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輯】惟文化生生不息(1 / 3)

理念的輕飄與文化的厚重

理念這東西很玄,乍聽誰都似乎明白,要完全弄清楚卻並不容易。《辭海》釋義一為“主意、念頭、思想、計劃、打算、意見”,二作哲學意義上的“觀念”或“學說”。我個人粗鄙地理解,它還與“理想信念”有朦朦朧朧的關聯。理念終歸是與文化沾邊的,沒文化是沒理念可言的;文化是爹,理念是兒子;文化掛帥,理念唱戲。企業的文化理念,說白了就是企業的運營風格和老板的個人做派,在很多時候和文化無關,而與理念糾結,當前大多也都有理念相對輕飄、文化欠缺厚重的通病。

按照市場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觀點,四流企業搞生產,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做服務,一流企業輸出文化。誰不希望能成為一流企業呢?於是乎,但凡企業,都會粗製濫造、主觀臆想或精雕細琢一些關於自身企業文化的東西,都要標榜自己的企業至少有那麼一點文化!至於到底有沒有文化,誰也很難一言以蔽之。由此而延伸,動輒冠以“文化”大蓋帽的標簽和做派,往往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欺騙性。然文化畢竟不是白開水,若三言兩語就能說清,也就算不上文化了。

世界500強的企業文化自不待言,如豐田企業文化強調“挑戰、持續改善、現地現物、尊重員工、團隊合作”等讓人耳熟能詳;中國民族企業旗幟深圳華為的“狼文化”同樣如雷貫耳。遠的不說,身邊如惠州本土的TCL“合金式”企業文化,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企業也是要有一點文化的。房地產企業一般說來都是家大業大、資本雄厚、實力強大,更是不能不談點文化,標榜和輸出一點文化的。縱觀惠州各路地產諸侯對企業文化的構建,願望很豐滿,踐行或許卻很骨感。諸如日升昌集團的“全力以赴,超越顧客期望”,德威集團的“品質之上責任地產”以及光耀集團的“業主至上、誠信自尊、重視人才、學習創新”的經營理念和核心價值觀等,雖說不上十分出彩,倒也務實響亮,且不約而同地強調了一定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作為本土房企之一,隆生“讓我們大家住得更好”的文化理念和“建老百姓住得起的好房子”的開發理念,客觀地講,還好!不過,可以更好。設若將“讓我們大家住得更好”變為“讓大家住得更好”,整體語境與理念伸延將在視野的寬度、界別的廣度、內涵的厚度、感召的溫度、傳播的速度、共鳴的強度、理論的深度、辯證的角度、願景的尺度和文化的高度上有新的躍升。簡而言之,首先是更加簡潔明快。從原句的九個字減少為七個字,由一條中短句變為短句,規避了“我們”與“大家”在語意上的繁複,使語感更顯通暢,記憶更易明了,傳播更加高效。其次是語境更幽遠、多元和賦予聯想。原句“我們大家”,乃指“所有人”之意,平淡無奇且語意稍顯重複;新句簡為“大家”,既有原意“所有人”的意思,又可做“大家者,大師也”的聯想;再者,新句中的“大家”,還可理解為“大房、大宅”之意,與企業房產開發的經營方向一脈相承,表裏契合,此可謂一舉三得。此外,新句內核如昔、意念依舊,而新意凸顯,兩字之減,也充分體現企業順應市場策劃營銷的求新求變。

殊不知,世上唯一不變的是一切在變。從來曆史潮流浩浩蕩蕩,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一日千裏,惟文化生生不息,包括企業在內的所有社會機構和團體,既要順應潮流、把握趨勢、敢於擔當,又要與時俱進,豐富、提升、精煉自身內在精神坐標、社會責任信仰與理念向往,真正深耕自身的團隊文化,這將是當代企業公民持續向前的源動力。

(2011-03-25)

“企業公民”當“以文化人”

