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韓晶下崗,2004年丈夫因忍受不了生活的重負及世俗的偏見,撇下韓晶和4歲的兒子離婚了,使一家的生活雪上加霜,非常困難,韓晶幾乎走到了絕望邊緣,失去生活的勇氣。正在這時,街道和社區的領導走進了她的生活,多次的走訪,領導的慰問,心貼心的交流,終於又樹立了她生存的希望。社區的領導先後兩次在家政服務公司給她找到份工作,但由於她適應不了,先後辭掉。2006年4月初,經街道及社區研究確認其為零就業家庭,並在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中給她找到了一份社區清掃員的工作,根據她自身的情況,對她進行特殊照顧,給她安排了很少的工作量,使她能夠勝任這份工作,2006年4月17日韓晶正式上崗。她非常珍惜這份工作,因為工作又帶給她自信,黨的關懷,又揚起了她生活的希望。
之後社區曾多次到她家走訪,看到的是一個充滿自信、充滿希望,而麵帶堅強的韓晶。韓晶見到我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 “感謝”。她感謝黨和政府給予最貼切的關懷。
就業援助到了家
李貞海,龍灣街道騰飛社區居民,家住錦翠裏9-3-11,農牧係統下崗職工,身患腦血栓,妻子王玉華原國家糧食儲備庫職工,現在在家給別人帶小孩,月收入500元以上,兒子現就讀於渤海船院。
1998年,經濟改革的浪潮,無情地奪走了李貞海賴以生活的保障,李貞海下崗了,家裏的頂梁柱倒了,這對於李貞海一家來說,是一個天大的打擊,當時妻子王玉華的單位效益也不怎麼好,一家人的生活僅靠妻子的工資,顯然是不夠的,生活很緊張,李貞海非常苦悶,不能總在家呆著,特別是一個大男人,家庭的責任感,促使李貞海走出家門,尋找工作。經朋友介紹,做起了售種子的生意,起初生意不錯,掙了些錢,家裏有些積蓄。但由於經商經驗不足,沒有掌握好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倉庫裏進的種子賣不出去,後來又賠了,家裏的積蓄也搭了進去。屋漏偏逢連夜雨,2001年,王玉華的單位由於效益不好,倒閉破產了,李貞海的一家又陷入了困苦的邊緣,一家人要吃飯,孩子要上學,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夫婦倆身上,李貞海又一次走出家門,去給別人打零工,勉強維持家裏的開支。真是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05年末,李貞海突患腦血栓,臥病在床,所有的壓力都加在了妻子王玉華身上。社區得知他家的情況後,多次到他家走訪,並於2006年4月份經社區申報,街道研究,認定其為零就業家庭。李貞海一家的生活問題已經受到了街道黨委的高度重視,幫助王玉華就業已成了街道及社區的一項重要工作。4月初,社區給王玉華介紹了一份洗碗的工作,王玉華十分感謝,答應去試一試,但後來考慮丈夫需要人照顧,出去打工丈夫的生活怎麼辦,於是她放棄了這份工作,這又給街道及社區出了一道難題。恰巧,一位居民想通過社區找一位看小孩的保姆,孩子9個多月,沒人照顧,又不放心到中介所去找保姆,就想到了社區。社區首先想到了解決王玉華就業的問題,當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王玉華時,她想到既可以在家帶小孩,又可以同時照顧丈夫,真是兩全齊美的好事,很高興就答應了。不過社區有些擔心,不知道她能不能把孩子帶好,使家長滿意。後來慢慢細心觀察,大家發現王玉華帶小孩特別有耐心,就像對待她自己的孩子一樣,家長很滿意,大家也都放心了。帶孩子成為王玉華生活的動力,同時孩子也為夫婦倆帶來了歡樂,每個月有500多元的收入,基本上夠生活開支的需要,漸漸地王玉華臉上露出了笑容,與別人交談的話也多了。社區向她承諾,如果今後這個人不用她帶孩子了,社區也會繼續給她聯係新的雇主,不會使她的生活再陷入困境,這更使王玉華更托底了。
待社區工作人員詢問她對工作有什麼要求時,她說: “感謝街道、社區對我們的照顧,現在李貞海的身體逐漸好轉,等到恢複差不多了,也讓他出去盡己所能幹點什麼,兒子也快畢業了,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聽著王玉華對未來充滿自信的話語和不停的道謝,使人心中不免感動,湧出一絲絲暖意,而帶來這一切的是黨的政策,是社區人的努力,正因為有了這些,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正大步向著和諧美好的明天前進。
