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 盤錦市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案例(1 / 3)

就業援助 助她脫困

孫桂紅,家住盤錦市雙台子區化工街道雙河社區,1999年與丈夫孟慶林相繼從盤山縣土產公司、盤錦市製藥廠下崗失業,兒子在遼化第二中學就讀,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夫妻雙雙失業,家裏一下子失去了經濟來源,兩人曾因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而病倒過。但日子總還得過下去,何況還有一個聰明懂事的孩子。兒子曾安慰父母說:“爸、媽我不想讀書了,咱家這麼困難,爸爸身體又不好,我想出去打工幫幫你們。”聽著兒子說的話夫妻二人流下了辛酸的淚。“不,孩子你還小,你要好好學習,爸和媽會找到工作的,你要安心讀書,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安慰。”

於是,夫妻二人到處找工作,開始了艱難的打工生活。孫桂紅曾給人帶過孩子,幫別人掃過馬路,孟慶林也曾在飯店做過勤雜工,就這樣日子勉勉強強地維持了幾年。屋漏偏逢連陰雨,2006年初,孟慶林已患了17年的糖尿病開始出現了嚴重的並發症——心髒病,而且越來越重,無法再從事體力勞動了,已經基本上喪失了勞動能力,對於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孫桂紅打零工的收入也很不穩定,由於年齡偏大,又沒有文化,工作越來越不好找,丈夫的醫藥費怎麼辦?孩子的學費怎麼辦?家裏的生活怎麼辦?這一係列問題擺在了孫桂紅的麵前。

2006年5月,社區幹部通過入戶走訪了解到了她家的特殊情況,認定她家的狀況完全符合零就業家庭的條件。通過政府援助,20日之內,街道、社區便安排了孫桂紅從事社區保潔工作,為其解決了就業問題。

孫桂紅說:“雖然掙的錢不多但總算有了固定的收入,孩子上學也安心了。現在生活雖然仍舊很苦,親友們也還時時資助我們,但總比以前好多了,因為生活上基本安定了。”

社區幫我再上崗

張磊,女,今年32歲,家住盤錦市雙台子區化工街道盛河社區。

丈夫李洪軍,1991年12月從部隊轉業到盤錦市,並被安排在盤錦塑料二廠工作,與張磊同在一個單位。兩人於2000年10月結婚。2003年9月,由於他們所在單位——盤錦塑料二廠經濟效益虧損,企業大批裁員,張磊與丈夫李紅軍從盤錦塑料二廠雙雙下崗失業。

下崗失業後,沒有了工資收入,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陷入困境。加之自己又無住房,為了節省房租,夫妻二人隻得借住在哥哥家。

由於夫妻二人沒有任何技術特長,為了擺脫困境,夫妻倆隻有靠在勞務市場打零工來維持生活。他們辛辛苦苦一個月收入也隻不過幾百元,勉強維持家裏的日常開支。

2006年1月孩子又出生了,孩子的到來在給家裏帶來無比喜悅的同時,也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孩子需要人照看、喂養,家裏的老人體弱多病也需要人照顧。在這種情況下,張磊不得不放棄打工的機會,在家裏照看老人及喂養孩子。整個家中的生活隻有靠李洪軍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勉強維持。本來就不富裕的生活,因此而變得更加艱難。可天有不測風雲,2006年4月李洪軍在外打工時,不慎又將腰部砸傷,致使他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夫妻倆整天以淚洗麵,家裏生活費用和李洪軍的腰傷治療全部靠借債維持。為了節省治療費用,李洪軍隻有買一點臨時用藥維持現狀,使他的病情恢複很慢。

2006年5月,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在入戶走訪時,了解到她家的實際情況符合零就業家庭安置條件,並及時上報到勞動就業局,經過勞動就業局核實後,將張磊安置到社區從事保潔員工作,使其家庭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