在探討“企業文化”之前,必先弄清何謂“文化”。文化,乃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曆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何為“企業文化”?由文化之涵義延伸,便是企業的曆史、行為的方式、處事的慣例、人際的關係、文化的取向以及價值觀念等。通俗地說,便是指企業的行為標簽是什麼,價值觀念是怎樣,整體氛圍是如何。

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國家有國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官場有官場的文化,企業有企業的文化。文化廣義無邊猶如公共汽車,到處有站點,任君可上落。每個企業都是有自身企業文化的,有可能內涵很豐富,也有可能流於膚淺;有可能很內斂,也有可能很張揚;有可能是積極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有可能是本土的,也有可能是外來的;有可能是百年老店式愈久醇香型的,也有可能是洋氣奔放雜交型的。文化的多樣性和企業逐利的流派性,其文化之烙印,自然不一而足。

當下中國之企業,其企業文化大多是“老板文化”。數千年來“官本位主義”和“傳統家長式思維”,在企業主身上不難覓其蹤影:“企業是我的,我說了算;我是老板,我的話就是真理;我就是中心,員工必須圍著我轉……”如此教條之下,企業文化無非就是企業的運營風格和老板的個人做派,在很多時候和文化無關;老板個體的喜好、意誌、取舍、風格、學識與見地,儼然就是大海航行的風向標、懸崖邊的救命繩、企業的金科玉律。作為員工,敬畏文化,不如膜拜老板;仰視老板,方能融入企業。當下國內絕大多數企業,何嚐不是如此?

文化本身是嚴肅的,不要動輒標榜文化,企業尤是!按照當下世風不古、物欲橫流的世態,但凡企業,都會粗製濫造、主觀臆想或精雕細琢一些關於自身企業文化的東西,都要標榜自身企業至少有那麼一點文化!而至於到底有無文化,誰能一言以蔽之?由此而延伸,動輒冠以“文化”大蓋帽的標簽和做派,往往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欺騙性,其功利性和非正義性更應警惕。由是觀之,文化無須掛在嘴邊,重在作為如何。以現代“企業公民”視野審視,有方經營、創造價值、提供就業、善待員工、回報社會,一以貫之演繹、履行“企業公民”之角色與責權,便是大道、正道之選,亦使企業文化自然之生成。

企業乃組織,當“以文化人”。一個健康友愛、朝氣蓬勃、生機活力的企業,於員工而言就是一個“家”。企業與老板為員工著力創造充裕的發展機會,提供良好的上升空間,給予豐厚的薪酬待遇,用心營造溫暖融洽的團隊氛圍,高度凝聚共同價值認同與追求,進而用文化的力量溫潤員工潔淨心靈,舒緩員工工作壓力,涵養員工積極人生,豐富員工精神世界,可持續並良性地鍛造員工辛勤工作、鬥誌激揚、創造價值,真正文以化之、以文化人,長葆企業事業之常青,則社會幸甚、企業幸甚、員工幸甚!

(2012-03-31)

文化建設首要在於敬畏文化

文化的力量,生生不息,熊熊能量。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蒸汽機、原動力。自2006年以來,筆者就一直關注惠州的企業文化建設,尤其對惠州民營企業的文化建設生態長期以旁觀者的姿態做比較客觀而挑剔的審視。從宏觀麵來看,由於惠州本土企業在文化建設上的不給力,客觀上造成企業大發展的乏力。歸結起來,惠州企業的文化建設普遍罹患抱負不大、立意不高、氛圍不佳、行動乏力的瘧疾。

