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1 / 3)

蔡倫造紙

最近,《紙聖傳奇》10集電視連續劇正在播出,展示了蔡倫坎坷起伏的一生,並且按照當今隨意封賞的習慣,凡對某一技藝若有成就即可贈以“x聖”的桂冠而溢蔡倫以“紙聖”,用作電視劇的標名。好在蔡倫早死在兩幹九百多年前,難以表示其是否接受的態度啦。至於蔡倫造紙之說,久已流傳人口,近年似有異說而為人所乘,所以借電視劇上演之際,略陳淺說。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人(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東漢明帝永平末年,他開始在洛陽皇宮內當差。章帝建初中,曾任小黃門近十年。和帝初年(公元89年),任中常侍,參預決斷國家的機密大事,後加尚方令。永元九年(公元97年),監管製造禦器物,其所製作,“莫不精工緊密,為後世法”。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鄧太後“以倫久宿衛,封龍亭侯(邑地在今陝西洋縣)”,所以被稱為蔡侯。永寧二年(公元121年),因卷入宮廷內部矛盾而自殺。

蔡倫在宮中數十年,曆事五朝,對工作謹慎負責,又很有才學,對中國的造紙事業曾起過重要作用。“蔡倫造紙”是相沿已久的傳統說法。過去的民間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中就寫道:“紙乃蔡倫所為。”這個傳之既遠且廣的說法當始於《後漢書》卷78《蔡倫傳》,《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F稱為蔡侯紙。”史傳中所謂“造意”是指創造而言,所以就有了“蔡倫造紙”的說法。

但是,這個相當流行的說法並不十分準確。一是在蔡倫“造意”以前就有用麻類和絲類原料所造的紙,盡管這種紙難以用來寫字,但至少是紙的雛形。“造意”應釋意為改進選料,建立造紙術的工藝流程,是指“造紙術”的發明,而不是指發明紙。二是《後漢書,蔡倫傳》的史料根據是《東觀漢紀》。《東觀漢紀》中的記載是“蔡倫典作尚方作紙”。典是主管的意思,“尚方”是一種官職,指少府(掌管山海池澤收入並皇宮手工業製造的官)所屬的尚書令。這個職位負責監製寶劍和各種器械,並且主管紙、筆、墨等用品。《東觀漢紀》中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蔡倫曾任尚書令,主管過造紙工作。由於他是尚方的主管人,所以尚方所造的紙被尊稱為“蔡侯紙”也無足怪。

盡管現在對蔡倫造紙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評價,但至少有兩點應該肯定:一是蔡倫提出了新的造紙原料,即在原先用麻類纖維作麻紙外,又用樹皮作原料名穀紙,用1日魚網作原料名網紙;二是他改進和推廣了新的造紙技術,總結了剝皮、漚爛、熏蒸、舂搗和漂白等一套新工藝。這些技術為中國的造紙工業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蔡倫在擴大造紙原料,改進造紙技術等方麵的功績是值得後世紀念的。所以蔡倫應被尊為造紙術的偉大發明者。這項發明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列入世界史籍是有充分事實根據而毫無愧色的。它不是某些別有用心者所能任意抹殺的。後來長長的曆史進程中,紙的廣泛使用,對保存和傳播中華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確是起著不可磨滅而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私人藏書家

私人藏書對保存圖書有過重要作用,秦火焚書,官藏大多被毀,但私人藏書卻頗有保存;所以司馬遷論及漢初圖書複出的原因是“詩書所以複見者,多藏人家”。但秦有“挾書令”,凡私藏圖書是有罪的,直至漢初,人們猶心有餘悸,不敢響應獻書號-召,直至惠帝四年正式廢除“挾書之令”,私人藏書才漸漸出現。有些著名學者如劉向、班旃、揚雄都有私藏。王莽篡權後,一部分不肯合作的人便帶著私人藏書到山林中去隱居。

東漢建立後,光武帝號召獻書,原先逃隱的人都紛紛到京師獻出私藏。東漢的私人藏書家也比以前增多,著名的有杜林、班固、蔡邕和華佗等。其中以蔡邕最為著名,他是中國第一個藏書近萬卷的私人藏書家。《三國誌 · 王粲傳》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蔡邕請客,王粲求見,蔡邕因為王粲是位才華橫溢的後起之秀,所以匆忙去迎接,以致把鞋子都穿倒了,給後世留下了“倒屐相迎”的成語故事。客人們非常詫異,蔡邕特別介紹了王粲是異才,自己還不如他;並表示要把全部藏書文稿都贈與王粲。蔡邕有權贈書充分證明這是私藏。

三國雖然處於分立戰亂時代,但對收藏圖書還很重視。一些學者對自己的藏書已由單純收藏進入整理,提高藏書的設備和質量。曹魏有一個名叫曹曾的人為了收藏自己的圖書,就修了一個石窟,稱為“曹氏書倉”。他既然能自建書庫,必然有一定數量的私藏。著名玄學家王弼是當時藏書萬卷的火藏書家。蜀丞相長史向朗不僅藏書量居蜀藏書家之首,而且還親自對所藏書“刊定謬誤”,開後世藏書家校勘圖書的先河。

兩晉私人藏書比較盛行,著名學者張華藏書甚富,據說他搬家時就“載書三十乘”。有些學者還開放自己的藏書,如範蔚經三世搜求,藏書有7 000多卷,他允許別人來閱讀自己的藏書,遠近來讀書的人經常有百餘人。範蔚還為一些貧寒之士經辦衣食。東晉的殷允、郗儉之等也都被稱為“多書之家”。