落實就業援助 扶持弱勢群體

劉進儉,女,今年42歲,家住盤錦市雙台子區化工街道遼河社區,丈夫原來是華錦集團的一名工人,家中有一個孩子高中就讀。劉進儉屬城鎮未就業人員,無固定收入。

劉進儉家庭原來每月收入在1300元左右,這對於一個3口之家來說,雖然不算富裕,但也算得上溫飽,家庭也比較和諧美滿。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在2005年4月,劉進儉的丈夫突然發病,死在了工作崗位上。丈夫的突然去世,使劉進儉在失去了親人的同時,也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來源。不僅如此,雙方的老人經濟條件也不好,原來劉進儉夫妻二人還經常從微薄的收入中接濟他們,這次劉進儉家中發生這樣的變故,對老人不僅是一個極大的精神打擊,同時也使雙方老人失去了一部分經濟來源。劉進儉一家原來收入就不多,每月基本上隻能保持收支平衡,根本沒有任何積蓄,這樣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劉進儉難以應付。劉進儉本人一直沒有工作,也沒有任何親屬可依靠,如果進行再創業也有很大的困難,因為劉進儉一無創業資金,二無任何特長,丈夫去世就相當於家中失去了頂梁柱,從此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劉進儉找到了社區,向社區如實地反映了她家的困難,經過社區調查,確認情況屬實,社區為她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使得劉進儉家庭每月可得到180元錢,來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但是她家仍舊困難重重,因為又要維持生活,又要供孩子上學,盡管學校已經對劉進儉的孩子進行了多項學雜費減免,但是眾所周知,如今的孩子上學需要很大的花費,而這僅靠政府救濟的180元錢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劉進儉還是難以脫離困境。2006年5月,勞動保障部門通過入戶走訪,了解了其家庭情況,認定其符合零就業家庭條件,於是安排劉進儉從事社區保潔工作,使其母子倆的生活得到了最基本的保障。

公益性崗位助特困家庭走上新路

鄒鳳賢,家住盤錦市雙台子區化工街道遼河社區。全家共有4口人,鄒鳳賢的婆婆年近80歲,無任何收入,且體弱多病,需要經常打針吃藥來維持。鄒鳳賢的兒子在遼化小學就讀。鄒鳳賢的丈夫患有嚴重的腰脫,不能從事任何體力勞動,並且需要經常進行理療。鄒鳳賢一邊要為年邁的婆婆和患病的丈夫支付醫藥費,一邊又要供兒子讀書,同時又要維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花光了家裏本就不多的積蓄,並因此也欠了不少的外債。以後的生活怎麼辦?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鄒鳳賢到社區求助,社區經過調查,確定鄒鳳賢家屬於特困戶,並通過多方協調,為鄒鳳賢一家辦了低保,每月可得到210元的收入,但這對於一個4口之家來說真是微乎其微。

自從政府建立零就業家庭援助機製起,鄒鳳賢的家庭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街道社區經入戶調查,確認其家庭狀況完全符合零就業家庭條件,並於2006年5月,在政府開發的公益崗位中,優先安排了鄒鳳賢,讓其從事社區保潔員工作,使其有了一份較為穩定的收入,鄒鳳賢的家庭生活從此有了基本保障。鄒鳳賢對政府的就業扶持政策,深表感謝。

感謝黨和政府幫我再就業

剿利華,家住盤錦市雙台子區遼河街道化建社區,原中國第九化學建築公司安裝四公司的職工,2002年下崗失業,無固定收入。

剿利華和愛人王秀豔同是中國第九化學建築公司的職工,1984年九化建在齊魯乙烯有一個大的施工工程,在這次工程中,發生了重大的事故,愛人王秀豔在這次事故中受了重傷,好在搶救及時,保住了性命。但是,她的頭部、麵部、頸部、雙上肢、雙下肢等多處嚴重燒傷,全身燒傷麵積達70%以上。經盤錦市醫務勞動鑒定委員會鑒定為一級傷殘,需要完全護理。由於王秀豔不能上班,1994年開始,單位就隻發給220元的生活費,更讓人感到雪上加霜的是,近幾年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中國第九化學建築工程公司效益非常不景氣,夫妻二人於2002年相繼下崗失業,原本可以維持家用的收入沒有了。家裏的妻子需要照顧,14歲的孩子還在上學,這給剿利華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了解到他家裏的生活狀況後,多次協商為剿利華在駐街單位找工作,但由於沒有什麼特長,始終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2006年年初,全市開展零就業家庭援助工作,街道社區立即將剿利華的情況進行了上報,5月初,入戶調查小組來到剿利華的家中,了解具體情況後說:根據國家援助零就業家庭成員政策,現在可以為你安排一份工作,你是否能幹。他一聽高興極了,忙說:“能幹,能幹。”

這樣剿利華被分配到了保潔公司當上了一名保潔員。現在的剿利華比以前開朗多了,笑容也常常掛在臉上,家庭收入也有了保障。他常說:“還是共產黨好啊!”