先說“抱負不大”。顧名思義,抱負就是誌向、目標、野心、願景。縱觀全市,TCL集團提出“成為受人尊敬和最具創新能力的全球領先企業”的發展目標,彰顯出一點比肩全球“500強”的意味;德賽集團提出“成為技術領先、服務一流的國際化電子信息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的企業戰略,透露出一點擁有國際視野的味道;僑興集團則提出“打造一流的百年企業”的企業願景,揭示其未來發展的宏偉誌向。除此之外,改革開放30餘年,惠州本土民營企業之中,有哪個企業的理念與願景讓人如雷貫耳、頂禮膜拜?企業發展風雲叱吒廣東、橫掃全國、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彈丸之地,當真沒有!在這個事在人為,“沒有做不到,隻有想不到”的傳奇時代,具備了這樣的土壤,卻沒有生成這樣的森林,這不能不讓人抱憾眾多企業主的抱負庸常與襟懷狹小!今後,真心地希望能更多地看到惠州一些真正誌存高遠的企業!

又說“立意不高”。為商逐利自然無可厚非。於一域、一業而窮究利益之多寡短長,自然屬井底之蛙、鼠目寸光,一般商賈而已。君不見從政之前的呂不韋亦為一介商旅,行商之始即“為天下市”,立意之高遠、天下之胸襟不由得令古人今人感佩,尤其終而由商道而“大道謀國”。其與“商者即言利”,兩者境界之高下,豈可同日而語?今審讀國內企業海爾集團的“真誠到永遠”,多少讓人感覺溫暖和溫情;思量韓國“三星”企業奉行的“第一主義”,的確讓人不得不肅然起敬。而盤點惠州的本土企業尤其民營企業,有多少企業主有那麼一些傲視今古、胸懷天下、憐憫蒼生、視財如糞的本色?善良的人們是多麼不願意看到從商者的幾多寡德、自私、貪婪和無所畏!

再說“氛圍不佳”。正如“有什麼樣的熱土,就會有什麼樣熱血的兒女”的道理一樣,有怎樣的旗幟,就會有怎樣的隊伍,氛圍一定程度上左右著發展的指向。如深圳與人們自覺形成的創新精神,引領著深圳企業銳意改革、勇於創新;上海開放包容的特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上海企業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再如東莞改革開放以來升華出來的厚德務實的城市精神,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麵都影響和熏陶著這個城市的人們的一言一行!惠州的企業文化建設現狀,除了沾染“浮誇、自大、張揚以及自戀”等症狀外,既沒有在“對文化的敬畏”上如履薄冰地前行,也沒有對文化建設的滯後從思想上產生意識憂患,因此城市整體的企業文化建設氛圍令人無法樂觀!

後說“行動乏力”。往往思想決定意識,意識指導行動。由於普遍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麵的思想不重視或不夠重視,造成了相應行動的乏力。諸如“企業像重視銷售一樣重視文化建設”、“以收獲利潤的激情一樣去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猶如守護個人尊嚴一樣嗬護企業文化建設行動”等,在惠州顯然是不可想象的!惠州企業既沒有這樣的思想重視與高度,也沒有這樣的現成樣板。企業文化建設之於企業,無非辦辦內刊、出出牆報、搞搞團隊培訓、健全完善製度等。現況若此,既是思想上的矮視,更是行動上的陽痿,這是惠州廣大企業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並知恥後勇、迎難趕上的!

(2012-10-11)

怎樣留住人?

人是最革命的因素!一個單位、一個組織、一個團隊的發展興盛,終歸靠的是人!留住人,尤其是留住能人、高人,這是每一個團體持續發展中永恒不變的主題。

怎樣留住人?我們耳熟能詳的是“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這些幾乎讓我們聽到耳朵長繭的說辭,當然也都是對的,而且真的讓人挑不出任何毛病。

所謂“事業留人”,就是充分利用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的一個美麗幌子。君不見多少老板常常正襟危坐、一本正經地告訴你:“我給你一個無限大的事業發展平台,你好好幹吧!”當然,不能否認,也有那麼一些企業、組織,確實給員工、成員提供了一個實現理想、抱負的廣闊天地,那是多麼難能可貴哦!

