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當 “城管”妻子學 “月嫂”
秦建新,男,今年50歲,家住濱河小區4區3號樓1單元4層左門,原工作單位葫蘆島市糖酒公司,於2001年5月並軌失業。妻子,王桂清,48歲,原工作單位市建安公司,2005年10月下崗,患高血壓病,在家休養,為了治病還花光了丈夫並軌給予的補償金。女兒秦璐,24歲,正在大連警校念書。秦建新下崗後,因自己患肺結核病,又沒有任何技術特長,不能從事重體力活,所以一直未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失去了一切生活來源。在援助 “零就業家庭”活動中,通過社區對轄區居民的入戶調查,了解和掌握了秦建新一家的困難情況和就業要求,又得知他女兒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大連警校,但因家庭困難麵臨輟學的困境。社區及時利用各種渠道為他尋找就業信息,曾多次為他介紹保安、郵遞員工作,但都因其自身條件太差而被淘汰。2006年5月,濱河社區安排他從事了社區公益性崗位,當上了社區清掃員,獲得了新的就業崗位,月收入400元,還給報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在政府的幫助下,他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實現了再就業。同時也圓了女兒的大學夢,一家人又過上了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人逢喜事精神爽”,自從秦建新上崗以後,心情比以前好多了,人也精神了。妻子的病也好了,他的妻子還參加了濱河社區成立的下崗培訓基地開辦的月嫂培訓班的學習,學到一技之長,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本領。為了珍惜眼前的工作,秦建新在工作中表現很突出。天剛漸亮,就能看見他的身影,他把自己負責的區域打掃得幹幹淨淨,方便來往的行人。同時,他不僅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社區居民有什麼困難事情他都熱心幫助,2006年底,他被社區評為環衛工作 “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今年10月份,渤海街道根據他平時的工作表現,把他抽到社區城管的工作崗位,這更激發了他做好本職工作的決心。
當記者采訪他時,他激動地說:“像我這樣的特困家庭能得到社區、街道和勞動保障局等單位領導的重視,我非常感動,使我的家庭生活有了保障。我非常感謝政府和各級領導對我的支持和幫助,我會盡力工作,回報社會對我的關愛。”
援助的是崗位 奉獻的是愛心
尹維華原是葫蘆島市商業大廈一名電工,於1999年12月份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妻子吳秀娥是葫蘆島市中國人壽保險分公司的職工,也於2001年12月解除勞動關係回家,女兒正在葫蘆島市第三中學上學,尹維華有位身體多病的老母親,老母親患有多處的骨質增生,每月的醫藥費就300多元。夫妻兩人要是上班還可以維持。現在他們都先後下崗整個家庭的生活就無以為繼了。尹維華沒向命運低頭,在下崗以後在一家私有製企業做一名電工,工作量很多每天早出晚歸的非常艱苦,但他都咬牙挺了過來。真是 “天有不測風雲”,丈夫尹維華在2002年又患了稱 “不死的癌症”——糖尿病以後,在家呆了很長時間,整年什麼工作也做不了,老人每月的醫藥費和女兒學雜費都無法支付,把原有的一點積蓄都花進去了。而且丈夫他的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才能穩定病情,丈夫每月醫藥費要800多元,給本來就困難的家庭生活上又雪上加霜。下崗意味著全家人生活從此就沒有了活路,麵對挫折怎麼辦?吳秀娥在艱難的路上沒有趴下,為了家庭丈夫、孩子和老人,她東奔西走到處找工作。下崗期間,她什麼工作都幹過,推車賣菜每天很早就起床到批發市場發到新鮮的蔬菜,顧不上吃飯就急忙到市場上去叫賣,每天都是風裏來雨裏去的早出晚歸。雖然一天總是忙忙碌碌的,因缺少經驗每天也賺不了幾元錢,有時還賠本白忙一場,吳秀娥又想賣菜不行就幹點別的。
