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送暖滋潤心田
張鳳一家原是沈陽市蘇家屯區中興街道銅興社區63號樓的居民,普通的三口之家,夫妻二人老實厚道。張鳳原在蘇家屯區第二造紙廠工作,愛人在蘇家屯區加工廠拉杆分廠工作。
2002年張鳳因單位不能繼續存活下去而並軌失業。他愛人也因單位效益不好而下崗。兩口子麵麵相覷,愛人哭了:“這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家中要生活,孩子要念書。”張鳳兩口子無奈隻好出去打零工,由於他們倆身體很單薄,體力活幹不了,年齡偏大,無任何技能,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幾年過去了,他們東挪西借,靠親友資助,孩子上了大學,家中僅有的積蓄也花光了。兩口子因為生活的壓力心情不好,時不時吵架,家中烏雲籠罩,愛的小巢在風雨中飄搖。
2005年,社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實現充分就業的要求,發揮社區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要作用,通過社區工作人員的入戶走訪,了解到張鳳的家庭情況,多次上門,通過宣傳來改變他的傳統觀念——企業不再有大鍋飯、鐵飯碗,要轉變擇業觀念,掌握就業本領。現在正處於單位人向社區人轉型時期,有求職需求找社區,填寫求職人員登記表,以備社區存檔,建立下崗失業人員檔案。兩口子冰冷的心,開始融化,他們說:“以為下崗失業沒人管了,這回好了,黨和社會沒把我們丟掉,社區關心我們,我們不再孤獨無助了!”幾次走訪談心,張鳳一家低落的心情慢慢好起來。10月社區介紹他到施官屯一家小廠燒鍋爐,雖工資不高,但還是為家庭解決了燃眉之急,業餘時間還出去登人力車,生活有了起色。社區還鼓勵他要有信心,不要自卑,要鼓起勇氣,以後有合適的工作再找,他情緒好了許多,精神振作起來了。2005年底,政府落實再就業援助政策幫助就業困難群體解決就業問題,零就業家庭成員再就業工作成了社區再就業服務工作的重點,要確保一人就業,以保其基本生活。政府開發了公益崗位,麵向社區招聘社區巡防員,社區把這個消息第一時間告訴給張鳳,鼓勵他去應聘考試,還幫助他收集考試資料。2006年3月,張鳳考上了社區巡防,家庭經濟來源不但有固定收入,還給他交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免除了他的後顧之憂。這份工作猶如雪中送炭,溫暖了他全家人的心,張鳳一家又有了往日的溫馨。現在愛人也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孩子念大學四年,舊房換了新房,生活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一家人和睦相處。張鳳非常感謝政府和社區對特困群體的關心和愛護,他說要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他每天早來晚走,遵守派出所的各項規章製度,履行社區巡防員的職責,他正以實際行動為家園更加寧靜、和諧、穩定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就業援助讓生活看到希望
臧守運,今年46歲,原是一名普通的工人,2002年企業產權製度改革時失業,從此成為了一名失業人員。愛人從農村到城市來,由於沒有專業技術,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隻能在家裏做一些家務。原本靠臧守運的工資過日子,現在他又下崗了,孩子的學費和全家的生活也沒有了保障。迫於生活的壓力,他不得不走出家門四處尋找就業門路。社區利用各種渠道尋找就業信息,曾多次為他介紹保安、更夫等工作,但都由於其自身條件差、年齡偏大,又沒有專業技術,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失去了找工作的信心,精神萎靡不振。
