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童年歲月(1 / 3)

在祖國的東南沿海,美麗的杭州灣錢塘江的南岸,坐落著一個富饒的文化古城——紹興縣。這裏,氣候溫和,交通便利,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早在漢初,紹興的銅鏡、越瓷就已經聞名於世。自古以來,無數賢哲誌士在這塊土地上拋灑熱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超前絕後,賀知章、陸遊、徐渭的詩文有口皆碑。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明末王思任絕食反清,近代的徐錫麟、秋瑾英勇就義,多少千秋動人的故事在紹興民眾間流傳。作為曆史的見證,大禹陵、蠡城、鑒湖、蘭亭等名勝古跡星星點點地散布在城郊的青山綠水之間,引得人們在領略大自然的同時,不由得常常歎古思今;它們又仿佛在靜靜地注視著這座文化古城的曆史變遷。

當時間的長河流到19世紀末,這座曆史悠久的小城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規模,城內的手工業比較發達。在林立的雜貨店、藥店、當鋪、花館等店鋪中,偶爾會有天主教堂的尖頂高高地聳入雲端,俯睨著寬敞高大的大戶房宅和低矮破舊的小屋,昂然地昭示著另外一種威儀。

就在城中東昌坊口新台門一個姓周的大戶人家中,1881年9月25日,全家人歡天喜地迎來了一個男孩子的誕生。剛剛踏入人世的孩子不停地掙紮著,啼哭著。一切嬰兒的稚嫩的哭聲都似乎超前地預示著那布滿漫漫人生路的荊棘和坎坷,這個周家的孩子也不例外。而且,在未來的歲月中,他那坎坷的經曆、超人的睿智、洞幽燭微的觀察力和深摯的民族熱情,使他無法像身邊的許多人那樣,對一係列民族和社會的痼疾視而不見,他要拿起筆來,改造國民性,改造這個社會。因此,他必然忍受著常人難以理解的痛苦和寂寞。精神上的煉獄造就了一位高山仰止的思想文化巨人,使他樹立了不朽的藝術豐碑。他,就是魯迅。

魯迅,是1918年周樹人在新文化運動的陣地刊物《新青年》上發表我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作為長子,他的身上寄托著長輩的殷切厚望。正在京城做內閣中書的祖父周福清親自給他取學名為“樟壽”,字豫山。後來,因為紹興方言中,“豫山”與“雨傘”的讀音相近,樟壽上書房讀書時,同學們都開玩笑地叫他“雨傘”,這使他很不高興。他於是又讓祖父給他改名“豫才”。

18年後,他在南京上學時,一個叔祖認為後輩在新學堂讀書,對不起祖宗,決定不讓他叫家譜上的名字,所以給他改名“樹人”,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意思。

魯迅誕生的年代,正值封建統治風雨飄搖的清朝光緒年間。41年前,英國政府以反對林則徐禁煙為借口,發動了鴉片戰爭。伴隨著一陣陣轟隆隆的炮聲,閉關自守幾百年的大清帝國的大門徐徐洞開了,《南京條約》中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的條款使這個古老而落後的封建帝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法、俄等其他富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也趕緊趁火打劫,幾場戰爭過後,腐敗的清政府陸續與它們簽訂了幾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這些條約就像一條條巨蟒緊緊地纏繞著中華民族,使中國人越來越難以抬頭,難以呼吸。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沉重的壓榨終於使廣大饑餓貧窮的農民忍無可忍了。

1850年,洪秀全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戰爭,起義的烈火很快燃燒了16省的土地。素有“報仇雪恥之鄉”之稱的紹興,這時也群情激奮,民眾英勇地協助太平軍保衛城池,抗擊洋槍隊和清兵。

太平天國運動對清朝封建統治,產生了摧枯拉朽的衝擊,也使紹興城周氏大家族廣置良田、房產、當鋪的顯赫局麵成為了曆史。魯迅來到人世的時候,他家隻剩下了四五十畝水田和一座店麵房子,靠著地租和店麵的收入勉強維持著“小康”生活。但由於祖父尚在城做官,周家在紹興城中仍是小有名氣的“仕宦之家”。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在考取會稽縣學生員之後,多次參加鄉試,但都沒有中舉,隻好閑居在家,終日借酒澆愁。他頗具翰林出身的父親周福清之風,性格耿直不阿、剛強嚴正,又很通情達理。有時,魯迅和弟兄們同別人家的孩子打架,哭著跪到父親的麵前告狀,他這時毫不偏袒自己的孩子,反倒說:“如果不是你們去欺侮人家,他們怎麼會欺侮你們,而不來欺侮我呢?”周伯宜因仕途不得誌而心緒不佳,但這並沒有妨礙他以實際行動教育子女。他那正直的言行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那幼小的心靈中樹立了一條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人如受欺,就應該別無選擇地強硬地反抗,但絕不應該去無端地欺侮別人。

魯迅的母親魯瑞,娘家在紹興鄉下安橋頭,是個溫和善良而剛毅堅強的人。她一邊維持著日漸窘迫的家境,一邊通過自學“得到了能夠看書的學曆”。在她生育的5個子女中,隻有樟壽(樹人)、櫆壽(作人)、鬆壽(建人)健康地長大成人,三個聰明活潑的男孩子使這個家庭終日充滿了歡聲笑語。

