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沈陽市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案例(2 / 3)

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讓他笑了

熟悉徐穎光的人最近總見他樂嗬嗬的,大家問他遇到什麼開心事,他說,現在政府有了好政策,消除了零就業家庭,使我重新上崗就業,吃不愁,穿也不愁,家庭也和睦了,當然就高興了!

回想半年前,剛失業下崗回家的徐穎光,丟失了鐵飯碗,生活一下無了著落,他的下崗失業斷絕了家裏唯一的生活來源,兒子即將大學畢業,愛人無工作,身體還有病,麵對這些困難,用徐穎光當時的話說,簡直是天塌下來了!

徐穎光今年54歲,在原單位從事行政工作,下崗後出去找了幾次工作,都因為年齡偏大、工作技能單一而被拒絕。屋漏偏逢連陰雨,愛人經不住生活的打擊,腦出血病倒了,他不但把手裏僅有的錢花得精光,還欠了4萬元錢外債。那段日子徐穎光真的挺不住了,想就此了卻一生,又狠不下心,擔心沒人照顧病重的愛人,日子就這樣煎熬著……

忽如一夜春風來,適逢建設和諧社會,沈陽市開展了消除零就業家庭援助活動。今年3月,社區勞動保障幹事主動到他家了解情況,他本人也進行了零就業家庭申報登記,政府承諾7日內為他提供一份就業崗位,以確保每一個有就業要求的 “零就業家庭”至少實現一人就業。7天後徐穎光成為南湖街道三好街社區的一名再就業服務人員。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就業崗位,同時他也十分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工作表現十分突出,每天早來晚走,任勞任怨,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如今徐穎光不再為生活瑣事而煩心,不但每月有了穩定收入,政府還為他交納了 “三險”,對他晚年的生活都有了保障。他是個勤快人,在社區上班,又給他介紹早上為居民送牛奶的工作,這樣有了兩份工作,每月有800多元的收入,看著家中又有了穩定收入,愛人的心情也好了起來,病情也得到了控製,不再和他吵鬧了,家中又充滿了歡笑!

今年8月,他的兒子也大學畢業,在社區的幫助下被合資企業錄用,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每月有1000餘元的收入。

在政府實施消除 “零就業家庭”活動的幫助下,不僅促進了家庭穩定和諧,生活質量也大大改善,人們都說他比原來要年輕10歲,走起路來腳下一陣風,笑容總是掛在臉上。

今年國慶節他和兒子推著愛人,一家三口興高采烈地遊覽了世博園,站在百花爭豔的百合塔下,愛人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剛下崗失業的徐穎光花一分錢手裏都攥出汗;如今有了工作,心裏踏實多了,現在他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他經常看一些養生之道的報紙雜誌,注意身體營養保健,他說:“現在政策這麼好,生活絢麗多彩,我要活到100歲!”

就業援助幫他重新撐起這個家

東陵區馬官橋街道農業大學社區居民王幕群,原本是東北大學勞動服務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工,妻子沒有工作,兩個孩子正在上學,全家的生活靠他一個人的工資來維持。2004年,突如其來的下崗讓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以後的日子如何度過?一家四口的生活費用從何而來?王幕群困惑萬分。孩子上學,需要錢;一家人生活,更需要錢,沉重的生活擔子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裏,失落、沮喪一直伴隨著他。白天,他和妻子兩個人打點兒零工,晚上喝點小酒借以消愁,夜裏常常因為要考慮明天到哪裏找活而難以入眠,每花一分錢手心裏都要攥出汗,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

在2006年初開展的零就業家庭援助工作中,政府明確提出要確保每個有就業需求的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實現穩定就業。馬官橋街道辦事處社會保障和就業科、農大社區,通過調查、走訪,了解到王幕群的家庭狀況。街道和社區對於這樣的家庭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和同情,社區幹部安慰他說:“凡事不要愁,要堅強起來,黨和政府不會忘記你們的。”經過研究,街道決定給這樣的家庭最有力的援助和支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街道和社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四處溝通,多方奔走,終於安排他在社區公益性崗位上就業。當王幕群得知政府給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工作時,他緊鎖的雙眉舒展了,因為,他終於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來維持這個家了。