就業援助體現愛的奉獻
王寶柱,男,46歲,原市建築公司職工,2000年8月離崗;妻子羅曉偉,44歲,原市糧食儲備庫職工,2000年12月 “並軌”失業。兒子王洋1997年高中畢業,他們一家也曾多次就業,但2005年的年末和2006年的年初,他們又遭遇就業轉失業情況,從此沒有經濟來源,家庭生活非常拮據。
王寶柱於2006年2月末向社區提出零就業申請。經社區審核、公示之後,2006年3月10日確認為零就業家庭。通過街道、社區走訪了解到,王寶柱具有瓦工技術,街道、社區及時向其提供了煉化總廠工程公司的用工信息,王寶柱很快被用工單位錄用,月薪700元左右。之後,街道又根據羅曉偉的情況向她推薦漆業有限公司打工的崗位,由於離家遠而未能上崗。街道社區又為羅曉偉提供公益性崗位社區清掃員的工作,由於身體的原因仍未實現就業。社區為其減輕困難程度,一直為羅曉偉提供送報紙的工作,每月得到170元的補助,雖然錢不多,但也能維持家用。社區還多次為他們家提供政策性服務,社區曾為羅曉偉辦理過再就業優惠證,2006年為她上報 “4050”人員從事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申請,已審查通過。王寶柱、羅曉偉的兒子王洋,因學曆不高又無技能,就業存在困難,街道根據王洋文化程度和個人願望對其實施了技能性援助,及時推薦參加區勞動保障局舉辦的普惠製專業技術培訓,為其家庭節省了萬元的學習費用。正在培訓中的王洋多次給家裏打電話,說在那裏的一切都非常好,又圓了一次上學夢,並表示非常感謝也非常珍惜這次機會,決心一定要學好技術。在2006年11月份,街道、社區再次為羅曉偉找到公益性崗位,巾幗物業清掃員的工作,鑒於因做過手術,不能幹重體力活的實際情況,還特殊照顧、安排他隻負責3棟樓,而且都是低樓層的衛生清掃。當我們把這一消息告訴她後,她非常高興,她滿懷感激地一口答應說:“能幹,我保證能幹好,大家為我家盡心盡力,百般照顧,使我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走出困境。我們一家人都非常感激街道領導和社區對我們家的關心和幫助,就業援助真的體現出了愛的奉獻。”
有了穩定的工作,他們的經濟條件有所改善,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改變了從前因找不到工作整天為柴米油鹽而煩惱,為兒子找不到工作而煩惱的局麵。他們的臉上又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又找回了從前的自信心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為零就業家庭撐起一片愛的藍天
王建新是龍港區西街道宏業社區零就業家庭,家住西街道宏業社區鋅廠3號樓1單元202室。他今年48歲,原錦西市鋼管廠 “並軌”失業職工,2002年下崗後由於沒有任何技術特長,身材又比較矮小,所以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對他來說很難。他的妻子王素豔在丈夫下崗後也參加了工作,在宏業集團找到了一份保潔員工作,每月收入450元,但經常是幾個月才能開一次工資。當時他們的女兒王超正在龍港區鋅廠高中上學,王素豔不僅每天早出晚歸地幹活,還要照顧好女兒。2003年8月份,災難突然降臨到這個家庭,王建新的妻子王素豔患上了嚴重的腰脫,住進了市醫院,這次住院花光了並軌補償金,一下子家裏變得一貧如洗,王素豔不僅失去了工作,還喪失了部分勞動能力,王建新也放棄了工作在家照顧妻子,他們家那兩年僅靠224元的失業保險金和親戚朋友救濟過日子。
2005年初,王建新向宏業社區提出了申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但由於王建新本人有勞動能力,不符合享受 “低保”的條件,沒有得到批準。2005年9月份,王建新的女兒王超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撫順市師專,這個消息使全家人都很興奮,但興奮的同時他們夫妻二人又為女兒的學費擔心起來。在馬上就開學的時候,經過向親戚朋友四處籌措,終於將女兒送上了大學校門。這時王素豔的身體有些好轉,能幹一些家務活了,王建新也出去打工,但收入很低,根本不能維持家庭生活和女兒的生活費、學費,另外王建新還要繳納每年1000多元的養老保險錢。
