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於我曰:"爾何族何氏何名何字何食何衣何友何仆何琴何書何古何今?"我時默然,不對一字,或人扣之不已,我不得已而應之曰:"尚自不見我,將何為我所?"
形可分可合,可延可隱。一夫一婦,可生二子,形可分;一夫一婦,二人成一子,形可合。食巨勝則壽,形可延;夜無月火,人不見我,形可隱。以一氣生萬物,猶棄可換,所以分形,以一氣合萬物,猶破唇可補,所以合形。以神存氣,以氣存形,所以延形,合形於神,合神於無,所以隱形。汝欲知之乎,汝欲為之乎?
無有一物不可見,則無一物非吾之見;無有一物不可聞,則無一物非吾之聞。五物可以養形,無一物非吾之形;五味可以養氣,無一物非吾之氣。是故吾之形氣,天地萬物。
耕夫習牛則獷,獵夫習虎則勇,漁夫習水則沈,戰夫習馬則健。萬物可為我,我之一身,內變蟯蛔,外虱蚤,瘕則龜魚,瘺則鼠豈,我可為萬物。
我之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礦砂之金。破礦得金,淘沙得金,揚灰終身,無得金者。
一蜂至微,亦能遊觀乎天地;一蝦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
土偶之成也,有貴有賤,有士有女。其質土,其壞土人哉。
目自觀目,無色;耳自聽耳,無聲;舌自嚐舌,無味;心自揆心,無物。眾人逐於外,賢人執於內,聖人皆偽之。
我身五行之氣,而五行之氣,其性一物,借如一所,可以取水,可以取火,可以生木,可以凝金,可以變土。其性含攝,元無差殊。故羽蟲盛者,毛蟲不育,毛蟲盛者,鱗蟲不育。知五行互用者,可以忘我。
枯龜無我,能見大知;磁石無我,能見大力;鍾鼓無我,能見大音;舟車無我,能見遠行。故我一身,雖有智有力,有行有音,未嚐有我。
蜮射影能斃我,知夫無知者亦我,則溥天之下,我無不在。
心憶者猶忘饑,心忿者猶忘寒,心養者猶忘病,心激者猶忘痛。苟吸氣以養其和,孰能饑之;存神以滋其暖,孰能寒之;養五藏以五行,則無傷也,孰能病之;歸五藏於五行,則無知也,孰則痛之。
人無以無知無為者為無我。雖有知有為,不害其為無我。譬如火也,躁動不停,未嚐有我。
七釜(釜者,化也。)道本至無,以事歸道者,得之一息;事本至有,以道運事者,周之百為。得道之尊者,可以輔世,得道之獨者,可以立我。知道非時之所能拘者,能以一日為百年,能以百年為一日;知道非方之所能礙者,能以一裏為百裏,能以百裏為一裏;知道無氣能運有氣者,可以召風雨;知道無形能變有形者,可以易鳥獸。得道之清者,物莫能累,身輕矣,可以騎鳳鶴;得道之渾者,物莫能溺,身冥矣,可以席蛟鯨。有即無,無即有。知此道者,可以製鬼神;實即虛,虛即實,知此道者,可以入金石;上即下,下即上,知此道者,可以侍星辰;古即今,今即古,知此道者,可以卜龜筮;人即我,我即人,知此道者,可以窺他人之肺肝;物即我,我即物,知此道者,可以成腹中之龍虎。知象由心變,以此觀心,可以成女嬰;知氣由心生,以此吸神,可以成爐冶。以此勝物,虎豹可伏;以此同物,水火可入。惟有道之士能為之,亦能能之而不為之。
人之力,有可以奪天地造化者,如冬起雷,夏造冰。死屍能行,枯木能華,豆中攝鬼,杯中釣魚,畫門可開,土鬼可語,皆純氣所為,故能化萬物。今之情情不停,亦氣所為。而氣之為物,有合有散,我之所以行氣者,本未嚐合,亦未嚐散,有合者生,有散者死。彼未嚐合未嚐散者,無生無死,客有去來,郵常自若。
有誦咒者,有事神者,有墨字者,有變指者,皆可以役神禦氣,變化萬物。惟不誠之人,難於自信,而易於信物,故假此為之,苟知惟誠,有不待彼而然者。
人之一呼一吸,日行四十萬裏,化可謂速矣,惟聖人不存不變。
青鸞子千歲而千歲化,桃子五仕而心五化。聖人賓事去物,豈不欲建立於世哉。有形數者懼化之不可知也。
