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兩年後,劉備領三萬兵入益州支援劉璋。而劉璋素來受人的評價都是用當初在隆中草堂裏諸葛亮用的那兩個字,“暗弱”。劉備的大業在此埋下伏筆。
劉備自行入益州,軍師、大將全留在荊州。當時的荊州屬性不明,而今天的荊州正因當年的身份不明而成為一處充滿故事的著名的古戰場。趙雲本來擔任的是管理軍務的官,但後來被主公劉備任命掌管內事。這說來還要全賴那位從東吳嫁過來的“鐵馬紅顏”孫郡主。孫夫人已經抱著阿鬥上了前往東吳的船,又是趙雲,快船一隻,在茫茫大江中將阿鬥奪回。若說劉禪沒有帝王命,那為何能由趙雲之手兩次保全。難道老天眷顧的不是劉禪,而是趙雲?也許上天對一個人的青睞,並不是直接給予他福氣,而是讓他從別人的好運中得到自己曆史的功名,趙雲如是。
從小小的常山郡士兵將領到牙門將軍,到翊軍將軍,到永昌亭侯,到貶為鎮軍將軍,最後諡為順平侯。趙雲的戎馬一生也同其他將領一樣,升升將將。但從史料上幾乎找不到他抱怨的字句,唯有勇冠三軍的記錄。就在他去世前的十年,又帶著幾十個兵進進出出曹家大軍。大半輩子和軍隊打交道,不知他是習慣了孤軍麵對黑壓壓的敵軍,還是這個人真如他的主公所說,“常山趙子龍,渾身都是膽”。但是他又與這類人似乎有著表麵上的區別,不同於張飛的砸吧胡子火爆脾氣,他又給人儒雅之感。也不能怪趙範的寡嫂看上他,既是一表的人才,又是一世的英傑。也就是那個時候,他說了一句話,“天下女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將近兩千年前的趙雲說得坦坦蕩蕩,瀟灑風流。
薑維說,“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所以趙雲諡號“順平侯”。給趙雲議定的這個諡號確與之相符。關羽是義薄雲天,張飛躁而勇猛,那麼趙雲則是如水涵養。深流和緩又可拍岸洶湧。
對此,清人易佩紳在《通鑒觸緒》中給趙子龍的評價我認為十分恰當。“雲固武臣之有本末者,而兼有儒體用矣。”既有武將風範,又具儒者氣度,常山趙子龍。
趙雲墓在四川大邑銀屏山下,依山而建。在蜀地的青山中長眠,靜靜安享這一方百姓的香火。又是柏森森。“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這不是描寫趙雲墓的詩,但詩中景色出奇地相似。相隔千裏的兩地,兩位當日的蜀國重臣,有著同樣的高風亮節。
趙雲墓前的建築大門兩側有一副對聯。上聯:“赤膽永佑江原父老”,下聯:“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今日當陽的長阪公園中,青石碑上刻著“長阪雄風”四字。青石板,最能勾起人意識中的曆史記憶。這樣四個字不動地立在那裏,卻載著一段流動的過往。街心花園的趙子龍彩陶像在那裏占了一席之地,也在後人心裏永遠占了一席之地。一個人一生不可能都是傳奇,但是一個人的一生能有一次傳奇就夠了。
蜀地江水綠依依山青青,深流以其涵養,厚重以其底蘊。一段曆史能得一個英雄,它可以名傳千古;一方土地能眠一位豪傑,亦能永垂不朽。
山巍巍兮水潺潺,雲蒼蒼兮地悠悠。
謹以此文,致敬三國蜀漢常山趙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