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 盤錦市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案例(2 / 3)

施殿靜拉著一雙兒女,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她隻好找到了街道,街道了解了她的情況後,就為她解決了低保問題。今年,全市開展零就業家庭援助工作,街道社區首先就想到了施殿靜家,因為在社區內幹保潔工作,既可以照顧孩子,又可以貼補家用。當問到她是否願意到社區做保潔員時,她情不自禁地說,其實我早就有這個想法,看到別人都有個工作,我也很羨慕,可是就怕沒人要啊。社區的工作人員跟她說,現在國家有政策,像你家這樣的零就業家庭政府給予崗位援助。

她聽到後高興地說,我能幹,我什麼活都能幹。如今,施殿靜已經是遼河街道衛工社區的一名工作出色的保潔員。

就業援助政策 幫我自立自強

霍玉華是盤錦市雙台子區遼河街道衛工社區的居民,今年43歲,霍玉華與愛人葛成新都是無業人員,他們有一個19歲的女兒,一家3口居住在省公路三處家屬樓。

霍玉華是一名非常要強的女人,2000年,她看到別人搞出租車很掙錢,她也東挪西借買了一台夏利出租車,她也考了汽車駕駛證,於是夫妻倆幹起了出租車的行業,一家人的生活費也有了優越的保障,他們一天都是樂嗬嗬的,然而好景不長,在他們剛買出租車才7個月,也就是2000年7月的時候,由於霍玉華開車技術不是太精湛,在雙台子區遼河化肥廠附近,與一輛大油罐車發生了碰撞,造成了霍玉華骨折,住進了醫院,因為孩子小,霍玉華又需要人照顧,葛成新不得不賣掉出租車,這樣,夫妻雙雙失業了。3個月後,他們回到了家中,看著昔日充滿歡聲笑語的家中,現在卻變得冷冷清清,夫妻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隻能坐下來,靜心想想以後能幹點什麼了。自己幹不了出租車,隻好給別人開出租車了,而霍玉華也隻能呆在家中,照顧爺倆的生活起居了,然而,2004年災難再次降臨在他們家,葛成新又患上了嚴重的痛風病,雙腿膝蓋都已變了形。這次,別說開出租車,就是走路都費勁了。

2005年霍玉華的身體基本恢複了,她再也呆不住了,通過街道的推薦,她被安排到了街道內的一個編織廠工作,然而隻幹了幾個月,由於長時間坐著,她的身體吃不消,隻好又回到了失業的隊伍中。

2006年初,根據確保零就業家庭成員中有一人就業的精神,通過街道上報,勞動就業局為霍玉華安排了一份保潔工作,使她又重新走到了工作崗位上。

現在,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一定好好幹,對得起黨和政府給我的這次機會,也要對得起我每月這幾百元的工資,我一定盡自己的努力回報社會。

急難之中相幫 感謝政府關懷

郭素珍,家住盤錦市雙台子區勝利街道三千米社區,原盤錦市石油公司職工,1998年企業改製下崗失業。

郭素珍今年47歲,原本是盤錦市石油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工,丈夫叫朱江,一直沒有正式的工作單位,靠給人打工來掙錢,女兒叫朱家慧,正在讀書。雖然日子清苦了一些,但對於郭素珍來說,她卻感覺到3口之家的溫馨和幸福。

1998年,伴隨著國企改革的實施,盤錦市石油公司對企業也進行了改製,郭素珍成了一名下崗失業職工,麵對著一個靠工資來維持生計的家來說,失業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迫於生活的壓力,郭素珍不得不走出家門四處尋找新的就業門路。由於年齡偏大,又沒有專業技術,她一直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使她失去了找工作的信心。加之丈夫多年在外打工,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為了給丈夫看病,花光了家裏僅有的一點點積蓄。沒有了任何經濟來源,而且隻出不入,沉重的生活擔子壓得她喘不過氣來,要不是為了孩子,她真的想了卻生命脫離“苦海”。為了孩子,她必須麵對現實,堅強地活下去。