所謂“感情留人”,就是老板與你攀交情、談感情、結真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某位夫子不是說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嗎?你在我的屋簷下,我還不厭其煩地和你談心說情,知你、懂你、悅你、助你,甚或愛你,你就是狼心狗肺、鐵石心腸,我用真心總能換你真意,終歸用“感情”把你留下來,你就心甘情願、老老實實給我幹活吧!當然,同樣不能否認,也有那麼一些企業、組織,平素確實對員工、成員噓寒問暖,關懷備至,老板用真誠友愛和真心實意留住了你的心,那當真是善莫大焉!

所謂“待遇留人”,就是“銀子攻勢”,任你銅牆鐵壁,讓你見錢眼開、眉飛色舞!誠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老板給予你豐厚的回報、高額的津貼,讓你衣食住行出手闊綽、一擲千金,在你意氣風發的愜意之下,你就向老板以及老板的銀子俯首稱臣,甚或奴顏婢膝了!當然,仍舊不能否認,也有那麼一些企業、組織,不折不扣、真金白銀無比慷慨地回報你的才高八鬥、滿腹才情和對企業、組織的巨大貢獻,那自是上下和諧、皆大歡喜啦!

事實上,不管是事業留人也好,還是感情留人也好,抑或待遇留人也罷,很大程度上都是雇傭雙方郎情妹意、各取所需、彼此交換而已。超越、淩駕於“事業”“感情”“待遇”等概念的因素,是“文化”,各團隊、企業、組織、單位自身修煉、凝聚、養成、推行的文化!君不見當今世界發展潮流浩浩蕩蕩,然任時空變換、萬事皆休,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用“文化”留人,這是超越物質驅動的精神引領!用“文化”分明旗幟、統一意誌、凝心聚力、共赴前程,這是大家共有信念的召喚,共同理想的前行!其間,不一定一帆風順,大家風雨同舟;不一定歡聲笑語,大家同甘共苦;不一定力量宏大,大家眾誌成城;不一定奢靡享受,大家心甘情願!

曾記否,劉邦就對屬下說:秦二世太殘暴啦,我們幹掉他,然後我們仁義一點,大家一起幹吧!朱元璋也曾對屬下說:元韃子太荒淫無恥了,我們收拾他們,讓漢人坐回江山,大家一起跟我幹吧!毛澤東也曾說過:老蔣家天下、一言堂,我們推翻他,大家一起分田地,做主人!他們的話以及他們的做法,就像白開水一樣容易讓人明白,就是成立一個組織讓大家擁有共同的心理訴求和文化認同,然後讓大家共赴前路、一往無前、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直至革命功成!

這一些人和事,不就是現今如某老板開個某公司,告訴大家為了共同的利潤,還有神聖的企業公民責任,讓所有員工一起好好幹嗎?

(2013-01-05)

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隆生》雜誌的總第71期,扉頁文章依舊是劉小波的自留地。他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像恒大那樣飛翔》一文,讀過後倍覺心有戚戚焉,字裏行間的慚疚、遺憾、自省以及痛徹心扉,甚至還有那麼一些酸楚與幽怨,讓人深深覺得劉小波少見的一絲悲戚。際會風雲多變幻,曆史古今任評說;於其個人而言,25年再回首,一切已是明日黃花,物是又人非。

在我看來,小波這回是真正地洗心革麵,做了深刻的自我反省的。其“恒大之行”,對“發展”的界定與審視,可謂感觸良深,以至於深感“無地自容”,這種知恥而保持足夠清醒的思想活動與理性認識,本身需要巨大的勇氣與過人的魄力,敢於正視問題與不足,這是奮起後勇的心理律動,令人充滿鼓舞與期待!

