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促進內蒙古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思考(1 / 3)

封麵文章

作者:於宗寬

一、關於文化強國、強區戰略的認識

毛澤東早在中國革命與戰爭年代提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同時,強調了“筆杆子”的同等重要性。他說“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四大家族>。”毛澤東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王震將軍當年在帶領大軍去解放、開發新疆的路上,講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他說:子彈與炮彈打不到的地方,要靠文化,文化比子彈和炮彈更厲害。

文化強國、強區戰略,是根據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的實際提出的。

如今,我們已進入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民族文化素質的競爭。如果說今天的“槍杆子”強調的是國家的國防安全,而“筆杆子”強調的則是國家文化安全,是整個國家安全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西方反華勢力的“西化”、“分化”圖謀,不斷推行“文化殖民”的文化“滲透”和文化“植入”,我國文化安全問題必然更加突出。同時,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發展中國家崛起的經濟奇跡。國家經濟發展的高速度與公民文化發展的高素質,應是相輔相成的。特別是我們內蒙古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和草原文化的源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資源與能源的支撐,走上了快車道。依托內蒙古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文化產業上堅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發展之路,一定會有大的作為。

自覺地把文化發展繁榮,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隻有準確把握我國、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準確把握當今時代發展的新趨勢,準確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才能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麵。

二、關於文化定位與定格的認識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曆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文化”一詞源自中國古漢語。“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所謂“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文”與“化”並聯使用,早在《易經》裏,我們的先民就知道這個道理: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終達到與自然的完美結合的理念。就是大道、大智、大德、大美。因為,人是萬物之靈,是“靈與肉”生化的完美統一體。“以人為本”,體現的是精神人、社會人、物質人有機結合。所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文化發展的方向,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大定律”。

中國人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指的是個人安身立命的道理。而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也必須有自知之明。中國人不僅要了解世界,還要了解我們自己,包括我們的現在和過去,以提高文化自主能力,掌握文化發展的主動權。

文化具有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大文化與小文化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行為、精神實踐一切信息積澱、遺留下來的文物結晶和現代人物質、行為、精神實踐一切財富的總和。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包括社會行為、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文字和藝術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其涵蓋麵非常廣泛,也被稱為“大文化”。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曆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社會行為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也被稱為“小文化”。

對現代“文化”的本義,是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屬於精神領域之範疇的“小文化”;也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自覺地從文化多義性的角度,來思考文化的發展方向和對策,我認為,文化緣自於“文責教化”、“ 大文化”更好。因為,中國人是一個責感的民族,體現的是責任文化。“文責教化”就是“以文教化”、“人文教化”、“以文化人”的深化與具體化。有“人”才有文,文是基礎和工具。“文”是要講責,“化”是要講教。“化”是從裏到外,潛移默化,徹頭徹尾,無孔不入。其實,文化就是人化,人化就是化人。文化建設就是化人的建設,就是“以責化人”的建設。在中華文明中“教化”兩個字最厲害,是以化成天下的。就是說,結合人們的日常活動,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達事明理,潛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單純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

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凡有見識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視教化的作用,把教化當作正風俗、治國家的重要國策。教化是人們精神活動、社會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範的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通過教化,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把握“想好了”的科學,做出正確的決策,並在這種正確決策的指導下自覺、自動地創造一番偉業,從而達到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管之管,無為而治”自導式的管理。因為,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力量,來自於教化的力量。文化記憶是骨子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