南北朝時期的私人藏書由於紙寫書的流行而加大了藏書量,南朝的著名學者陸澄、任叻、沈約等都藏書3萬卷左右,所藏還多為世人罕見的書。這些藏書家不封閉自己的藏書而允許他人借閱。如南齊的崔慰祖聚書萬卷,鄰裏少年到他家看書,他都親自檢取出借,滿足要求,作好服務工作。北朝的辛術、李謐等人也都藏書較多,但因得書困難,藏量遜於南朝。

隋的私人藏書以學者許善心、柳誓(音辨)二人為著名。他們都藏書近萬卷,並參用自己的藏書進行目錄編纂工作。

唐代由於經濟繁榮,圖書製作手段改進,私人藏書一時稱盛。著名學者文人藏書萬卷以上的有十五六人之多。如唐玄宗時的史學家吳兢家藏13 400餘卷,並自編了

宋代私人藏書較多,藏書家分布地區遍及邊遠和中原;藏書量少則數千卷,多則幾萬卷,而且數代聚書,綿延百數十年而不衰;藏書家有不少著名學者,對圖書進行了保護校訂整理工作,如北宋的著名藏書家宋敏求,藏書3萬卷。他的全部藏書都經過校訂三五遍,成為質量較高的藏書。南宋的晁公武,藏書24 000多卷,都經過他的校訂,並撰寫《郡齋讀書誌》的私藏目錄;還有陳振孫也盡一生精力研究自己的藏書,撰成《直齋書錄解題》。所有這些證明宋代的私藏活動已從單純地典藏向學術研究領域大大地邁進一步。

元朝的私人藏書家多為漢人,如著名畫家趙孟煩就家富藏書。原為宋秘書省小吏的上海人莊肅,宋亡後隱居上海,親自抄書聚書至8萬餘卷。河南輝縣的張思明私藏圖書37 000餘卷。一些重臣武將如耶律楚材和張柔等人都藏書近萬卷。

明代的私人藏書很盛,特別是江浙閩廣一帶有若幹著名的藏書家。如宋濂“聚書萬卷”;楊循吉藏書1 0萬餘卷;王世貞藏書3萬卷,其中宋版書逾3 000卷;徐糊藏書53 000餘卷。尤其是範欽的“天一閣”和祁承燭的淡生堂更具特色和影響。範欽(1506~1585),浙江寧波人,明嘉靖十一年進士,累官至兵部右侍郎。嘉靖四十年(15 61)在寧波月湖之西創建天一閣藏書樓,所藏達7萬多卷,是浙東藏書最多的一家。所藏多為明人著述和明代新刊古籍,其中明方誌271種,有65%是海內孤本;有登科錄、會試錄和鄉試錄389種,都是僅見之本。這些藏書是研究明代政治、經濟、人物和科技等方麵問題的珍貴資料。其藏書樓天一閣不僅樓式結構和周圍環境安排合理,而且對防火、防蠹、防潮等保護措施也很重視,是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圖書館。祁承燦(1563~1628)是明代後期的藏書家,浙江紹興人,萬曆時進士,累官至江西右參政。早年藏書逾萬卷,不幸遭火災,焚毀殆盡,後又以非凡的毅力,重新收集,終於聚書10萬餘卷。他在豐富的藏書建設基礎上,提出了比較係統的藏書建設理論—《淡生堂藏書約》,成為古代藏書建設的重要文獻。

清代私人藏書空前興盛。據統計,清代著名藏書家有497人,幾占曆代總和的一半。如清初的錢曾、朱彝尊、黃宗羲,康乾時的阮元、黃丕烈、盧文昭以及清代後期的四大藏書家——一楊氏海源閣、瞿氏鐵琴銅劍樓、丁氏八千卷樓和陸氏醑宋樓等,都是在質和量上臻於上乘的藏書家。他們都是有成就的學者,為了完善自己的藏書,相應地發展了版本、校勘和目錄等方麵的專學,留下了頗具影響的專著,對圖書典藏、保護和傳播文化方麵都作出了超越前人的貢獻。

李清照的情趣

李清照是生活在北宋國事紛擾之際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以詞、詩、文的卓越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她的文采在宋代已有“才力華瞻,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誌》卷二)的稱譽。清初詩壇巨擘王士禎更稱她為“詞中大家”(《香祖筆記》卷九)。這類評論多就其詞的成就而發,她的散文反而不顯。《金石錄後序》卻是李清照一篇極有特色的學術性散文。《金石錄後序>是為她和丈夫趙明誠合編的《金石錄》所寫。它圍繞《金石錄》成書過程,以流暢情趣之筆寫成了一篇既富文學意味,又有史料價值的佳作,無怪後世學者文人對之嘖嘖稱道,如清錢謙益《絳雲樓書目》中陳景雲注評《後序》稱“其文淋漓曲折,筆力不減乃翁”。清照之父李格非是撰寫《洛陽名園記》的宋代寫景散文名家。《金石錄後序》不僅記錄了趙李家世、生平和夫婦搜訪古器圖籍的活動,還描述了夫婦間的閨房情趣。所記格調高雅,不同流俗,即如久為人知的《浮生六記》,雖細膩有致,但失之纖巧,不過小家兒女;《後序》則落落大方,自有大家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