智者有言: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悔悟的。“走進恒大”,讓小波看到了“恒大”的偉岸,同時讓小波意識到“隆生”的孱弱。這正是:有比較才有發現,有發現才明了距離。以參照物來評判事物,兩者的高下、強弱、多少、美醜等立現。相較於“恒大”千億級的財大氣粗與氣定神閑,年綜合收入隻有20億元的隆生卻長期自我感覺良好,誠可謂夜郎自大;相較於“恒大”16年來的開疆拓土,一路高歌猛進,穩健25年的隆生可謂故步自封,偏安一隅;相較於許家印作為“老弟”的後來居上,“老兄”劉小波則多少有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意味……

然而,自古時勢造英雄,宿命從來天注定。誰人的成大功、誰人的就小業,並不全然是理想與打拚的結果;不拚不會贏,拚了也未必會贏。世界上的事,對對錯錯、是是非非、成成敗敗、浮浮沉沉,這些既有著相對的必然,也有著絕對的偶然。“恒大”的壯大與許家印的成功,這可歸結為有其成功的客觀必然性;“隆生”僅在惠州偏安一隅,這則更多地可理解為掌舵人劉小波的主觀局限性。而成敗天定,誰人功大誰人業小,不好一言以蔽之,各人的理解不一,評判更是千差萬別;尤其每個人的成功均不可複製,每人的失敗卻是都可以尋到相同或相近的一些端倪。再者,人與人之間、事與事之間、物與物之間,很多時候並無可比性。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快樂;你有你的自得,我有我的驕傲。“恒大”與“隆生”之間的差距,同樣不具有可比性。用哲學的觀點來說,存在就是合理的。“恒大”在廣州乃至全國的存在,它是合理的;同樣,“隆生”在惠州的存在,也是真實的、具體的、合理的。

老祖宗說,不要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不論是在什麼時候,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優勢。“隆生”也好,劉小波也罷,都有屬於自己的主打歌。一家成熟的企業以及一個自信的企業主,當真必須有那麼點“任憑風吹雨打,我自閑庭信步”的從容與自戀!畢竟,自己的路,必須自己走;自己的精彩,隻能自己演繹;自己的命運,隻有自己才能主宰。

信筆由韁。我之所以有些調侃劉小波,是因為素來自信過度的小波這回終於低了一回姿態,終於從靈魂深處拷問了自身思想上階段性的狹隘與思維上長期以來認識的局限。而我之所以長期對“隆生”以及劉小波報以肯定,是因為我一直認為“隆生”作為企業公民以及劉小波作為特立獨行的民營企業家存在於惠州這塊土壤,是一種信念的操持、商道的堅守以及一股正能量的傳遞。

君可見:過去的,終不複;未來的,要撲麵迎接。劉小波此番關於“隆生”25年發展的成敗得失的梳理,不論是有關於決策、執行的方麵,還是有關於管理、用人等方麵,問題不少,後果嚴重,而在我看來,這些並不重要。因為這是“隆生”和劉小波自己曾經的選擇,而且已經選擇了;種了什麼因,就結什麼果,這是自然天道,自然不可抗,天道不能違!而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是知恥後勇、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厚德載物、大道天成!

(2013-11-04)

房價是降還是升?

11月9日,素有“郎大炮”之稱的郎鹹平做客惠州學習論壇時說,我國製造業在喪失定價權之後陷入惡性競爭,2006年爆發危機,實體經濟中大量資金流入股市和樓市,從而加劇了股市和樓市的泡沫現象。

在郎同誌看來,近年來房價的瘋漲,與此不無關係。也確實如此,人們理性的判斷是:如今房價的瘋漲已是不爭的事實,接下來的升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也有“不信邪”的人們認為,“房價在如今的巔峰之後將逐步回落”。其根據是國家打壓房價的“國十條”、2010年10月推出的新“國五條”,以及當下爭議不休的“房產稅”征收。

顯然,這是一種政策與現實博弈的誤讀。不諱言地說,我國的眾多政策法規的出台,有部分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並沒有真正深入事體根本,如針對房市的“國十條”如此,新“國五條”亦然,征收“房產稅”猶是。因此,隻要我國的製造業資金和逃避通脹的避險資金沒有停止繼續注入,“房產炒作依舊”,以及“房產稅唯一打擊不到的人就是它想打擊的人”其理論在事實上成立,那麼當前我國的房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升漲就是一個必然,“房價在如今的巔峰之後將逐步回落”的判斷自然便是立不住腳的。

