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要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擁有主動權,唯一的途徑就是不斷創新。
綜觀當代企業,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中處於主動,立於不敗之地。
微軟公司談“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這種危機感和超前意識使微軟在群雄逐鹿、危機四伏的IT行業一直保持領先的地位。
海爾集團說“每個人都是創新的SBU(戰略事業單位)”,才有了海爾有效的技術改革、快速的產品更新、全員的客戶服務意識,以及世界名牌“海爾”的誕生。
華為公司在經營狀況一片大好時,任正非高呼“華為的冬天就要來了”,給安於成功的員工當頭棒喝,樹立了隻有不斷創新才能度過冬天、迎來春天的理念。
而許許多多的公司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它們未能做好創新的“功課”。
曾經輝煌一時的福特帝國,就因為老福特固守於自己發明的T型車而不進行創新,導致了“一代帝國”逐漸淡出汽車爭霸擂台的結局。
曾經如日中天的彭尼公司,因為不能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創新,最終喪失了零售業霸主的地位。
曾經令人稱羨的金融帝國德隆公司,因為沒有依靠改革和創新建立起應對危機的完善體係,一夜之間便轟然倒塌,它描繪的資本神話也化為烏有。
曾經為眾人熟知的“大大泡泡糖”製造商佳口食品,同樣因為沒能跟隨市場的變化,開發出受大眾喜愛的新產品,而失去了繼續發展的後勁和動力。
國內還有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因為缺乏創新力,在眾人還未認識它時就已銷聲匿跡,存留下來的也隻是勉強維持生存,缺乏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動力。
身邊無數案例告訴我們:這是個優勝劣汰的世界,無論多麼優秀的企業,隻要它停止創新,離死亡就隻有一步之遙;無論多麼卓越的企業,隻要它缺乏創新,就會走向衰竭。因為缺乏創新,所以構想消失了;因為缺乏構想,所以產品消失了;因為缺乏產品,所以顧客消失了;因為缺乏顧客,所以生意消失了;因為缺乏生意,所以公司消失了。
正所謂“成也創新,敗也創新”,是創新製約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是創新締造了企業的競爭力。企業能否在市場的角逐中勝出,能否在市場的浪潮中行得更遠,從根本上取決於企業有沒有創新力,以及創新力的強弱。
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一樣,企業的創新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創新—旦停止,就不能稱之為創新。而企業的競爭力也需要依靠持久的創新力來維持。企業就好比置於斜坡上的圓球,向下滑動是球的本性。為了使球持續地向上運動,就必須給球一個足夠大的拉力,而且拉力是不能夠停止的。拉力越大,加速度越大,球便運動得越陝;拉力一旦消失,球就會停止前行,甚至會反向滾落。這種拉力就是企業的創新力。
市場的變化是快速的,企業的競爭是無情的。成功屬於率先創新者。要想在變化中免於被吞噬,在競爭中能夠勝人一籌,就要逼著自己不斷地創新,哪怕能夠利用的資源少之又少。資源也許是有限的,但頭腦的創造能力是無限的。在這場以“無限”對“有限”的競賽中,創新者一定是最終的贏家。以自己的變化來應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柔性生存”戰略越來越為大多數企業所接受,並成為未來企業的第一生存理念。許許多多的企業正在嚐試於不斷的變化中整合有限的資源,突破別人的模式,從規則的“遵從者”晉升為規則的“製定者”。從海爾喊出“海爾中國造”,立誌塑造中國品牌形象,到海信“中國芯”的打造,進行自主創新的探索,無數中國企業用行動向世界宣告了中國正在從“中國製造”向“中國自造”的時代邁進。
創新締造競爭力,無論對企業還是員工,都是一個不變的課題。在這個課題中,每一個人都應該是創新的積極實踐者,同時也是最終的受益者。創新行為不僅可以為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成為企業生命力常青的源泉,同時也能夠為員工帶來更多的實際收益和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