上崗後,王幕群主要負責馬官橋地區市場的衛生監督工作。他非常珍惜政府給他安排的這份來之不易的公益性崗位,每天起早貪黑、風雨無阻、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工作幹得非常出色。一家人又重新看見了希望的曙光,家人的臉上又重新現出了笑容,又恢複了歡聲笑語。他逢人便說,我失業了,以為沒人管我了,是政府的就業援助政策解決了我家的燃眉之急,請政府放心,我決不辜負大家對我的照顧和信任,珍惜這個上崗機會,以實際行動來報答黨和政府的關懷。

讓生活充滿希望

海啟良,於2002年10月由沈陽市蘇家屯區解放二糧店下崗失業;其愛人楊紅梅也於2002年11月由沈陽市蘇家屯區八一糧庫下崗失業。

家中正讀初中的孩子的學習費用更無從談起。生活的壓力,經濟的窘迫境況,使這個家庭頓時失去了往日的平靜,夫妻倆的情緒異常低落,對生活、前途失去了信心。

社區黨委、再就業服務站了解他家的狀況後,認真進行了研究,進行跟蹤走訪,根據沈陽市政府對下崗失業人員、雙失業家庭的優惠政策,製定了幫扶措施。一是從思想上解除他們的顧慮,首先向他們宣傳黨的優惠政策,和當前社會失業狀況,使他們認識到:困難是暫時的,隻要有了正確認識,鼓足勇氣,失業不失誌,振奮精神,一定會有一個新的開始。二是從實際行動上幫助他們重新開始,為重新就業奠定基礎。首先根據政府對雙失業家庭的優惠政策,幫助他們辦理了 “再就業優惠證”,並與他們簽訂了就業幫扶責任狀。根據他們的自身條件,進行引導性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職業技能,使他們從根本上轉變就業、擇業觀念,激發他們積極就業的熱情,提高就業的能力。三是針對他們的自身條件、技能狀況、年齡特點,提供適當的就業機會。

海啟良在原單位工作時,沒有什麼技術專長,根據他自身的條件,介紹他到社區再就業基地 “金彙鈦鎳製品廠”做拉線工,解決了眼前的生活困難。他十分珍惜這份工作,在工作中,積極肯幹,受到領導及群眾的好評。由於拉線工是季節性工作,在沒有活兒、休息的季節,家庭生活就又有了新的負擔。今年3月份,政府出資為大齡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購買公益性崗位,按照政府招聘條件,社區及時與海啟良溝通,這個崗位不僅相對穩定,而且能解決相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問題,能大大減緩他家庭的生活負擔和養老、醫療顧慮。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終使他走上了社區巡防的公益崗位。

社區不僅幫助海啟良實現再就業,還幫助他愛人楊紅梅尋找適當的就業崗位。先給她介紹做家政工作;後來又推薦她到大淑鄉的魚丸廠工作。

現在,海啟良夫妻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家庭生活有了顯著的改善,精神狀態明顯好轉。尤其是讀初中的孩子,在父母下崗期間,學習一度受到了影響,現在父母解決就業問題後,他也隨之解除了精神壓力,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對他們的幫扶工作中,社區幹部和工作人員深刻體會到:做好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不僅僅可以解決下崗職工的生活困難,更是連接政府和下崗失業人員的紐帶。工作方知責任重,服務不移公仆心,在創建和諧社區的工作中,把黨對下崗失業人員的關懷,繼續通過基層的努力送到千家萬戶。

社保專幹讓她幹勁十足

孫靜現在是山東堡社區社保幹事,她為居民服務細心熱情,尤其是為失業下崗職工解答谘詢時更是耐心,就像孫靜常掛在嘴邊的話一樣:

“我也曾是一名失業職工,我太了解和同情他們的難處了。”有時個別失業職工心情不好發脾氣,她總是笑臉相迎,在她的感染下,對方總是笑嗬嗬地離開社區。

孫靜,女,47歲,其丈夫王文堅,49歲,兩人原都是市二建房屋開發公司職工,均於2002年9月失業。兒子王金海現在東北大學讀大學四年級。兩人失業後家庭失去了生活來源,按孫靜講:“從原先每月用300多元的化妝品到失業後的不用化妝品,失業前後的生活反差簡直是太大了。”作為一名大齡失業職工,孫靜麵臨的就業壓力可想而知,她和愛人先後幹過送報、幫廚、司機等零活,但是工資少又不穩定,遠遠不能解決正在讀大學孩子的學費和家庭日常開支。

