是否還有更大的作為空間?
(2008-04-05)
讓素質的鮮花長開不敗
什麼叫素質?著名德育專家周之良先生認為,從生理學、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素質是人生來所固有的特征;泛化的素質概念是指一貫具有的基本品質,或者說是潛能;素質是長期起作用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素質高低是衡量一個人、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元素和標誌。
用曆史學家黃仁宇的話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說白了就是整個人類文明與文明程度的進化與提升的全過程。而“文明”與“文明程度”就是道德與素質的範疇,道德與素質之間具有十分親近的“血緣關係”,它在我們中國人的意識思維與概念邏輯中,兩者又有相當程度的等同與互通,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很顯然,文明、道德、素質都是十分寬泛的概念,是人們的意識形態和約定俗成的行為操守、準則的抽象表達。
時至今天,素質建設仍將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是一個必然涉及全民性參與的浩大工程。抽象的“素質”無法物化,卻具體地潛伏於所有的社會集團或人群之中,每一個社會個體都在有形與無形中或感受、或接受、或拒絕、或製約著“素質”的存在,因為人作為個體不可能脫離於社會意識形態。在社會飛速發展和人的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21世紀,在今天尤為張揚精神文明、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的旗幟下,理性、警醒、自覺、熱情地參與到全民素質建設大潮中來,這不僅是作為現實的需要,也是人類發展的曆史需要,同時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大環境中作為個體的主人翁應有的具體行為表現。
現實警示我們,素質建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黨委、政府的引導十分關鍵,輿論的導向也有利於“推波助瀾”,尤其在時下全社會著力進行政治文明建設的征程中,大力強化全民素質(當然包括公務員素質)的建設,從戰略的高度,更是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國家的繁榮昌盛。在此,我們謹以“素質”的名義,用微弱的聲音疾呼:中國社會的素質建設不應隻是流於喊口號、講理論、走形式,我們不要花架子、不要空談,要真正地實事求是地體現與落實在具體的大大小小的行動中來!
我們欣喜地看到,當前惠州的素質建設正接連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政府的層麵,近年來如市區濱江公園的建成、合生大橋的建設、慈雲圖書館的建成開放,尤其“四東文化”的係統研究與開發等,惠州大地的上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旗幟高揚。來自民間,全民素質研究會在全國的首創成立,惠州慈善基金會的投入運作等,全民的覺醒與參與的熱情讓人欣慰!
惠州素有“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萊”的美譽,曆史與人文的底蘊十分厚重。我們衷心祈願:羅浮不改,西湖常綠,萬種風情終會有淡色,惟文化、精神生生不息!在當前惠州全市上下一心努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指引下,在全市人民眾誌成城全力打造“現代石化數碼名城”的壯麗征程上,唯望道德建設的綠樹長青,素質春天的鮮花長開!
(2005-09-21)
探訪古鎮石龍
有人說,石龍是東莞的、亦是廣東的名鎮。石龍之“名”,首在其厚實的曆史沉澱和文化積蘊。“石龍今日市廛開,車馬紛紛湧進來。午後酒闌人盡散,白馬依舊鎖蒼苔。”石龍古時開墟之繁華,有數百年前的詩為證。遠不說,在清代,即與廣州、佛山、陳村齊名,被譽為嶺南四大名鎮。
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日上午,懷著景仰與向往的心情,我們一行三人驅車前往,欲親身體驗真實的石龍。令我們意外的是,按著地圖,我們鎖定須要拍攝的目標如歐公祠、文甫烈士紀念亭、孔杜橋、林氏宗祠、祿叢公祠、古玩文化街、竹器街……而沿路眾多醒目的路標牌,硬是沒有一個古跡或景觀的路識標記,作為“生地外人”,我們隻有一路驅車、一路問人、一路尋找。單就一條竹器街,我們便兜了好幾條街,好不尷尬與狼狽。
坦誠地說,我去石龍的次數不多。用現時代的眼光來看,石龍的經濟發展得應該不錯,整齊劃一的街道、鱗次櫛比的高樓,工業文明的旗幟分明。而讓我們感到無奈的是,在石龍轉悠,那處處曾經鮮活的明清建築、近代革命遺址,散落在城區,淹沒在一片片現代高樓或民房之中,每拍攝一處景觀,都費了我們不少的心力。
倒是石龍新“現世”的浮雕,頗值一提。壯觀的陣勢、精致的雕工,每一個畫麵或記載了一個故事,或濃縮了一段曆史,或篆刻了一份情懷。一個細節,就是石龍的一首詩、一幅畫、一個印記。一位老人告訴我們,這裏是石龍昨日滄桑的曆史再現,是時光流逝的見證。
搜覽中,當地的老人告訴我,古時石龍的“街”特多,且當時都聲名震鑠。塵封曆史中那些曾經的繁華如竹器街、織籮街、青竹街、竹篙街、鞋街、果合街、棉花街、彈花街、豆豉街,而今何覓?