為了重樹生活的信心,社區安排他到大東區職業培訓學校參加技能培訓,在職業培訓學校他學習了機械修理、汽車維修和其他一些工作技能。開始時,他還是感覺很壓抑,認為這是在消磨時間,職業培訓學校的老師們就耐心地開導他不要自暴自棄,並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隨著學習知識的不斷深入及老師的耐心開導,他漸漸地恢複了自信。結束學習後,他開始麵對現實,冷靜思考,思想上產生了新的變化。他說:“我雖然失業了,但是沒有失去勞動權力,我們都有一雙手,並沒有喪失了勞動的能力,既然有勞動的權利,也有勞動能力,為什麼不能謀求新的工作單位去展現新的人生,去創造新的輝煌呢?隻有盡快地適應形勢,煥發出再就業的工作熱情,下崗不失誌,再幹一番事,用自己誠實的勞動服務於社會,創造新生活,這才是積極的心態。”就這樣,他開始為自己的第二次就業尋找機會。就在這時全市組織開展了援助 “零就業家庭”活動,社區通過對轄區居民的入戶調查,了解和掌握了臧守運一家的困難情況和就業要求,又得知他女兒正在上高中,需要學費的困境,把他們家確定為零就業家庭並給予援助。2006年4月,社區安排他從事了社區公益性崗位,他當上了護綠員,獲得了新的就業崗位;同時又為他愛人找到了一份家政服務的工作。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都實現了再就業。同時,也圓了女兒的求學夢,一家人又過上了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
臧守運同誌非常珍惜政府給安置的公益性崗位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勤勤懇懇,幹得非常出色,當他拿到第一個月工資後,逢人便講:“這回我家的生活有指望了”。他表示:“今後一定要努力完成社區交給我的各項工作任務,用實際行動回報黨和政府對自己的關懷和幫助,為社會貢獻微薄之力。”
就業援助挽救了這個家
戚曉紅,女,1967年出生,家住嘉興街45號。2004年她從沈陽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並軌失業回家。2004年8月經過了兩個多月的籌劃,與原愛人武憲今在崇德街市場上開辦了一家精品飾物店。起初的經營雖然很辛苦,但通過他們的努力,小店的生意日見紅火,半年後他們還商量著要擴大經營麵積。就在他們倆正準備擴大經營時,一次進貨的失誤斷送了他們精心經營的小店前途,也是那時他們夫妻倆的感情產生了裂痕。小店倒閉後,夫妻倆又向親戚借錢,想二次創業。2005年4月他們夫妻倆以前次創業失敗為教訓,幹起了運輸及銷售雞蛋的買賣,由於他們原來從事過銷售行業,起初銷售得很好,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取得較理想的經濟效益而放棄。也是因為二次創業失敗,對夫妻倆的打擊很大,倆人的感情徹底破裂,於2005年12月離異,經雙方協商同意未成年的女兒由戚曉紅撫養。她因此失去了創業念頭和就業的信心,此後她靠打工和撫養費來維持家庭生活。由於精神壓力大,造成了膽囊摘除,使其生活更加艱難。
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在入戶走訪調查時了解到她的情況後,積極為她尋找就業門路,因為她的女兒現在上初中,中午需要家人照顧,因此為其推薦了一份家庭手工製作的零活,還為她聯係了幾家手工編織商戶,讓她在家編織飾物和織物。但手工活不是很多,有時不夠家庭生活開支,她也需要靠家人救濟來生活。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為了使她能走上就業路,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就鼓勵她利用業餘時間到職業培訓學校去參加計算機培訓,幾個月下來她基本掌握了打字及排版。
2006年7月16日,她家被認定為零就業家庭後,社區又幫其申領了 “再就業優惠證”和為她報名參加和平區社區就業服務員的招聘。通過麵試、考試、體檢等程序,2006年7月22日她終於成為了一名社區就業服務員,並簽訂了一年期的勞動合同,享受到了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待遇。經過就業援助,她有了穩定的工作及收入,還能照顧上初中的孩子,她心中的結解開了,隨之心情愉快了,身體也就健康了許多。
通過就業援助,使一個破碎的家庭重新恢複往日的生氣,也使一個單親的家庭感受到了黨的關懷和溫暖。
就業援助獻愛心 回報社會謝黨恩
謝文連,今年47歲,原是沈陽雙喜壓力鍋有限公司保衛幹事,於2001年下崗;其妻張偉,農村戶口,撫養一子女。謝文連失業後先後打過零工、擺過小攤,其家生活來源除打零工外,還要靠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來維持,就業一直不穩定。今年,市區政府提出對零就業家庭實施援助,確保一人實現穩定就業的要求,街道把謝文連一家作為重點援助對象。