2006年5月,天氣仍然很冷,但夫妻二人卻感覺到了溫暖。零就業家庭援助工作的開展,讓二人再次有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通過走訪,了解到她家的實際情況,將她家情況上報到區勞動就業局,經過審核確定她家為零就業家庭援助對象,一周之內就將她安排到了社區保潔的工作崗位上。他們全家人都非常高興,由衷地感謝黨和政府對他們這樣零就業家庭的關懷和幫扶,現在他們家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丈夫的身體也隨著心情而見好轉。她表示:“今後一定要努力工作,用實際行動回報黨和政府對自己的關懷和幫助,為社會貢獻一點微薄之力。”

困境中起飛

一個下崗女工,一個腦癱患者的妻子,兩個在讀大學生的母親,46歲的劉亞娟用她柔弱的肩膀撐起瀕臨絕望家庭的全部重擔。在泥濘的生活旅途中跋涉,經過艱難的助跑後,她終於展開翅膀飛了起來,拭去淚水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顏。是誰給了她飛起來的力量,是誰為一個貧困家庭播撒幸福的種子?哦,原來是政府援助“零就業”的政策給了她力量。

2001年11月,全國取消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一刀切下來,劉亞娟所在的盤錦市興隆台糧食公司興隆糧店立即偃旗息鼓。劉亞娟從此失業下崗,失業對她來講來得太突然,沒有商量,她回家了。一片茫然的她試圖想幹點啥。幾經努力,依然在原地踏步。俗話說 “禍不單行”,沒過多久,她丈夫王振寧因突發腦炎造成腦癱、腦萎縮,大小便失禁,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這個雙職工家庭瞬間像天塌下來一般。丈夫治病吃藥需要錢,兩個正在讀大學的女兒需要錢。家庭各種開銷,沒有錢不行。沒有一分錢收入,日子過得簡直比上甘嶺還要艱難。巨大的生活壓力幾乎使她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

正在這時,興隆街道和繁榮社區了解到了她家的困難,把她家的情況報到了興隆台區勞動就業局。通過調查核實,不到10天時間,劉亞娟很快被列為零就業家庭的援助對象。經過短暫培訓,今年7月,她終於實現了再就業。她被安置在興隆台區勞動力市場做協管員,每月10—15個工作日,月薪400元。區勞動就業局還給交納養老、失業和醫療三種保險。她的主要任務就是給在勞務市場打零工的木工、瓦工、電焊工等20多個工種的務工人員進行登記管理。這項工作勞動強度適中,彈性工作時間也給她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提供了方便。月薪400元,加上她打零工的200元左右的收入,使這個家從此充滿陽光,也有了幸福的笑聲。

幫扶政策到位 幸福從天而降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歌是這麼唱的,但對在苦難的現實生活中看不見一絲光亮的李亞山來說,幸福真好像是從天上掉下來。今年5月,患有嚴重的膝關節疾病,自謀職業到處碰壁的李亞山趕上了興隆台區實行零就業家庭援助的好政策。雙腿帶著毛線織成的護膝步履蹣跚的李亞山,陡然間渾身輕鬆,臉上也多了些笑容。

今年52歲,家住興隆台區興隆街道興隆社區的李亞山,盡管住所之前有三個 “興隆”的字眼,但他的命運並沒有因地名而幸運。2001年11月,全國取消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一刀切下來,他所在的盤錦市興隆台糧食公司曙光糧店關門。從此,李亞山的命運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由原來衣食無憂的 “國工”,突然下崗回家,他的生活一下子落到了冰點。參加工作27年,買斷工齡款各項加到一起也不到10000元。

妻子李素華原在田莊台鎮醫院當護士,2002年也下崗,且患有腦血栓後遺症。83歲的老母親一股火竟然雙目失明。僅有的一個女兒初中畢業後在家待業。這些災難的降臨,使這個瀕臨絕望的家庭雪上加霜。作為一家之主的李亞山想,依靠親朋接濟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自己尋找出路。於是他嚐試著找份工作,但招工單位的文憑、技術、35歲的年齡限製,拒他於千裏之外,讓他看不到一點希望,到處碰壁。站在大街馬路邊勞務市場的人堆裏,他試圖碰碰運氣,可兩年下來,沒掙到幾個錢,還使他的關節炎更加嚴重,每天靠藥頂著。這個貧困的家,唯一的收入就靠妻子偶爾給別人打掃衛生賺點零錢。