這又不禁讓我想起香港中文大學一位教授的話。他說,18世紀以後,人類社會的工業文明恣意蹂躪了數不清屬於古典與傳統的精魂,於是古代文明在現代的實用、現實與功利主義中灰飛煙滅。君不見,城市一棟棟摩天的高樓不就迷失了許多人慵懶的視線?終有一天有人會問:石龍今天是否遺失了些什麼?
且平常心度之罷!遙想當年,石龍的火柴、石龍的竹器,也享譽海內外,有口皆碑。事實上,石龍不乏“名”、不乏文化,也不乏曆史,關鍵是如何將曆史與文化有效整合、保留、繼承與弘揚,這正是:“古之‘名’不愛,今何以‘名’?”當前東莞不正在全力打造文化新城嗎,筆者不禁要問:今天石龍在做什麼?應當做什麼?這想必亦當嚴肅深思罷!
(2008-08-06)
將文化進行到底
新時期,東莞市適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號召。框架多次形成,思路一再斟酌,定位再三調整,理念挺新,內涵也豐富,最主要的還是相對比較切合實際,不是空話,有內容,可以達到目標。
東莞建設文化新城與建設現代化文明城市應該是一脈相連的。而文化新城、現代化文明城市和東莞建設“IT新都”的城市定位,正是一個城市文化與經濟的交融。東莞最新描繪的文化新城的內涵定位是這樣說的:“用5~10年的時間,把東莞建設成為具有較強文化影響力、輻射力、競爭力,城市精神昂揚向上,群眾素質極大提高,文化事業產業發達,文化市場繁榮有序,文化精品日益湧現,文化品位不斷提升,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化經濟發展壯大的文化新城。”
有評論就這個定位解讀認為:一是明確了文化的經濟屬性,使文化通過市場傳播,而不僅限於文化人的“耍弄”,使文化有了更堅實的群眾基礎;二是在對於目標的表述上措辭謹慎,如“較強”、“日益”、“不斷”等,筆者也深以為然。
未來城市以文化論輸贏。時任中共東莞市委書記佟星在公開場合說:“物質是城市的基礎,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經濟是城市的實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經濟建設創造城市的現實財富,文化建設最終決定城市的曆史地位。”於是,全市的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潮。
肯定地說,東莞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而東莞和東莞人遭外來的罵名委實不少。比如對個別整天無所事事、沉迷於麻將、有勞動能力卻不務農、不讀書、不經商、不做工的農民叫“四不”農民;比如對城市,謂之“農民的城市”;比如對城建,稱“村村是城鎮,鎮鎮是農村”……所有這些“東莞現象”,統統被戴上了“沒文化”的帽子,於是聽到對東莞最多的評價就是:有錢,沒文化。
窮則思變,富則思進。東莞該是時候“變身”了。
有學者認為,文化差異是城市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東莞的今天在20年前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的。東莞今天所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堪稱奇跡。經濟上的輻射與文化的滲透是相互適應的。東莞應該是包容的,尤其對於外來的文化,東莞以十分開放的姿態和海納百川的包容心胸廣采厚收。在本土與外來之間,東莞的“兼容”性特點十分鮮明。
如果說,文化提升是城市發展的最終任務,想必沒有人會反對。城市文化如此重要,首先要有文化提升的任務。不過文化提升和物質建設發展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物質追求很具體,可以提出指標分別落實到每個單位、集體、企業去執行,然後加和就是全市的成績。文化的提升不能如此簡單操作。文明的進步是一個漸進過程,是一個社會群體共同進步的成果。不是在一個小單位幾年時間裏就可以達到和“評”出來的。它是涉及每一個人觀念、知識、藝術修養提高的軟件係統工程。
結合城市特點,專家建議在對待城市文化時,需著重研究城市精神文化與文明、城市建設文化與文明、城市產業文化與文明、城市消費文化與文明、城市政治文化與文明。為了達到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文明、產業文明、消費文明與政治文明的提升,需要采取的根本措施主要是軟硬兩個方麵。軟的就是教化,硬的就是代表先進文化興辦文化事業和產業。
比如樟木頭鎮黨委就想到了麒麟舞。麒麟舞的“生死”看似無關緊要,實際上卻是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樟木頭鎮“搶救”麒麟舞,由鎮裏出資力邀民間藝人“出山”,組建舞麒麟的隊伍,請專家前來指導,對麒麟舞在道具、套路、造型等方麵進行大膽改革。“複活”的麒麟舞受到了群眾的喜愛。除麒麟舞外,近年來在東莞全市“複活”的還有獅子舞、粵劇曲藝、客家山歌等。
於是人們看到,東莞的文化新城建設正大踏步走來!