麵對家庭生活的變化,此時的孫靜一心想掙錢,改善家庭生活,她和丈夫一商量,毫無經商經驗的兩人也沒太考慮,傾注了全部的積蓄,在河北老家平頂山市開辦了一家冷飲廠,租冷庫、買設備,等到開了張,兩口子的熱情一下子被耗盡了。由於對當地市場信息掌握得不準、經商經驗不足等原因,他們的冷飲廠生意隻維持幾個月就關門了。

生意賠了,錢也沒了,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孫靜幾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生意上的打擊,加之孩子的學費問題,孫靜家的生活幾乎到了穀底。那時的她,整天心裏空空的,做什麼事情就像大病一場一樣沒有力氣。他愛人怕她出什麼事情,整天看著她。在這時社區到其家中走訪了解情況,於2006年2月26日認定其為零就業家庭。

由於孫靜為人樸實、誠懇,個人素質非常高,本人又是黨員,在平時就給社區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通過社區和辦事處的多方努力,破格安置她到山東堡社區做專職社保幹事,確保其家庭的穩定收入。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孫靜幹勁十足,她每天早來晚走,雙休日很少休息,用她自己的話講:“一旦雙休我都不習慣了,我不願意休息,我感到上班是我最大的樂趣。”看到孫靜的精神麵貌有這麼大的改變,愛人也放心了,他在社區的幫助下在一個機關也找到了一份司機的工作。

孫靜兩口子又有了新工作,家庭生活穩定下來,孩子明年大學就要畢業了。此時的孫靜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她期盼著更加美好的明天。

失業女工三喜臨門

韓麗文,1961年生人,今年45歲,家住沈陽市沈河區太清宮街145號262室,是大西街道興豐社區低保戶。丈夫於1988年3月31日因病去世,那年她才27歲,兒子僅有3歲。18年來,韓麗文一直沒有再婚,自己與兒子相依為命。丈夫剛病故那幾年,韓麗文在沈陽市膠鞋廠上班,母子倆靠她的工資收入還勉強維持生活。2000年,沈陽市膠鞋廠瀕臨倒閉,她和姊妹們開不出工資。當時她兒子正念初中,每年學費、生活費就得需要三四千元。盡管娘倆節衣縮食,但還是交不起學費和采暖費,甚至連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夏天吃不起新鮮蔬菜,她就到商販扔掉的爛菜堆裏撿回好菜葉;冬天一壇子雪裏紅鹹菜是她娘倆的家常菜。一度悲痛欲絕,她手捧丈夫的遺相不知哭了多少回,流下艱辛的淚水。

2004年韓麗文所在工廠倒閉她失業以來,社區多次為她聯係工作,她先後做過保潔員、送貨員、家政等工作。她是一位剛強的女性,每項工作都做得很好。2006年4月,經過社區的申報,在大西街道辦事處的幫助下,為她安置了綠化公益崗位,10月份又為她安置了交通協勤公益崗位工作,每月收入550元左右。每到節日時,街道和社區都為她家送去慰問品及居民捐助的衣物等生活用品,使她的家庭生活大為改觀。

2006年7月,韓麗文的兒子從市126中學高中畢業考入沈陽朝鮮族師範大學,需要學費3000多元。但家裏拿不出這筆學費。不能把貧困學生阻擋在學校門外。興豐社區黨委書記張玉華和社區幹部首先倡議為貧困家庭學生捐款籌集學費,保證她兒子順利入學並完成學業。8月1日上午10點,社區在韓麗文家門口掛出了 “為了不讓身邊的孩子輟學,請伸出援助之手”的橫幅,並設立了 “募捐箱”。左鄰右舍的鄰居們聞訊紛紛冒雨前來捐款,大家你10元、20元、50元,他100元、200元,不一會兒40多位居民就為崔文韜捐贈了3000多元的學費,社區領導帶頭捐了數百元錢。社區幹部和居民的救助行動,令站在一旁的韓麗文感動萬分,喜上眉梢。她給社區送了一副對聯:“扶貧解困感謝政府送溫暖;自食其力回報社會不忘本。”她拉著社區黨委副書記趙麗華的手喜滋滋地說,今年她家裏有三件喜事值得慶賀:一是7月份她兒子考入沈陽朝鮮族師範大學;二是10月份大西街道辦事處為她本人安置了交通協勤公益崗位;三是年底她又被區裏評為交通協勤先進個人。