按舊曆算,魯迅生於八月初三,與“灶司菩薩”生日相同,又是閏年出生。據老人講,這樣的孩子很少見,將來一定有出息,但容易被凶神惡鬼注意,很難養大。全家人馬上行動起來,請了紹興城中著名的長慶寺的當家和尚阿隆為魯迅的師父,意思是孩子已經舍給寺院,從此是輕賤的出家人了,鬼神別再來傷害他。父親周伯宜還給他取了個法名“長庚”,盼望他能長命百歲。母親特意從好些人家要來各色綢片,模仿袈裟的做法,做成了一件“百家衣”,又用紅絲線編成小指粗細的“牛繩”,出門時,便套在脖子上,這樣,便能避邪。那時,紹興的許多小孩子也都穿戴著這兩樣東西。

隆師父雖名為師父,但實在是一個“剃光了頭發的俗人”。他臉龐瘦長,與他那瘦長的身材似乎很和諧,一雙細長的眼睛深陷在高高的顴骨上部,兩綹小胡子隨意地掛在下頜上,永遠那樣怡然自得地飄垂著。當他披上袈裟的時候,那嚴肅的神情和一舉一動都在告訴人們,他在主持一件極莊嚴、極神聖的活動。而在平常生活中,隆師父為人善良、和藹可親,而且多才多藝。他是個吹打和尚,拉胡琴、敲鼓板、吹笛子等樂器中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因而經常給戲班子做幫手。

一次,隆師父在跟隨戲班子到鄉下演出時,幾個二流子看到是個和尚在敲鼓板,便尋釁鬧事,把一節甘蔗扔到了隆師父那光頭上,還要上台對他拳打腳踢。戲班頭一看形勢不妙,趕緊讓隆師父從後台溜走了。隆師父一溜煙逃進了村裏的一戶人家,沒想到女主人是一個年輕的寡婦。這寡婦一聽隆師父遭難的經曆,二話沒說,就把他藏了起來。隆師父也很感激這個善良的少婦,二人不禁交談起來。兩個無依無靠的窮苦人在同病相憐的交往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感情。不久,隆師父不顧世人的冷嘲熱諷,勇敢地娶了這位善良的寡婦。他們後來還有了4個孩子。

隆師父這位有獨特個性的和尚沒有教魯迅如何念經,也沒有教給他一點佛門的清規戒律。然而,在與隆師父的親密交往中,魯迅深切地了解了窮苦人受人欺負的無可奈何的經曆和無比辛酸的心情,使他從小就對弱小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隆師父那善良的心地也給了小魯迅以良好的熏陶。

有一次,小魯迅到長慶寺拜望師父,卻隻看到師母在煎藥,原來,師父到對麵的土穀祠給一個討飯的看病去了。小魯迅很吃驚,師父可以憑自己精通醫道而無償地給人看病,但抓中藥是需要花錢的啊!師父一家老小僅僅能維持溫飽生活,哪裏還有盈餘做這俠肝義膽的事情呢?正思忖間,師父急匆匆地跨進門來,他對師母說:“土穀祠有個小討飯的在發寒熱,抖得很厲害,得給他捧條棉被去蓋蓋!”師母像當年救助師父那樣,毫不猶豫地進屋把自己的棉被捧給了師父……後來,小魯迅才知道,這樣的事情,在師父家裏早已司空見慣了。隆師父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讓魯迅終生難忘。長大後,他寫了一篇文章《我的第一個師父》,以示對隆師父的紀念。

桂花開了幾回又謝了,小草綠了幾次又黃了,一年又一年,就在四季的彷徨更替中悄悄地流逝著。一晃兒,小魯迅已經能和小夥伴們一起,在樹林中、草叢裏奔跑、嬉戲了!周伯宜家的老房子後麵有一個廢棄不用的園子,雜草叢生,但那時真是孩子們的樂園啊!“不必說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裏長吟,菜花上伏著的肥胖的黃蜂,偶爾有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叢間直竄向雲霄裏去。單是周圍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著無窮的樂趣。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在這裏彈琴,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緊緊地纏繞著。翻開磚頭,往往會發現一條蜈蚣……”這一切生機勃勃的景象,帶給孩子們那年幼的心靈多少驚喜啊!冬天的百草園索然無味。然而一下雪,就完全兩樣了。那時,一個給魯迅家幫工的農民福慶教給魯迅如何在雪地裏捕鳥,還把兒子運水帶來同他一起玩。等到大雪紛飛以後,厚厚的雪在地上覆蓋了一兩天,鳥兒們麵對這一片銀白整日愁眉苦臉,饑腸轆轆。小魯迅便同運水、運水的父親在雪地上掃出一片空地來,用一根短棒支上一個大大的篩子,篩子下撒些秕穀,長長的繩子係著短棒,他們三個手握著繩子埋伏在遠處,靜靜地觀察著這邊的情況。連餓了幾天的小鳥兒們飛向那塊空地,環顧一陣之後,便蹦蹦跳跳地鑽向篩子的下麵,去啄些秕穀。這時,小魯迅他們便猛地一拉繩子,鳥兒們便罩在篩子底下了。運水和父親半天能捕到幾十隻鳥,小魯迅技術還不夠高明,每每一拉繩子,鳥兒們大都從篩子下飛了出去,所以半天最多能捕到三四隻,大多是麻雀這類很常見的鳥兒。還有幾次,運水和父親罩住鳥兒以後,小魯迅歡天喜地地飛跑著去取,沒想到,篩子剛掀開一個小口兒,卻放飛了好幾隻。小魯迅的臉一下子就紅了,囁嚅著不知說什麼好。運水和父親這時走上前來,親熱地拍拍他的肩膀,反倒安慰他:“沒關係的!”還把剩下的鳥兒送給小魯迅。運水和小魯迅以兄弟相稱,他們是多麼的親密無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