(2004-08-04)
把根留住
在中國,不同朝代,作為權力象征的交椅是什麼樣子?迎親嫁娶的花轎背後有多少故事?“三寸金蓮”所穿的鞋子究竟有多小……在東莞樟木頭,當我們穿越這個彌漫著檀木香味的冠和博物館後,所有答案了然於胸。
館藏豐富與否,須參觀之後方知。而讓一般人感到新鮮的是,博物館居然是由私人開辦的,冠和博物館的主人就是一個名為蘇永友的“生意人”。
據說,該館成立於2000年9月,現地處東莞市樟木頭鎮莞惠大道中心廣場三樓,全館占地麵積3000多平方米,是東莞當時唯一的一家私人擁有、也是全國第一家古典家具展覽為主的博物館。全館共有大小藏品近千件,除了以明清家具為主打的古典家具外,另外還陳列有兵器、陶瓷、木雕、根雕、古樂器、民間工藝繡品、古代農村生活用具“文革”時期紀念品等十幾種類別。
全館分11個區域,分別為紫檀區、大長條案橫匾區、民初區、兵器區、樂器西洋“文革”區、木雕石雕磚雕陶瓷區、大床大櫃區、紫砂方桌佛龕區、根雕區、生活小區、農村生活用品區、免費區和大廳。
大廳是全館的中心區域,所有展區都是圍繞大廳布局的。展館工作人員說,該區域的展品不多卻是精品,如“根雕九龍戲珠”,是全館展出的根雕展品中數一數二的佳品。在我看來,博物館雖小,但裏麵藏的乾坤大。置身其中,移一步,生一景;一回頭一前望都讓人生出許多遐想。每一件文物,都是濃縮的一處文化,每一處文化又是一份真摯久遠的情懷。
不能忽略的是博物館的主人蘇永友。蘇的祖籍在福建,作為生意人,蘇先生是冠和集團公司的總裁,他有著商人的精明與睿智。而與很多商人不同的是,他有著自己獨立的價值觀和別樣的懷舊念舊情結。
某個意義上說,收藏就是一種情結,一種偏執與專注。蘇永友從小長在比較有“地位”的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家庭氛圍的熏陶對後來品性的陶冶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而蘇的那份在今天看來多少有些彌足珍貴的思鄉情懷,
不知讓多少人汗顏?“生活在城市的很多人,都是匆匆過客,無根,或者為名為利,賺足了錢就回老家,沒有多少東西可以掛牽,這樣不好。”蘇永友說。
(2004-08-09)
東莞110年
“月瀉銀河千百億,夢幻神馳,脈脈誰留意?此去無由青史記,千言萬語長相憶。雲夢追逐東海際,放眼秋空,執手星光繪。水色硝煙長箭倚,風雷湧起衝天銳。”
——《鳳棲梧·獻給新虎門》
中國的近代史,由虎門銷煙開始。
虎門銷煙,屬於全世界,屬於全中國,屬於東莞市,屬於虎門。
一個半世紀的風雲,幾代人的光榮與夢想。多少硝煙、多少戰火、多少血肉、多少風華,都濃縮成今天的記憶。曆史,不容忘懷!
人們不否認,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鄧廷楨在海灘當眾銷毀鴉片20283箱,這便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銷煙雖然沒有一下禁了鴉片,但是喚醒了中國人民的自強!
人們不否認,1840年5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虎門成為主要戰場;9月,林則徐、鄧廷楨遭誣陷被革職,有識之士和所有愛國的人們含悲。然而,英雄的名字已經傳揚海內外,中國從此高揚起改變半殖民地命運的旗幟!
人們不否認,1841年1月7日,英軍攻沙角、大角炮台,副將陳連升父子戰死,守兵傷亡700餘人。虎門出海口的海水嫣紅,那是中華好兒女抗擊敵寇英勇悲壯揮灑的滔滔熱血!