萬物變遷,雖互隱見,氣一而已,惟聖人知一而不化。
爪之生,之長,榮衛之行,無頃刻止。眾人皆見之於著,不能見之於微,賢人見之於微,而不能任化。聖人任化,所以無化。
室中有常見聞矣,既而之門之鄰之裏之黨,既而之郊之山之川,見聞各異,好惡隨之,和競從之,得失成之,是以聖人動止有戒。
譬如大海,變化億萬蛟魚,水一而已。我之與物,蓊然蔚然,在大化中,性一而已。知夫性一者,無人無我無死無生。
天下之理,是或化為非,非或化為是,恩或化為讎,讎或化為恩,是以聖人居常慮變。
人之少也,當佩乎父兄之教;人之壯也,當達乎朋友之箴;人之老也,當警乎少壯之說。萬化雖移,不能厄我。
天下之理輕者易化,重者難化。譬如風須臾變滅,金玉之性曆久不渝。人之輕明者,能與造化俱化而不留,殆有未嚐化者存。
二幼相好,及其壯也,相遇則不相識;二壯相好,及其老也,相遇則不相識。如雀鴿鷹鳩之化,無昔無今。
八籌(籌者,物也。)古之善揲蓍灼龜者,能於今中示古,古中示今,高中示下,下中示高,小中示大,大中示小,一中示多,多中示一,人中示物,物中示人,我中示彼,彼中示我。是道也,其來無今,其往無古,其高無蓋,其低無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外無物,其內無人,其近無我,其遠無彼。不可析,不可合,不可喻,不可思。惟其渾淪,所以為道。
水潛,故蘊為五精;火飛,故達為五臭;木茂,故華為五色;金堅,故實為五聲;土和,故滋為五味。其常五,其變不可計,其物五,其雜不可計。然則萬物在天地間,不可執謂之萬,不可執謂之五,不可執謂之一,不可執謂之非萬,不可執謂之非五,不可執謂之非一。或合之,或離之,以此必形,以此必數,以此必氣,徒自勞爾。物不知我,我不知物。
即吾心中可作萬物,蓋心有所之,則愛從之,愛從之,則精從之。蓋心有所結,先凝為水。心慕物涎出,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無暫而不久,無久而不變。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攻相克,不可勝數。嬰兒蕊女,金樓絳宮,青蛟白虎,寶鼎紅爐,皆此物,有非此物存者。
鳥獸俄呦呦,俄旬旬,俄逃逃;草木俄茁茁,俄停停,俄蕭蕭。天地不能留,聖人不能係。有運者存焉爾。有之在彼,無之在此,鼓不桴則不鳴,偶之在彼,奇之在此,桴不手則不擊。
均一物也,眾人惑其名,見物不見道,賢人析其理,見道不見物,聖人合其天,不見道不見物。一道皆道,不執之即道,執之即物。
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九藥(藥者,雜治也。)勿輕小事,小隙沈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勿輕小人,小人賊國。能周小事,然後能成大事,能積小物,然後能成大物,能善小人,然後能契大人。天既無可必者人,人無能必者事。惟去事離人,則我在我,惟可即可。未有當繁簡可,當戒忍可,當勤惰可。
智之極者,知智果不足以周物,故愚;辨之極者,知辨果不足以喻物,故訥;勇之極者,知勇果不足以勝物,故怯。
天地萬物,無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應;我非我,我不得不養。雖應物,未嚐有物;雖養我,未嚐有我。勿曰外物,然後外我,勿曰外形,然後外心。道一而已,不可序進。
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審小音者,不聞雷霆之聲。見大者亦不見小,見邇者亦不見遠,聞大者亦不聞小,聞邇者亦不聞遠。聖人無所見,故能無不見,無所聞,故能無不聞。