社區就業援助 點燃希望火花

馬素芬,家住盤錦市雙台子區遼河街道希望社區,原盤錦市農業生產資料公司普通職工,於1988年下崗失業。

今年41歲的馬素芬,一家3口人居住在遼河街道希望社區315轉播台後麵的平房,由於丈夫體弱多病,又無工作,自從她下崗失業以後,家裏就失業去了經濟來源,無法維持日常生活。迫於生活的壓力,馬素芬不得不走出家門四處尋找新的就業門路,但由於年齡偏大,又沒有專業技術,她一直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試著去做小買賣,因為從沒有做過買賣,缺乏經驗,所以經常是賠時多,掙時少。這時,她丈夫的先天性心髒病複發又住進了醫院,使原來拮據的生活,更加步履艱難。2004年8月女兒又考上了北方技術學校,這本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可對於她家來說,孩子的學費、住宿費等等費用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因為要照顧患病中的丈夫,馬素芬看到家門前市場賣菜還可以,就去地攤賣菜來維持家中的生活,可是有時菜賣不出去,有時又爛掉,所以時掙時賠,無法來維持家中的日常開支,經常饑一頓飽一頓,麵對患病的丈夫常常以淚洗麵,再度消沉。

2006年開展零就業家庭援助工作,街道社區了解實際情況後,積極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把馬素芬家列為援助對象,經過審核後,為其安排了一份社區保潔工作,使她家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全家的生活和精神麵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她說:“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是黨和政府點燃了我生活的希望,我要在新的崗位上勤勤懇懇地工作,珍惜黨和政府給我的這次就業機會。”

就業援助使我找回自信

陳美娜,家住盤錦市雙台子區遼河街道衛工社區,屬城鎮其他未就業人員。

陳美娜、馬柏林夫婦都是無業人員,夫妻倆都在省公路三處做過臨時工,但由於經濟大潮的影響,2001年就被迫離開了他們賴以生活的單位。而由於工作性質不固定,工作條件惡劣,致使馬柏林患上了多種疾病,喪失了勞動能力。為了給馬柏林治病,原本沒有積蓄的家庭債台高築,但就是這樣也沒能治好馬柏林的病。為了維持生活,陳美娜隻能給別人打小時工或賣點青菜、水果等應季商品。這樣,既可以照顧家中患病在床的丈夫,又可以照顧兩個上學的女兒。可是,好景不長,2005年馬柏林的病情加重了,幾乎達到不能自理的地步,陳美娜隻能在家裏護理他。在這期間,大女兒馬晨,又考上了大連外國語學院,由於家裏已經再沒有能力支付她的高額學費,陳美娜決定讓女兒放棄學業,後來經過親屬的勸說,陳美娜決定賣掉唯一的固定資產——48平方米的房子,這樣才籌足了女兒的學費。沒有了房子,住哪裏呢?租房又沒有錢,琢磨來琢磨去,他們發現原公路三處院裏有一處空地,他們就在那裏搭起了簡易的小房,這樣才有了遮風擋雨的處所,有了一個棲身之地。

2006年5月,街道社區了解到情況後,將她家情況上報給了區勞動就業局,經過入戶調查後,將她認定為零就業家庭援助對象,為她安排了一份社區保潔員的工作,每月工資400元,並給予三險補貼。使他們的生活又有了一定的保障。她現在經常高興地說:“失業了,以為沒人管我們了,沒想到黨和政府給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我要以實際行動來回報黨和政府,不辜負領導的希望。”

幫特困家庭撐起一片天

施殿靜,家住盤錦市雙台子區遼河街道衛工社區,屬城鎮其他未就業人員。

施殿靜原來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家4口人,大兒子呂浩是一個聰明漂亮的小夥子,女兒也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好孩子,丈夫呂廣生也是一個勤勞肯幹的人。可是天有不測風雲,2004年5月份,呂廣生突然感覺有些不舒服,就到醫院做了例行檢查,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查,醫生卻告訴他,得了肺癌,而且已經到了晚期。聽到這個消息,全家人好像天塌下來一樣,但是,有一線希望也不能眼看著不治啊。於是,呂廣生住進了醫院,經過三個多月的治療,病情有了好轉,但由於家裏本就沒有多少積蓄,再加上隻出不入,隻能靠親屬幫忙維持生活,再加兩個孩子的生活負擔,呂廣生隻好拖著有病的身體出外打工,由於積勞成疾,2005年5月他永遠地閉上了眼睛,離開了他牽掛的妻子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