女兒在學校很節儉,從不亂花一分錢,吃得也很差,身體一直很瘦弱,王建新夫妻都很心疼,想方設法讓女兒吃得好一點,自己則省吃儉用,經常得靠親戚救濟才能過活。
2006年年初宏業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在走訪、慰問特困下崗失業職工家庭時,了解到他們家的困難情況。便多次為王建新介紹工作,3月份宏業社區幫助他介紹了一份打更的工作,但由於他條件太差,沒有被聘用;接著社區又為他介紹了一份遞送工作,但是他怕完不成送水、送奶的任務沒有幹。同時還為王素豔介紹了兩份保姆的工作,但她怕幹不了也沒有幹。在4月初的離崗失業人員家庭狀況入戶調查工作中,他們家經入戶調查屬零就業家庭,5月23日,王建新向社區申請了零就業家庭,宏業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及時向西街道勞動保障服務所上報了王建新申請零就業家庭材料,5月24日王建新被認定為西街道宏業社區零就業家庭,宏業社區於當天向社區居民進行了公示。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在全市開展的援助 “零就業家庭”活動中,5月29日就很快安排王建新當上了宏業社區保潔員,每月有了470元的固定收入。11月28日,龍港區勞動局、西街道領導在走訪零就業家庭中,來到王建新家,王建新夫妻二人很感謝街道、社區對他們家給予的幫助,在交談中王建新談到他的女兒王超決定不再念書了,想輟學打工減輕家裏的負擔,說到這裏王建新淚流滿麵,感到自己很無能。西街道領導聽後很感動,答應幫助他們家再解決一個就業。第二天在西街道領導幫助下,王素豔也被安排在了宏業社區當保潔員。
現在,王建新夫妻二人都從事了公益性崗位,還有了1000元左右的收入,不僅家庭生活有了極大改善,女兒的學費和生活費也有了保障,他們全家都很感激西街道領導和社區的幫助,在街道和社區的幫助下,他們才有了今天,王建新夫婦表示一定會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好好幹下去,自從夫妻二人一起幹上了保潔員後,他們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對今後的生活也充滿了信心,是黨和政府實施的零就業家庭援助幫助了他們,是街道社區為他們撐起了一片愛的藍天!
居家養老 越做越好
九龍街道新興社區失業人員張紅輝,4口之家,上有77歲患白內障雙目失明的婆婆,下有11歲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丈夫王慶宇待業,肢體殘疾,並患有精神分裂症多年。2006年1月,張紅輝到社區申請,經過社區和街道的認定、公示,勞動保障部門的核查,認定張紅輝家為零就業家庭。
張紅輝2001年6月在下廟子針織廠失業後,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每天她早早起床,侍奉婆婆生活起居,打發孩子吃飯上學,還要照顧患有精神病的丈夫,沒有經濟來源,她就四處去打工,維持生活,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張紅輝瘦小的肩上。
街道、社區建立了零就業家庭台賬,對零就業家庭實行動態管理,及時、準確掌握零就業家庭就業情況,針對其自身的長期弱勢地位的影響,社區領導采取對比法、激勵法對她進行指導,並用成功的典型事例激勵她轉變就業觀念,樹立積極進取、頑強拚搏、奮發向上的精神,使張紅輝一家能夠正視現實、調整心態、開闊視野,點燃了希望的火種。
引導她們參加、選擇職業培訓,為踏上新的征程做好準備。領導經常到她家走訪,為她送去溫暖,並為她辦理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使她的經濟有了一定的保障。對張紅輝家的特殊情況,區勞動保障部門、街道、社區實行掛鉤幫扶責任製,工作人員對其實行一對一的幫扶,通過開展 “送政策、送服務、送培訓、送崗位”活動,提供全過程的就業服務。2006年5月,區政府安排了20名居家養老公益性崗位人員。社區和街道領導首先想到了張紅輝,就業局的同誌針對 “居家養老”公益性崗位的需求,舉辦了一期家政服務員培訓班,並聘請區醫院護士長講解老年人護理常識和疾病防治知識,勞動訓練中心教師為其講解了有關老人按摩方麵的常識,通過培訓使他們掌握了一些老年人護理常識,提高了他們工作的技能和素質。