房價升漲的大氣候如此,從地域上反彈或許各有崢嶸。就惠州的房價升降又將如何?概而言之兩句話:升是主流,降是插曲。這裏除了前麵所述的大氣候之外,左右惠州房價升漲的至少還有以下六個因素:

一是剛性需求助推房價的堅挺。惠州在全國範圍來看屬於三線城市,在廣東屬於較具活力和發展後勁較猛的珠三角九市之一,目前城市發展形勢普遍為人們看好。惠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南大亞灣臨南海,與深圳、香港毗鄰,交通區位優越,是中國內地除深圳市外離香港最近的城市,是廣東省的曆史文化名城、東江流域文化中心,在古代即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之稱。惠州城市環境得天獨厚,有山(羅浮山、南昆山)、有江(東江)、有湖(惠州西湖)、有海(惠東巽寮、大亞灣)、有泉(龍門溫泉、湯泉)、有瀑布、有山澗、有紅色景點等。相對優良的天時和地利,形成了城市較高的吸引力和魅力。近些年彙聚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在惠州安身立命、創業定居的年輕人,他們是惠州當前和今後主流的購房大軍,是惠州樓市剛性需求的主體,這個需求如今正呈剛猛的態勢,毋庸置疑也將是今後惠州樓市可持續發展的根基之一。

二是投資客的滋擾刺激升漲。住房當下已成為一種純粹的商品,我國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有效規劃和科學管理的缺位是顯而易見的,樓房的買賣已完全由市場調節,任何一個消費者都可以無限製地買進、囤積、拉高而後出手;隨著國內購房投機客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炒房”大軍。繼“溫州炒房團”之後,遠的有“山西炒房團”、“內蒙古炒房團”,近的有“深圳炒房團”、“廣州炒房團”。這些有錢的“團員”們,搶占房地產這一關係國計民生不可再生的資源,通過所謂市場自我調節的“黑手”,助推各大城市的房產升值,營造虛假房產市場繁榮。房價越炒越高,老百姓的購買力越來越渺茫。客觀地看,不能說惠州是各路“炒房團”滋擾、襲擊的重災區,而每年“五一”、“十一”黃金周,惠州市區各大樓盤聚攏的深圳客、東莞客豪爽購房的雀躍場景,相信不少惠州人至今記憶猶新。

三是“深莞惠一體化”客觀上造成的房價上揚。區域協調發展是加快城市化和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強力實施,“深莞惠一體化”進程大大加快,三地原本人緣、地緣相親,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削弱了人們對於行政區劃的區域概念,一體化進程加快則淡化了三地人們的消費置業的空間概念。深莞惠三地,惠州是窪地,三地人們在惠州置業購房自在情理之中。三地城市一體化的進程也是三地人們消費思維扁平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客觀上自然而然造成窪地惠州房價的上揚。

四是珠三角經濟圈整體房價的價位平衡拉動。惠州是珠三角城市俱樂部的一員,這是不爭的事實,存在的爭議在於惠州的消費和收入的正比關係在珠三角是否最為懸殊。橫向比較看,消費方麵,吃喝玩樂,惠州不亞於穗深莞,而收入方麵與穗深莞差距較大。從立體上看,類似住房一類的大宗置業消費,穗深莞與惠州的梯級層次特征明顯,放眼珠三角地區,惠州的房價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珠三角經濟圈整體房價價位的相對均衡對惠州房價的拉升客觀上不是沒有可能。而問題恰在於,惠州的整體收入水平與節節攀升的房價非但不是相互適應的,反而極大地挫傷了普通消費者的積極性,加大削弱了本地購房者的購買力,並從整體上拉高了城市的綜合消費成本,形成“低收入、高消費”的惡性循環。

