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文章
作者:無極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是我國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也是我黨建國以來第一次重點研究和專題部署文化建設的會議。以這次全會召開為標誌,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會發表的重要講話和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麵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成就和經驗,深刻分析文化改革發展麵臨的形勢和任務,集中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首次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戰略目標,並提出在新形勢下如何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一係列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政策舉措,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高度自覺,深刻蘊涵了文化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鮮明反映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共同願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綱領性文件,同時必將成為進一步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強大思想武器。
文化強國的政治方略
早在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就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作出推進文化體製改革的戰略決策。
2007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又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方針。
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再次作出戰略部署……
可以說,黨的十六大以來所作出的一係列有關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性決策、方針和部署,無不使我國文化創造活力前所未有地競相迸發,讓民族文化創造源泉不可阻擋地充分湧流,極大地滿足了全國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極大地豐富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極大地調動了全國各族人民參與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高漲熱情。
事實上,正如全會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在革命戰爭年代,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高度重視文化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1940年,毛澤東同誌在《新民主主義論》這篇光輝著作中提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鬥,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鬥;一切這些的目的,在於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他說,“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這裏,毛澤東同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任務。這項任務提出8年之後,我們迎來了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也迎來了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潮。改革開放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同樣高度重視文化建設。1980年,鄧小平同誌強調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他還強調,“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裏,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成為鄧小平同誌的一句反複強調的指導改革開放的經典名言。黨的十四大以來,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繼續高度重視。1996年,江澤民同誌強調指出:“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始終重視物質文明的發展,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努力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這是實現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基礎,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同時,我們必須始終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重視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建設。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麵進步的重要保證,也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這裏,兩個“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是江澤民同誌關於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2003年8月,胡錦濤同誌強調指出:“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麵對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麵對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我們要更好地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意誌和力量凝聚起來,萬眾一心地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鬥,就必須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則是胡錦濤同誌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做的一個嶄新的結論。
在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同誌為代表的黨的四代領導集體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向前推進,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顯著促進了人的全麵自由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文化強國的當代經驗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全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重要戰略地位。一是抓住思想理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和發展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為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使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進一步鞏固。二是抓住思想道德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作為新形勢下文化建設的主線,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文化產品創作生產之中,融入新聞宣傳報道之中,使之轉化為全社會的價值導向和全民族的自覺追求,進一步夯實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三是抓住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是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湧現,文藝各個門類異彩紛呈,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抓住文化體製改革是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堅持推進文化體製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麵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和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五是抓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要求,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