社區考慮到張紅輝家的特殊情況,讓她照顧社區內的兩個殘疾人吳運春和顧殿臣,解決了她的再就業問題。吳運春患有侏儒症,身材矮小,不足1米;顧殿臣智力殘疾,精神失常,兩位殘疾人生活都不能自理,張紅輝每天都去他們兩家為他們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按照他們的意願為他們提供幫助,她工作認真負責,得到兩位殘疾人的好評。
張紅輝說: “像我這樣的特困家庭,能得到社區、街道、勞動局、民政局等單位領導的重視,我非常感動,真是 ‘居家養老,越做越好’,這份工作使我有了固定的經濟收入,保障了家庭的基本生活,我非常感謝政府各級領導對我的支持和幫助,我會盡我的全力努力工作,回報社會對我的關愛!”
黨又給了我一個幸福的家
劉紅豔,女,36歲,家住九龍街道三興社區,夫妻二人均為原日陶廠工人,每人每月收入僅有100多元,家裏還有一個孩子正在上小學,一家人過著艱苦的生活。於2002年6月,日陶並軌,劉紅豔夫妻雙雙失業了,僅能養家糊口的工作也沒了,使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又雪上加霜,生活上沒有了經濟來源,連吃飯、穿衣都成了問題。由於意外事故,劉紅豔的丈夫雙目失明,生活頓時陷入了極度困境。由於丈夫的突然失明,孩子上小學需要照顧,整個重擔都落在了劉紅豔一個人的肩上,使她在精神上、生活上的壓力非常大。
街道和社區為及時掌握居民的就業情況,定期進行入戶調查,街道和社區分別成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和勞動保障工作站,以便及時準確地掌握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情況,零就業家庭在自願登記認定的基礎上,經過社區的彙總整理,掌握轄區內零就業家庭的總量,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和家庭成員的就業願望,建立基礎台賬,實行動態管理。經過申報認定,劉紅豔一家被確定為 “零就業家庭”,社區將這一情況及時報到勞動就業管理局。區勞動保障部門、街道、社區實行掛鉤幫扶責任製,通過開展 “送政策、送經驗、送崗位、送技能、送服務、送溫暖”六送為主要內容的再就業援助活動,了解到劉紅豔家的實際生活狀況,積極引導她轉變觀念,樹立再就業信心。在區政府和就業局的幫助下及時為其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在溫馨小區任治安聯防員。
劉紅豔非常珍惜這個工作,每天她早出晚歸、盡職盡責。她與另一名治安員負責小區內40多棟居民樓、6000多居民的日常治安管理。由於小區內多為沉陷區動遷戶,人員混雜,加之範圍大,給日常管理帶來很多不便,但是劉紅豔從不叫苦叫累,不論節假日,劉紅豔每天都堅持巡視小區幾次。一次,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兩個小偷企圖偷竊小區內超市裏的商品,她與超市老板合力將其製伏,並對其進行說服教育;她還主動承擔起小區內清除 “法輪功”標語及小冊子的任務,為小區和諧安定做出了貢獻。
由於每個月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觀,她非常珍惜現在的工作崗位,每天都努力工作,以前那個整天低著頭,以淚洗麵的劉紅豔不見了,歡聲笑語又出現在她的家中,孩子也能吃到好吃的 “棒棒糖”了,她逢人便說:“還是政府好,共產黨好呀,又給了我一個幸福的家!”
從下崗失業人員到勞動保障協管員
李微,小淩河街道宏運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的協管員,每天早晨她都會早早來到社區,幫助打掃辦公室的衛生,用優美的環境和燦爛的笑臉來迎接每一位來社區辦事的居民群眾。她能來到社區工作得益於國家對 “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