五是惠州城市發展延伸出房價的自我提升空間。發展是硬道理。惠州城市近幾年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樓更高、路更寬、人更多,城市硬件建設如惠州文化藝術中心、惠州科技館、惠州博物館、惠州會展中心、惠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相繼投用,城市更潔淨漂亮,更具活力和魅力。與之相適應的是,宜居宜業宜創新的程度更高,空間更大,氛圍更濃。惠州城建的大刀闊斧、城市麵貌的日新月異和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連鎖推動了城市房價提升的空間。

六是惠州房地產商的心理價位落差促成強烈升漲欲望。逐利是商人的本質特性,房地產行業作為暴利行業之一,苛求房產開發商“小胃口”應該很難。不客氣地說,最想房子漲價的是誰?無非是地方政府和開發商!要房產開發商降價或不漲價,無異於虎口奪食。惠州的房價與珠三角地區,尤其穗深莞相比,無疑是“便宜的”;對穗深莞的購房客而言也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對惠州的眾多房地產商內心的隱秘而言,“不求最好,但求最貴”應該就是他們不可言說的“心跡”。在惠州的房價與珠三角地區房價的差價刺激之下,心理價位的落差無法避免地點燃其強烈的升漲欲望。

綜上所述,惠州的房價,當前及今後數年,主流是漲價;插曲是不漲價和降價,而這個插曲,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2010-11-10)

開發商“玩的都是概念”

留意了一下近期最新樓市調控,有“首套房貸一刀切,比例提至30%”、“暫停發放第三套房貸”、“我國將加快推進房產稅改革試點”、“部分城市限購房套數”、“囤地捂盤房企停發股票債券不給貸款”等關鍵點,說的和聽的都讓人覺得很玄。房事的“玄事”,也不是一天兩天、一件兩件了,這次估摸著仍是“人在做,天在看”而已,事實如何,天知道。

據權威調查表明,大多的消費者是不關心這些“國政雄策”的。這東西太唬人,偏偏廣大的消費者都是被唬大的。他們關注什麼呢?是直觀的價位和品質。在他們看來,現在開發商賣的房子,成本是能省就省,質量是能蒙就蒙,品質是能低就低,價格是能漲就漲,樓距是能近就近,樓層是能高就高,建築周期是能短就短,小區綠化是能少就少,康體設施是能減就減,手續工本是能加就加,售後服務是能躲就躲,物業管理是能拖就拖,實用率是能假就假……開發商們的忽悠本事,比起國足們玩假球的水準,那是高了去了。

這些也就罷了,尤為不能讓人忍受、讓人忒窩火的是開發商還特喜歡“搞”文化、“玩”文化、“秀”文化、“蹂躪”文化,甚至“強奸”文化,每推出一個新盤,折騰的全是狗日的“概念”。

折騰的都是些什麼概念呢?或動輒冠之以“CBD”為賣點,彼為“CBD”,此亦“CBD”;你方“CBD”登場,我方“CBD”落幕。城市處處有“CBD”,到底何處是“CBD”?

或冠之以“中央”之名,這也“中央”,那也“中央”。“中央”就隻有一個,你硬要“另立中央”,房子的江山,你欲叛欲亂乎?

或美其名曰“首席”,今天推出“首席”,明天推出“首席”;一期項目有“首席”,二期項目還有“首席”。“首席”非唯一,還叫啥“首席”?

更有甚者,一座數十層高的大樓而已,居然冠之以“王府”。王者,霸天下也;“王府”者,王者之家也。王者府邸,放眼處,或牆或柱或簷,處處懸掛詩書絕句名畫,尤其雕龍畫鳳、亭台樓閣、廊庭水榭、園林清幽、假山活水、綠樹紅花不在話下;府內碧池中蓮花朵朵、魚群嬉戲,園中僻靜處珍禽歌唱、猛獸咆哮。如此諸般景致,但無殘缺。而區區一座數十層高的大樓,鋼筋水泥壘起來的幾十層房子而已,既無“王”的尊崇,又無“王”的顯耀;既無“王”的文化,又無“王”的氣質;既沒有“王”的意象,又沒有“王”的載體,何“王”之有?何霸之有?如此區區一幢洋房,與“王”何關?如此寡廉鮮恥謂之“王府”,當真昏聵、可笑,何其無知哉!