人們也不否認,1856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攻虎門、橫檔各炮台,又毀大角炮台及亞西娘炮台,接著攻東莞,千總鄧安邦率領團練英勇抗擊保衛莞城。民族烈士的血肉雖然無法抵擋“洋鬼”的“船堅炮利”,而烈士的英魂在莞人心中豎起了無數的豐碑!
所有的語言彙成一句話,中國的近代由虎門開篇。正是“虎門銷煙”,喚醒了近代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喚醒了千千萬萬要“站起來”的自強的靈魂。虎門銷煙是中國以“最民族”的方式向世界的宣言,是雄獅睜開惺忪睡眼向世界的暗示。正是這一把民族氣節的火、民族覺醒的火、民族反抗的火、民族自強的火,讓世界了解了中華的民族,領教了強悍骨氣的中國人,從此也知道了屬於世界、屬於中國、屬於東莞的虎門。
中國的近代史,有東莞絢麗的風采!
人們清楚地記得,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次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東莞人民同全國人民一樣悲憤。眾誌成城,同仇敵愾。東莞人民自發踴躍捐款,支持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尤其報名參加誌願軍者甚眾,僅莞城就有五六十人參加,全縣不下千數人。誌願部隊到達台灣後,取得三戰三捷的勝利,遺憾的是戰爭的敗局已無法挽回,過千誌願兵全部慘遭殺害,兩岸同胞血肉相連,屍骨同堆長眠泉下。
人們清楚地記得,1898年4月21日,英國迫清廷重新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九龍租給英國、租期99年,專約定“新界”。4月28日,九龍、元朗、大埔、錦田人民抗英武裝與英軍激戰於大埔,東莞雁田500人趕往支援,敵死傷數百,為兩岸同胞並肩作戰再添一佳話。
人們清楚地記得,1900年,英軍越河占領深圳,雁田人民誓死抗英。東莞全縣有數千人組成誌願團前往支援,夜襲英軍營,把英軍驅趕到深圳河以南,可謂痛快淋漓。
1902年9月,開辦東莞學堂。1904年,經全省學務處定名為初級師範。1906年正月,改辦中學即東莞中學,地址在城內考棚,自此開東莞學製新風。
1911年,革命風雲四起,清吏下令戒嚴。9月19日,張維、李仁蓀等率東莞軍民武裝起義,縣令劉厚相投降。20日,陳逸川、劉肇懷等自寶安率國民軍入東莞。10月,推舉莞人黃俠毅為民國東莞縣第一任縣長,東莞進入“新紀元”!
中國的近代史,有東莞自豪的激情!
人們不會忘記,1919年6月,北京五·四愛國運動的消息傳到東莞縣城,東莞中學、縣立第一高等小學的學生積極響應,舉行罷課示威遊行,並開展抵製日貨運動,愛國的熱情在莞邑大地擴散。
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在廣州叛變,東莞遂為陳部治下;7月2日,陳炯明到石龍部署所部堵截回師的北伐軍。1923年,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親自督軍討伐陳炯明,大本營曾設在石龍,先後多次到石龍布置和指揮作戰。古鎮石龍留下了國父孫中山的不少逸事。
1925年1月,廣東革命政府出師東征陳炯明。2月3日,蔣介石、周恩來抵虎門,5日抵莞城。6日,周恩來出席東莞商務分會舉行的“歡迎東征軍大會”並發表演說,總理的音容笑貌定格在莞邑大地。
1938年10月12日晨,日軍在大亞灣登陸。20日,東莞壯丁常備隊和模範壯丁隊在峽內阻擊日軍,史稱“榴花戰鬥”。23日,日軍占領虎門要塞,沿莞太公路進犯。11月19日晨,國民黨軍退出莞城,縣政府隱避於石馬。20日,莞城淪陷。國恥要雪,國恥不能忘。
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成立,(司令曾生,副司令兼參謀長王作堯,政委尹林平,政治部主任楊康華)從此翻開了東江軍民抗擊日寇的新篇。
人們不也會忘記,1948年3月,人民武裝東江地區部隊整編,成立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南支隊,護鄉團第三大隊擴編為江南支隊第三團。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宣告成立。14日,江南支隊第三團改名為東江縱隊第一支隊第三團,東江地區的神聖抗戰迎來“新天”!
…………
當鮮豔的五星紅旗在英國古戰船上升起的時候,在英吉利海峽上的中國人用心唱出“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時候,人們感受到了胸中奔騰的熱血和無比的驕傲!
曾幾何時,英國侵略軍的戰艦是何等地凶殘,蹂躪中國的土地、蹂躪中國的民眾,虎門炮台的硝煙、塘沽海岸的槍聲,令人記憶猶新,世代不忘。而曆史記憶中的那個紛飛烈火的彈丸小東莞,今天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新都”!