謝文連雖年齡不是很大,可自身沒有任何技能,除要供女兒上學外,又要維持日常生活,他們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針對這一情況,首先通過感情溝通,與謝文連一家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與其實現零距離溝通,還在生活上幫助他們,在精神上鼓勵他們。通過開展 “四送”服務,把政策送上門、信息送到家、指導送到位、溫暖送到戶、崗位送到底。動員他們參加免費引導性培訓,使之轉變擇業觀念,樹立堅忍不拔的就業意識。同時,結合他們的自身條件和市場需求,免費提供技能培訓,使他們有一技之長。轉變了就業觀念,有了就業技能,謝文連對自己也充滿了信心,也看到了光明。
街道和社區一直想著謝文連的就業問題,在2006年3月街道辦事處成立廣場管理辦公室的時候,首先想到了謝文連,於是安排其在廣場協勤。這個崗位雖收入不高,但工作比較穩定,還可以交納 “三險”。
又援助其愛人張偉到偉達行物業從事保潔工作。謝文連再就業後,非常珍惜這份工作,工作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得到了領導的肯定,現在謝文連已擔任廣場管理辦公室主任。而其愛人憑自己勤勤懇懇的工作也獲得了物業公司的認可,現在工作十分穩定。
謝文連一家在實現就業後,生活和精神麵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原來無精打采到現在精神煥發,積極支持社區的各項工作。生活水平較之從前也有了改觀,以前靠低保金維持生活,現夫妻二人收入穩定,生活水平也有較大提高。他們還主動來到社區,要求取消自己享受的低保資格,要靠自己的雙手奉獻社會,回報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針對零就業家庭的特殊性,更需社區工作人員加倍地付出愛心、耐心,以確保幫助他們實現就業。前方的路還很長,街道社區將繼續努力,爭取使就業援助工作更上一層樓。
就業之路越走越寬
在於洪區北陵街道龍逸社區坐落著一家民辦幼兒園,這家幼兒園雖然成立不久,規模也不大,但其堅持方便群眾、寓教於樂、健康向上的辦學方針,為社區居民群眾解決了就近入托的問題,贏得了良好的信譽和好評。
幼兒園的經營者龍逸社區居民馮常多,2002年從沈陽醫藥集團下屬企業下崗。這次下崗對他的打擊可不小,因為愛人王波早於2000年就失業在家,全家的生活重擔全落在他一個人身上,可現在連這個基本的生活來源也沒有了,夫妻二人都很著急,對未來的生活一片茫然。之後,馮常多到處打零工,但收入很少,工作也不穩定。
2005年7月,龍逸社區社區幹部通過對零就業家庭人員的走訪,了解到他們家的生活狀況,熱心地安慰夫妻二人,幫助他們尋找再就業的出路。通過了解,知道他的愛人以前是幼兒園的教師,他又會做飯,而龍逸社區是新成立不久的居民小區,配套設施還很不完善,社區內還沒有幼兒園,社區內的學齡前兒童很多都送到較遠的幼兒園入托。為此,龍逸社區根據馮常多零就業家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為他們設計了開辦社區幼兒園的構想,他們聽後也很想嚐試一下。
社區通過與相關部門的谘詢溝通,了解到有關開辦個體幼兒園所需要的條件,並協助他們準備了相關材料,準備辦理經營許可。然而這時遇到了一個難題:他家樓上住著兩位老人,一聽說馮常多要開辦幼兒園,擔心打擾自己平靜的生活。社區對老人的想法給予理解,同時多次進行走訪、開導和解釋,最終使老人解除了顧慮。
在社區的多方協調和大力支持下,幼兒園於2005年9月1日正式成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創業,幼兒園的教學條件得到改善、教學經驗日益豐富,逐漸成為社區小有名氣的幼兒園,為周邊的居民解決了孩子入托難的問題,也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狀況,使他們在下崗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麵對越來越紅火的幼兒園和日益改善的生活條件,馮常多經常說:“自己和幼兒園的發展離不開社區的支持和幫助,我一定要把幼兒園辦得更好,回報所有關心支持我的人們!”