此外,還有“領禦”、“江山”、“榮耀”、“名郡”、“公館”、“城堡”以及“首府”、“豪庭”、“帝景”、“禦園”、“禦都”、“禦景”、“鉑爵”、“莊園”等等,舉不勝舉,不一而足,均無非再普通不過的商品房而已,硬是生搬硬套奢望與帝王將相、達官顯貴攀龍附鳳,或明目張膽,或遮遮掩掩,或羞羞答答地和所謂的“尊崇”、“貴氣”勾勾搭搭,唯恐別人知道本身“農民本色”,唯恐消費者挑剔自身沒有“文化”,削尖腦袋往中產階級投懷送抱,絞盡腦汁去沾染點末代貴族的氣息。如此的矯揉造作、如此的鬧心折騰、如此的掩耳盜鈴和如此的“皇帝新裝”,當真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不是刻意打倒一片,更不是有心與地產商們為敵。不客氣地說,截至當前,惠州的房產開發的品質整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還停留在建房子(生產產品)、賣房子(賣產品)的層次,那些有意無意中糅合進的一些地產概念元素如產權式公寓、教育地產、酒店地產、商業地產等,都是被動式地依葫蘆畫瓢,沒有多少真正來自自身開發理念上的自覺執行,純粹的地產文化的含金量都不高,以致惠州本土一位地產大佬與我海聊時都不自覺地慨歎“惠州絕大多數的開發商們都去玩概念了”!

“概念”是嚴肅的,是被嚴謹訂正而後才能形成的。把“概念”拿來把玩、戲耍,用於玩噱頭以吸引商業的眼球,這既不符合科學嚴謹、務實誠信的商業精神,也不是踏踏實實做企業應有的負責任的態度。開發商都忙著在“玩”,這不是挑釁購房者的智商、調戲購房者的是非判斷嗎?這不就是在忙著忽悠消費者嗎?

說了這麼多,乍看似乎惠州的房地產發展一無是處,惠州的地產開發商全無好手。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本土地產如隆生,踏踏實實二十餘年,深耕本土,品質較好,務實自律,值得信賴。外來地產如廣州合生創展,其惠州代表作市區江北東江大橋旁的帝景灣住宅區,成功打造惠州城市高端人居項目。

末了,所謂“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住房與普天下的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房地產開發更是關乎國計民生。而房地產開發幹的是“大買賣”,掙的是大錢,開發商們致富思源、富而思進,這是絕大多數人們的良好願望,隻可惜人們美好的願望往往落空。我在略帶失望、又繼續充滿希望的複雜情緒中憋出這幾句“七言格律”,誠與開發商們共勉:

不意出其空微茫,縹緲哪得上青蒼?坑蒙拐騙皆下作,率真本心是參湯。商旅不聞誠何物,億萬資財如糞揚。了卻虛浮春秋夢,百年老店盡儒商。

(2010-11-02)

贏了知名度,砸了美譽度

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由市區光×·×儷港策劃的主題為“真的大白鯊來了,膽小者勿近”樓盤營銷活動,在端午假期掀起樓盤促銷的空前“熱浪”。由於該活動之前在報紙、廣播、電視、公交站牌、戶外廣告等媒介鋪天蓋地全方位進行了預熱,事實上不能不激起數以十萬計的市民期待。6月4日~5日,數以萬計的市民或搭車或驅車前往“湊熱鬧”,以致造成活動現場周邊的市政道路大塞車,人氣的火熱絲毫不遜色於炙烤大地的太陽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