下崗不可怕 再就業之路在腳下

鄒玉梅是梧桐社區失業人員,離異,今年42歲,和女兒共同生活。

原工作單位為沈陽市紡織器材廠,2004年8月從單位失業回家。

開始她一聽 “下崗失業”這個詞,猶如談虎色變。失業落在頭上時,她的確感到心神不安,如今回想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原來是紡織器材廠的工人,工資旱澇保收,工作也很好。然而風雲突變,誰料想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失業也降臨在頭上,2004年懷著一顆失落的心情回到家中,永遠地離開了多年工作的崗位,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剛失業的時候,的確難以讓人接受,那時她茫然不知所措,終日心神不安,有的隻是滿腹牢騷,又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的工作,全家僅靠每月223元失業保險金維持生活,還要供女兒日常上中學的費用,家庭生活十分困難。

社區主任與再就業幹事知道她的這種情況後,伸出了關愛之手,幫助找出路、找工作,但由於鄒玉梅年齡較大,離異多年,一人帶女兒生活,工作不好找。社區主任知道這一切情況後,多次與再就業幹事到家中談心,向她介紹政府就業再就業援助政策,送就業崗位上門,提供就業信息,還讓她去看看社區宣傳欄裏張貼的政府再就業優惠政策,以及社區隨時張貼的用工信息,幫她找回了失落的心。經過一段時間心理調整,她終於擺脫了陰影,重新振作起來找回自我。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還有勞動能力,在困難麵前決不能妥協,不能退縮,應該知難而上,人活著要有一種信念,要有所追求,人要生存必須腳踏實地地去幹,活得才會充實,生命才會有價值。

社區主任與再就業幹事還經常到她家,幫她分析自己的困境,幫助出主意,選擇一些適合的工作崗位,如:社區提供一些家政保姆、鍾點工、小區保潔、單位保潔等公益性崗位,還有超市理貨員、促銷員等崗位,最後她自己選擇了在樂購超市做促銷員的工作,每月收入500元。

工作使家庭增加了收入,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不再像以前沒有找到工作時那樣沒有生機。現在的家庭充滿了歡聲笑語,女兒也說:“媽媽臉上有了笑容,不再愁眉不展,我也要努力學習,不讓媽媽工作分心。”現在鄒玉梅的心裏更加甜滋滋的,沒有苦中苦難得甜上甜,通過工作讓她覺得生活很充實,感到很欣慰。她最想說,下崗失業並不可怕,有政府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多的再就業優惠政策,有街道社區給我們提供了多個用工崗位與用工信息,有社區主任與再就業幹事給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愛心,隻要我們鼓起勇氣,有信心,肯吃苦,再就業之路就在腳下。

下崗再創業 不忘回報社會

宋文波是遼沈街道礦北社區的一名失業人員,現年45歲。幾年來在再就業道路上拚搏闖蕩,現任大東區文波針織廠經理,成為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的典範。

宋文波原是冶礦總廠職工,1998年10月失業。愛人呂英也於1999年9月離開了單位——針織廠。當時他們的孩子宋碩11歲,正是需要花錢的關鍵時刻。而這時夫妻卻相繼失業,因此全家處在一種沉悶而又痛苦之中。二人成天唉聲歎氣,彼此不敢多吱聲,生怕有哪一句話沒說對,而引發不必要的爭吵。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學習成績也一天天地下降。尤其是離開工作了十幾年的單位,告別隆隆的機聲,更是有一種難以言表的苦澀。那種失落感一度讓他難以適應,沮喪、迷茫、怨恨、不平一股腦地襲來,再加上生活的壓力,他幾乎被擊垮了。

當社區了解宋文波的實際情況後,與他談心、交流,鼓勵他要麵對現實,讓他清醒地認識到大鍋飯、鐵飯碗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要生存就得拚搏、努力。為了早日擺脫困境,社區讓宋文波參加了社區組織的創業成功的經驗會,並向他宣傳政府對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並指出當今社會,隻要肯吃苦,就能有收獲,就能生存。鼓勵他瞄準市場、把握機遇,用智慧和汗水闖出一條陽光之路,用實際行動書寫自己人生的篇章。走自謀職業之路,讓宋文波振奮了精神,露出了笑容,一個創業者的成功之路就此拓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