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區整個“十一五”時期文化建設而言,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十一五”前便及時作出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戰略決策,把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相繼提出“九大工程”和“九個一批”文化建設任務,開創性地加強草原文化研究,努力加大文化財政投入,持續加速文化基礎建設,不斷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全麵推進民族文化事業和草原文化產業,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從而使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從起步就走上又好又快的創新與發展之路。由於目標明確、理論創新、政策對路、措施有力,內蒙古具有濃鬱民族特色和鮮明地區特點的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協調的文化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文化基礎設施普遍建立,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文化產業茁壯成長,文化市場漸趨繁榮,文化精品、文化品牌和文化名人層出不窮。在過去的5年中,不僅民族文化事業充滿無限生機,譬如陸續建成以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內蒙古體育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文化展示、文化服務、文化交流和文化經營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文化地標,精心打造出以成吉思汗、王昭君為代表的民族曆史題材、以烏蘭夫為代表的革命曆史題材、以《鄂爾多斯婚禮》為代表的民族民俗題材、以內蒙古人民收養南方3000孤兒為代表的民族團結題材等一大批頗有影響的草原文化藝術品牌,連續八年成功舉辦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昭君文化節等30多個集文化娛樂、經貿洽談、觀光旅遊等形式多樣又各具特色的文化節和藝術節,成功申報蒙古族長調民歌、呼麥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以及元上都遺址被國務院列為2012年我國向聯合國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等等,呈現出自治區成立以來堪稱大發展大繁榮的可喜景象;而且草原文化產業蒸蒸日上,譬如全區文化旅遊業、文藝演出業、出版發行業、廣播電視業、文博會展業和民族工藝業已經成為其中的重點門類和主導產業群,與後來逐漸興起的廣告和文化信息服務、文化藝術培訓、文化工藝品生產銷售等行業共同構成生產、傳輸和銷售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體係,湧現出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電影集團、內蒙古日報傳媒集團等一大批大型文化企業,同時擁有4個國家級、21個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業已成為推動內蒙古區域經濟高速增長的新的增長極,增加值現已超過百億元,年增長率高於自治區同期GDP增速,達28%;預計“十二五”期末,增加值將達到1000億元,將占GDP的4%左右。事實證明,內蒙古走出了一條事業與產業並舉、發展與保護同步、特色與品牌共贏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實現了以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為總體目標的曆史性跨越。
文化強國的高度自覺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經濟文化一體化已成潮流。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當代中國正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係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關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可以認為,我們正麵臨一個的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所確定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提升為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興國之魂,反映了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今時代發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向的高度自覺。自覺之一,是充分認識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麵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設麵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必須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和良好文化條件。自覺之二,是充分認識當代中國已經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必須把文化改革發展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硬道理,作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具體行動,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同步發展和快速發展,全麵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自覺之三,是充分認識誰占據了文化發展製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領域國際鬥爭主動權,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自覺之四,是充分認識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我國文化建設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日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不相適應、與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不相適應,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除了“四個更加”、“四個越來越”和“三個關係”之外,還可以分別概括為“十個不夠”:即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一些職能部門對導向把握和輿論監督不夠,一些相關領域對道德失範和誠信缺失遏製不夠,一些社會成員對人生觀和價值觀嚴重扭曲重視不夠,以及有影響的文化精品力作還不夠多,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不夠健全,城鄉、區域之間文化發展不夠平衡,文化產業規模和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文化技術人才隊伍不夠壯大、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走出去”不夠,等等。而解決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則可以概括為“十個亟待加強”,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亟待加強,文化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亟待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亟待加強,建設互聯網和互聯網管理亟待加強、文化產業體係建構和主導產業群形成亟待加強、文化生產和文化產品創造元素亟待加強、文化藝術批評亟待加強、文化體製和機製改革力度亟待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亟須加強、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亟待加強。所以,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抓緊解決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麵。
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沒有完全意義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同時把我區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民族文化強區而努力奮鬥!
(作者係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政治學與法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