沮喪中迎來曙光
金晶輝,女,45歲,一家三口人住在沈河區南一經街25號。她原是沈陽鋼廠職工,其丈夫王振剛,49歲,原是橡膠製品四廠職工,由於企業改製單位效益不好,夫妻倆於2005年雙雙失業回家。
失業後的金晶輝夫妻心情十分沮喪,生活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孩子剛剛考上沈陽理工大學,需要用錢,為此迫使金晶輝夫妻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由於他們都沒有技術,又是大齡就業困難人員,在求職路上到處碰壁,很長時間沒有找到比較穩定的工作,隻能在路邊擺地攤、賣報,生活過得十分拮據。
2006年,為了解決大齡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社區開展了 “五清”、“四送”活動,入戶走訪了金晶輝,向他們夫妻宣傳了再就業的相關政策,為他們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經過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通過社區的再就業優惠政策的宣傳,金晶輝還辦理了 “再就業優惠證”。年初社區幹部找到了金晶輝,告訴她準備推薦其到居家養老的公益性崗位工作。經過麵試、培訓後,她正式被聘為一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簽訂了一年的勞動合同,還為其繳納了社會保險。
重新獲得工作的金晶輝,心情非常激動,她又對生活充滿了信心,重新找回了自信,開始了新的生活。她決心用自己的所學之長,全心全意地為老人服務。她負責照料的空巢老人薑玉芝,無兒無女,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家中無人照料,經過金晶輝的精心服務,把薑玉芝家安排得井井有條,經過金晶輝近一年的照顧,老人薑玉芝的精神麵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逢人就誇是黨和政府給她送來一個好女兒。
金晶輝就業後,既照料了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也對她自己今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經濟收入的增加,解決了女兒上大學的費用,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質量,她說要珍惜這份工作,把老人照顧好,孝敬老人,做好居家養老工作,讓老人度過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金晶輝的丈夫王振剛也通過社區的介紹,應聘了 《遼沈晚報》送報員的工作,並簽訂了用工合同。他們的再就業不僅解決了夫妻倆的 “雙險”問題,同時也緩解了家庭生活上的困難,使他們擺脫了生活窘境,夫妻倆非常感激地說:“感謝政府、感謝社區給我們創造一次再就業的機會。”
苦難中體會真情
呂龍、張紅玲夫婦是長安街道沈鷹社區的零就業家庭,全家四口人居住在20多平方米的平房裏。呂龍於2005年4月從新元化工廠失業,愛人張紅玲2002年從沈陽市煤炭集團企業公司下崗。女兒呂瑩瑩13歲,是沈陽市107中學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兒子呂錦鴻10歲,在大東四上小學四年級。
呂龍今年36歲,由於患有糖尿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工作,失業後幹過賣貨、修摩托車等許多工作,但都由於身體原因沒有幹下去,他愛人也因為沒有技能很難找到工作,家裏兩個上學的孩子花費很大,呂龍經常為家裏的生活發愁。
社區在走訪中了解到他們家的情況,認定他們家為零就業家庭,將他們家列為重點幫助對象。在社區主任的帶領下,社區工作人員作了詳細的分工。有負責他家生活的,幫助他們家辦理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過年過節為他們送去米、麵、油等生活用品,在居民捐贈的衣物中,優先讓他們挑選適合自己的衣物,對於這些幫助,呂龍一家表示非常感謝。
社區幹部在與呂龍多次的交談中,得知他是個非常要強的人,他愛人張紅玲也表示不怕吃苦,什麼活都能幹。確定了這一點,知道這個家有希望走出困境了,因為今年省市各級政府都把零就業家庭就業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要求各級組織要積極做好零就業家庭的再就業工作。社區堅持把為呂龍夫婦尋找就業崗位作為幫助他們家脫貧的首要工作,馬上去辦。
社區主任多次帶著就業幹事走訪駐社區單位、飯店、門市網點,詢問是否有合適的就業崗位,社區的工作人員在日常的走訪中也不忘了問一聲有沒有用人的工作崗位。功夫不負有心人,街道向各社區發布用工信息時,注意到中興超市正在招營業員,而且還優先招用下崗失業女工。得知這一信息,馬上通知張紅玲帶著各種證件及社區開具的證明到中興超市去應聘,結果她被錄用了,在超市裏賣拌菜,每月工資550元,還有提成,每月收入能達到600元左右。社區工作人員都很高興,一是為他們家有一人實現了穩定就業,家裏的基本生活從此可以得到保障,還為自己通過努力幫助了零就業家庭而高興。
現在呂龍一家的生活水平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家人的精神麵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呂龍看到妻子上班了自己也很著急,社區幹部安慰他別著急,先把身體養好,幫助愛人照顧好家,等身體養好了再去找工作,到時候社區也會幫助他找工作的,今後大家會一直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就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