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 / 3)

具體來說,整個“十一五”時期,全國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紮實推進文化體製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和顯著效果。據有關資料顯示,從2003年確定北京等9個文化體製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和35個試點單位開展試點工作,到2006年3月又一次確定全國89個地區和170個單位作為文化體製改革試點,再到出版、發行、電影、文化市場管理等領域改革全麵推開,全國共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4000多家,核銷事業編製18萬個以上。其中出版發行、影視製作等領域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應轉製的419家地方出版單位已完成轉製402家,2412家地方發行單位全麵完成轉製,29家地方電影製片廠已完成轉製27家,362家地方電影公司已完成轉製327家,460家地方電影院已完成轉製411家,需轉製的57家電視劇製作機構已完成轉製52家,38家省級黨報黨刊發行機構已完成轉製32家,2118家國有文藝院團中已完成轉製590家,3000多家地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已完成轉製595家。此外,北京、江蘇、安徽、陝西、河北等省市已基本完成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任務。

整個“十一五”時期,全國各地各部門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則,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擺上重要位置,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對文化建設投入大幅度增加。據有關部門統計,國家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從2006年的68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億元,年均增長22.2%。國家發改委累計安排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資金超過200億元,其中用於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是“十五”時期的8倍。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大力推進重大文化工程項目,投入39.48億元用於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累計安排52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公共文化實施免費開放。中央和地方先後共投入82億元用於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投入近23億元用於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投入46.9億元用於“農家書屋”工程,投入63億元用於文化遺產保護,是“十五”時期的近4倍。在加大投入的同時,文化投入結構也逐步改善,文化事業費進一步向西部和基層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區文化事業費達到85.78億元,占全國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個百分點。此外,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覆蓋全部已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83萬個服務點覆蓋90%的行政村,“農家書屋”已建成近40萬家覆蓋50%的行政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實現數字化,年放映達800萬場。

整個“十一五”時期,全國各地各部門把加快文化體製改革與加大文化建設投入作為工作重心之一,現有2/3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出“文化強省”、“文化強區”的口號並進行大膽實踐,從而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如果說,2001年我國加入WTO時,我們的文化企業與國際知名的文化“大航母”相比隻是一條“小舢板”,甚至全部出版企業的出口產值抵不上一個德國貝塔斯曼集團、全部傳媒產業的海外營銷收益比不上一個默多克新聞集團、全部院團的出口演藝收入比不上加拿大的一個馬戲團的話;那麼,自2009年國務院頒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並提出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經營性文化產業已經在國民經濟體係中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並呈現“井噴”之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發布的藍皮書可知,2010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5%;到“十二五”期末,文化產業增加值有望占有中國GDP的5%左右。2008-2010年,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年均增長24.2%,高於同期GDP的年均增長速度。北京、上海、廣東、湖南、雲南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廣東已經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實現8000億的產值將占GDP的比重達到8%。其中,新聞出版業2010年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20%;日報年出版總量440億份,出版規模已連續9年位居世界首位;年出版圖書27.57萬種,總銷售額1456億元,出版品種與銷售總額位居世界第2位;印刷複製業總產值5746億元,位居世界第3位。再如,影視業從2003年電影產量不到10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從2000年電影票房不足10億,到2010年的100億,中國電影產業的票房從此進入“百億時代”。又如,全國26家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分別在A股市場和H股市場成功上市,僅2010年就實現融資額104億元。除了傳統的文化產業如火如荼,數字出版、動漫遊戲、主題公園等新興業態的文化企業正方興未艾。現代科技深刻改變了文化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消費方式,也賦予文化產業新的內涵、新的功能和新的形態,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發優勢。2010年,我國網絡遊戲產業的規模達到349億元,網絡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323.7億元,比上年增長26.3%。國產網遊產品不但在國內站穩了腳跟,贏得了近70%的市場份額,還出口美國、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出口規模比2009年增長116%。隨著網絡、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電影、網絡視頻、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公共視聽載體、數字出版、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新興文化創意產業還將迅速崛起,文化產業的領域還將不斷延伸,文化產業的奇跡還將應運誕生!目前三網融合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國家專門成立了三網融合協調小組,並且確定了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試點方案及12個試點城市。毫無疑問,這些文化產業的新業態,在運用最新科技成果發展文化和推動文化科技創新中是天然的合作者,不僅適應當代科技發展的新趨勢,而且會搶占文化發展製高點,勢必形成新的文化凝聚力、創造力和競爭力。同樣,當文化創意融入傳統產業即形成新的文化創意產業,既可讓傳統產業涅槃再生,也可讓中國製造和加工業重放光彩。有專家稱,我國製造業大國地位已初步確立,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要從製造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需要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雙提升。一旦植入民族文化之“基因”,就會大幅提高物質產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必將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辟新的途徑、新的領域和新的境界。還有,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幹決定》,為非公有製文化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平等競爭機會,在演出、娛樂、藝術品、網絡文化、動漫遊戲、出版物發行、印刷複製等領域,已基本實現對國內非公有資本全方位全過程開放。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民營出版物連鎖經營企業8家,民營出版物發行企業11萬個,民營電視節目製作企業2800餘家,民營電影製片發行公司近400家,民營文藝表演團體近7000家,可以預見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將產生更為充沛的動力、更為湧動的活力、更為強勁的生命力。我們完全可以算這樣一筆賬:現在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4200美元,居民消費正由生存型、溫飽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轉變,旺盛的文化消費需求將刺激文化產業的新一輪發展。按國際經驗測算,我國每年文化消費可達4萬億元,但實際消費不足1萬億元。這就是說,富集的文化消費潛力有待挖掘,巨大的產業發展空間有待拓展,空前的文化發展繁榮有待進一步推動。

整個“十一五”時期,從中央的戰略部署到地方的獨特創造,從國家級、省級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到農民在家門口享受電影大餐,從眼花繚亂的旅遊文化節到熱鬧非凡的周末大舞台,從廣西桂林的“印象·劉三姐”、河南嵩山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到陝西臨潼的“長恨歌”,從北京的“功夫傳奇”到上海的“時空之旅”,從楊麗萍的《雲南映象》等眾多經典藝術遠赴海外演出大受追捧到350多所孔子學院在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落戶遍起青睞,從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緩緩流動的“中國水墨”到巴黎埃菲爾鐵塔飄逸的“中國紅”,中國的“文化航母”已經起航,中國的“文化之旅”開始出征,中華文化正以更加自覺、更加自信、更加昂揚的姿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