5月的盤錦,陽光格外燦爛,樹木吐綠,鮮花綻放。今年5月10日,在興隆街道興隆社區的幫助下,經過興隆台區勞動就業局培訓,他當上了遼西小食品批發市場的協管員,盡管每月隻有10個工作日,可工薪卻給400元。這是他連做夢都不敢想的好事,而且區勞動就業局還給交納養老、失業和醫療三種保險。他說,他的主要任務是看自行車,收拾市場大廳內的衛生,為入駐市場的個體工商戶搞好登記,上報給工商所。2006年12月18日,盤錦的氣溫驟然降到零下25度,但李亞山家57平方米兩室一廳的屋子裏卻是暖融融的。陽光從窗外射進來,房間充滿了溫馨與快樂。雙手捂著毛線護膝的李亞山,嘮起現在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說得最多的是感謝二字,感謝政府實行零就業家庭援助的好政策,感謝區政府勞動就業局給了他再就業的機會,感謝政府有關部門給他免了80%的取暖費。說著,他的眼裏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公益崗位 助她脫困

一個孩子從出生沒有玩過玩具,沒有鞭炮放,甚至過年時沒有新衣服穿。貧困戶王鳳茹8歲的兒子就是這樣。不過,在盤錦市興隆台區政府 “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政策的扶持下,43歲的王鳳茹有了份社區聯防隊員的公益性崗位,月薪400元的收入給這個家庭帶來一片生機。

王鳳茹的丈夫李亞軍今年48歲。因患小兒麻痹症,他隻能坐在帶有四個軸承的冰車上,不能站立行走。王鳳茹與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公公今年84歲,患有嚴重的老年癡呆症。婆婆比丈夫大3歲,患有心髒病、冠心病和糖尿病。5口之家,老老少少,還有一個殘疾丈夫,千斤重擔落到一個女人柔弱的肩上。王鳳茹以中國婦女所特有的頑強與命運抗爭,帶上頭巾、口罩到勞務市場找打掃衛生的零活幹,回到家裏伺候老人。她的勤勞與善良打動了周圍的鄰居,平時這個給幾件舊衣服,那個給幾塊點心。王鳳茹的最大希望就是自己能找到一個穩定一些的工作崗位,好養活這一家人。

都說隻要心誠,石頭也能開出花來。今年5月,興盛街道興隆社區把她的情況報到興隆台區勞動就業局後,不到15個工作日,她就被批準上崗,安置在興隆台區遼西小食品批發市場當上一名市場協管員,一個月10-15個工作日,月薪400元。區勞動就業局還給交納養老、失業和醫療三種保險。400元,對一般家庭來說不算什麼,可對王鳳茹這樣的家庭來說就是救命的錢。況且,剩下的半個月時間靠給別人打掃衛生做鍾點工她還能掙上100—200元。她高興地逢人便說:“還是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政府的零就業援助政策好。這回我們家的日子有盼頭了!”

再就業令他精神振奮

家住盤錦市興隆台區興盛街道八裏社區三間小平房的劉萬金怎麼也想不到,今年5月,興隆台區勞動就業局開展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行動,在新增的237名就業人員中,幸運之星竟然落到自己的頭上。上崗就業,改善了他的生活,解決了他家的溫飽問題。

今年47歲的劉萬金原是興隆台區興隆化工廠的工人。2002年11月,興隆化工廠倒閉,整個化工廠100多名工人下崗,資產被法院拍賣清還債務。當時,在此工作了9年的他,隻拿到了不到1萬元的補償費。最令他遺憾的是他一直沒有交納養老、失業和醫療等各種保險。溫飽有保障的小日子一下子跌進深淵,沒了著落。他家中4口人:兒子21歲,女兒17歲,全部待業在家。妻子張素梅患有嚴重的精神病,長年吃藥。妻子犯病狂躁時打人,砸東西。一年中,他因妻子砸了人家的門窗、商店櫃台玻璃、打傷 “仇人”給人家賠償款就多達1000元—2000元。因此,劉萬金也成了派出所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