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發展史,已經給出了我們這樣一個證明,雖說文化是軟實力,但在中國文化記憶中,軟的東西是最硬的。所以說,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是個硬道理。文化的軟實力,表現在文化跟進,文化元素,文化的支撐,提高公民的自我承載力。文化的血脈,決定一個偉大民族的曆程的高度。隻有文化軟實力與硬件工程建設相結合,才能實現服務百姓更直接,發展經濟更徹底。
進入新世紀以來,許多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越來越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和國際輿論環境,積極展示國家形象。伴隨著我國、我區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深入,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我國與我區的形象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更直接。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在走向經濟強國過程中,也必將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人才之本是智慧。中國的潛力,來自中國高素質的人民。探尋“智慧人本”的突破之路,就在於文化自覺的今天,實現智慧人本、智慧中國、智慧內蒙古,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為了推進內蒙古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關鍵是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資本、資財的思想,全麵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
切實做到在大力發展物質硬實力的同時,高舉“文化強國”、“文化強區”的旗幟,大力發展教育,做到有智業,靠智動,要智取,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法國文豪雨果說的一句名言:“多辦一所學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監獄。”在內蒙古打造具有本土化的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公民素質的提升,是智業建設的係統工程。因此,需要建設好專職、兼職、業餘聯合職業的文化人才三支隊伍,這是文化改革發展的基礎性建設。要製定與實施好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完善機構設置,通過學習培訓,待遇保障等方麵的政策措施,不斷地造就和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才能準確地把握好我區文化發展繁榮的新趨勢。
三、關於文化建設層次性的認識
通過文化的定位可以看出,文化有三管:管心、管行、管身,即開啟民智。文化建設的層次性應是:精神文化(心化:思想、理念),入腦入心,內化於心;行為文化(行化:組織、管理),入行入形,外化於行;物質文化(物化:科技、投入),入身入體,固化於物。
今天,我們再講有沒有文化,要看會不會學習,能不能做到“讀其書抽其智”;要看學習力如何,有沒有把握好的學習與研究方法,方法是“創新文化”的文化;要看是不是養成了一個好的“人生習慣”,習以為常,一以貫之。從小的概念上講,“文化人”屬於“精神勞動者”、“精神生產者”和“靈魂匠人”。從大的概念上講,“文化人”體現的是文化記憶、文化積澱、文化信息、文化自覺,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一項(元素、符號、細胞、密碼、基因) “基因工程”,涉及到全體國民,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我們把文明建設概括為三個文明,即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屬於物質文明中的一部分)。從廣義文化(大文化)上概括,文化的建設構架應包含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層(物態文化),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行為文化層(行態文化),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行為規範構成。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包括社會經濟製度、婚姻製度、家族製度、政治法律製度、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精神文化層(心態文化),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三者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渾然一體、缺一不可的。
(一)精神文化層
它是一係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準。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為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用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二)行為文化層
行為文化是一種架構,包括各種內隱或外顯的行為模式,通過符號係統習得或傳遞,是由製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構築的行為文化體係,並將其轉換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湧現,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堅持推進文化體製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麵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