目之所見,不知其幾何,或愛金,或愛玉,是執一色為目也。耳之所聞,不知其幾何,或愛鍾,或愛鼓,是執一聲為耳也。惟聖人不慕之,不拒之,不處之。
善今者可以行古,善末者可以立本。
狡勝賊,能捕賊,勇勝虎,能捕虎。能克己,乃能成己,能勝物,乃能利物,能忘道,乃能有道。
函堅,則物必毀之,剛斯折矣;刀利,則物必摧之。銳斯挫矣。威鳳以難見為神,是以聖人以深為根;走麝以遺香不捕,是以聖人以約為紀。
瓶存二竅,以水實之,倒瀉閉一,則水不下,蓋不升則不降。井雖千仞,汲之水上,蓋不降則不升。是以聖人不先物。
人之有失,雖己受害於已失之後,久之,竊議於未失之前。惟其不恃己聰明而兼人之聰明,惟其無我而兼天下之我,終身行之,可以不失。
古今之俗不同,東西南北之俗又不同,至於一家一身之善又不同,吾豈執一豫格後世哉。惟隨時同俗,先機後事,捐忿塞欲,簡物恕人,權其輕重,而為之自然,合神不測,契道無方。
有道交者,有德交者,有事交者。道交者,父子也,出於是非賢愚之外,故久德交者,則有是非賢愚矣。故或合或離,事交者合則離。
勿以拙陋,曰道之質當樂敏捷;勿以愚暗,曰道之晦當樂輕明;勿以傲易,曰道之高當樂和同;勿以汗漫,曰道之廣當樂要急;勿以幽憂,曰道之寂當樂悅豫。古人之言,學之多弊,不可不救。
不可非世是己,不可卑人尊己,不可以輕忽道己,不可以訕謗德己,不可以鄙猥才己。
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天不能冬蓮春菊,是以聖人不違時,地不能洛橘汶貉,是以聖人不違俗,聖人不能使手步足握,是以聖人不違我所長,聖人不能使魚飛鳥馳,是以聖人不違人所長。夫如是者,可動可止,可晦可明,惟不可拘,所以為道。
少言者,不為人所忌,少行者,不為人所短,少智者,不為人所勞,少能者,不為人所役。
操之以誠,行之以簡,待之以恕,應之以默,吾道不窮。
謀之於事,斷之於理,作之於人,成之於天。事師於今,理師於古,事同於人,道獨於己。
金玉難捐,土石易舍。學道之士,遇微言妙行,慎勿執之,是可為而不可執,若執之者,則腹心之疾,無藥可療。
人不明於急務,而從事於多務他務奇務者,窮困災厄及之,殊不知道無不在,不可舍此就彼。
天下之理,舍親就疏,舍本就末,舍賢就愚,舍近就遠,可暫而已,久則害生。
昔之論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或曰空同,或曰晦冥,慎勿遇此而生怖退。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說。
聖人大言金玉,小言桔梗苡。用之當,桔梗苡生之,不當,金玉斃之。
言某事者,甲言利,乙言害,丙言或利或害,丁言俱利俱害,必居一於此矣,喻道者不言。
事有在,事言有理,道無在,道言無理。知言無理,則言言皆道;不知言無理,雖執至言,為梗為翳。
不信愚人易,不信賢人難,不信賢人易,不信聖人難,不信一聖人易,不信千聖人難。夫不信千聖人者,外不見人,內不見我,上不見道,下不見事。
聖人言蒙蒙,所以使人聾,聖人言冥冥,所以使人盲,聖人言沈沈,所以使人。惟聾則不聞聲,惟盲則不見色,惟則不音言。不聞聲者不聞道,不聞事,不聞我;不見色者不見道,不見事,不見我;不音言者不言道,不言事,不言我。
人徒知偽得之中有真失,殊不知真得之中有真失。徒知偽是之中有真非,殊不知真是之中有真非。
言道者如言夢。夫言夢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獸,言者能言之,不能取而與之,聽者能聞之,不能受而得之。惟善聽者,不泥不辨。
圓爾道,方爾德,平爾行,銳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