歡唱吧!曆史終於警醒了沉睡的巨獅,“落後就要挨打”!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的中國人,終於在1949年10月1日站了起來!如今的中國人不再是1840年鴉片戰爭時的“東亞病夫”,任何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都是頂天立地的真我英雄!
(2004-11-11)
“趙佗將軍”是我們的精神豐碑
生活在擁有幾千年曆史的中華傳統文化土崩瓦解、支離破碎、麵目全非的今時代,無疑是不幸的;而生長於華夏一隅的嶺南大地,卻又是較為安慰的,這是緣於現代嶺南人中的原住民皆是先秦子民的後裔。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帝為開發嶺南,大舉從中原向嶺南派遣50萬軍民。秦亡之後獨立於漢的南越國,核心族群就是由中原入百越的50萬軍民,今天血性的嶺南人,是真正的中原漢人後裔!劃破曆史時空弧線,南越王趙佗將軍,就是當年南越國的現實巨人,也是今日乃至未知的未來嶺南人的精神豐碑!其維護華夏文明統一的錚錚風骨,寧舍小群之利而顧全大局的天下胸襟,精神的不朽如日月同輝。
今日我們嶺南人雀躍於作為先秦子民後裔的榮耀,正是居於中原腹心者如河南。這片土地,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多少戰火的洗劫和慘絕人寰的殺戮啊,商周時代以來其作為華夏正統的地位何以印證不是似是而非?
作為華夏子孫,我們對真實的曆史與純潔華夏文化的傳承責無旁貸;對曆史的巨人和現實的偉人,我們必須感恩。我們慶幸2200多年來,南越王趙佗將軍有如日月星辰高升在南疆天宇。在山河板蕩、國家危難之時,其“不敢背先人之故”,以及固守華夏文明的天下襟懷可謂冠古絕今,在曆史長河中不息流淌,在歲月長空中熠熠生輝。
我們將刻骨銘記:南越王趙佗將軍永遠是我們先秦子民後裔的族群偶像和精神豐碑!
(2010-11-26)
我來了,我激情,我創造
今日,是《信息時報》在惠州必須亦一定值得銘記的一個日子。如果一定要為今天的“特別”進行注解,那就是因為《新惠州》。《信息時報·新惠州》在今天盛大創刊了!
《新惠州》創刊了!我們全體同仁謹以豪情的名義宣言:“我來了!”我來了,有如駿馬的嘶鳴、雄雞的高唱、朝陽的初升、激流的奔騰!然而,我們更願意以特有的方式謙恭地向惠州大地告示,作為一支新興的媒介力量,新誕生的《新惠州》將揮舞民主與法製的大旗,著意閃耀理性的光輝,低調張揚純真的理想,熱情點燃智慧的光芒!“我來了”,不該也不會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或是詩情的告白:用心將是我們的品質,謙遜將是我們的風格,超越將是我們的韌性,不言敗將是我們的精神!
《新惠州》創刊了!我們同樣以壯誌的名義宣言:“我激情!”我激情,應是一種底氣、是一種姿態、是一種氣勢,同時也是一種展示!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我們莊嚴承諾:《新惠州》帶給惠州大地的決不僅僅是一盤新聞資訊的大餐、一場時政經濟的盛宴,而是在對惠州本土地方新聞資源的凝聚與優化過程中,在對惠州經濟社會生活的見證、參與和建設的征程中,將充分發揮其新聞輿論監督的功能,全力張揚激濁揚清、褒善貶惡的旗幟,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於惠州城市在新一輪騰飛的方方麵麵,用審慎、警醒、理性、良知高懸新聞利劍,遣用輿論尖兵,始終如一地為惠州的經濟社會政治發展服務!
《新惠州》創刊了!我們仍舊以實力的名義宣言:“我創造!”我創造,更是一種鮮活、一股拚勁、一份主觀的能動!我們不奢言做拓荒牛,因為已經有先行者;我們不誇口成為中流砥柱,因為當前的我們還稍顯稚嫩;同樣,我們不會輕易縱論天高海闊,不會號稱雄獅百萬或放言誌在必得,因為我們自重、自省,並自強、自立!
誠如在惠的一位博士給我們的贈言:“有一種力量在創建新惠州!”《新惠州》要做的和正在做的,正是這樣一個堅定的信念和努力的方向!沒有別的,就緣於:我來了,我激情,我創造!
(2005-07-22,本文係《信息時報·新惠州》創刊號卷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