她看到社區信息欄裏的下崗職工免費培訓擦皮鞋,她想既然下崗了就學點本領才能生活下去,吳秀娥每天勤學苦練很快的她就學會了,吳秀娥又買來擦鞋的工具到街頭擦鞋。吳秀娥把在培訓中心學到的本領都運用得得心應手,每天的收入讓家裏的生活也寬鬆許多,可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吳秀娥在2003年患上了子宮癌,在市醫院做切除手術,手術費和病藥費都是在親戚朋友那借用的。社區了解他們家的情況後,為他們家辦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給這個風雨交加的家庭送去了一點關懷,同時他們夫妻也堅信沒有翻不過去的火焰山,經過他們夫妻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現在才40多歲也不算很老,不能讓國家救濟一輩子,經過他們的努力一定能改變現狀,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妻子吳秀娥身體也慢慢地恢複過來,在他們夫妻不斷地努力下,很快的妻子吳秀娥通過社區就業信息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在真心奶站做一名送奶女工,每月底薪工資400元,加上工作效益分紅,共計每月總收入可達500多元。在今年7月份尹維華通過社區的介紹來到連山區公安局做一名保安,而且部門領導了解他的身體不好,給予多方麵的照顧,給他分配的工作量很小。現在尹維華每月都有了固定的收入可為家裏分擔一些。每月的收入500多元,丈夫有了固定工作,妻子也上班了現在他們家不再為下一頓飯菜犯愁了,老人的醫藥費、丈夫的藥費及女兒在今年9月考取的錦州護校學費也能及時交齊了,女兒非常順利地到達學校報到。而且欠親戚和朋友的手術費及醫藥費都慢慢地還上了。
他們夫妻幾經努力與拚搏,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們十分感謝黨和各級政府對下崗失業職工給予的幫助。
“保潔”保她走出了困境
家住連山區渤海街道群英社區的黃菲飛,今年43周歲,於1998年與市食品飲料廠解除勞動關係。1999年4月份丈夫拋棄了她們娘倆,當時兒子隻有14歲,母子倆生活十分困難。就靠前夫支付給孩子每月140元的撫養費和100元低保金,勉強度日。由於黃菲飛除智力有缺陷,身體特別肥胖,要想就業根本找不著門路。每次到她家走訪,看到屋裏又髒又亂,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社區人員談起她家庭狀況時都深感頭痛。
為了讓黃菲飛擺脫零就業家庭的困擾,走出貧困的生活境地。2004年8月份,社區第一次為她找了一份工作,做社區清掃員,每月工資280元。當時,她本人和她母親都不同意上崗,她本人覺得不能勝任,母親舍不得女兒受累,在社區領導的多次開導下,娘倆終於答應試試看。上班後,她家庭收入又超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社區根據政策規定取消了她的低保待遇。但由於本人智力缺陷,對上崗時間掌握不好,有時後半夜3點鍾就起來打掃衛生,有時半夜就起來幹活,累了就上社區放怨氣,自己的擔當區掃不過來母親還得幫她掃,由於母親過於心疼女兒,沒白天沒黑夜與社區主任嘮叨,認為工作量太大,自己的女兒勝任不了。就這樣勉強堅持了三個月就不幹了。又成了零就業家庭。
為了讓黃菲飛真正實現再就業的目的,社區對她的問題沒有放棄,不斷地尋找適合她的工作。2005年2月15日,社區再一次為她安排保潔員工作,任務是清掃15個樓口的衛生,這一次,她的母親還是不同意女兒上崗。在社區主任不厭其煩地說服下,母親終於答應讓女兒先幹著看,就這樣,黃菲飛再一次走上了就業之路。由於黃菲飛身體不靈活,幹起活來很是吃力,特別是爬樓梯,不等爬到樓頂就已氣喘籲籲。
還經常有居民到社區反映樓梯口掃的太差,要求社區更換保潔員。看到這種情況,社區主任和主管衛生的副主任親自教黃菲飛掃樓梯的方法,並教她怎樣與居民打交道,居民對她有意見時,應怎樣回答等生活方麵的常識,發現她有一點點的進步就表揚她、鼓勵她。就這樣,在社區的不懈努力下,黃菲飛有了充分的自信,由被動變為主動,幹起工作來也十分認真負責,無論是樓梯口還是樓外的小廣告都清理得非常幹淨,居民對她的看法改變了,不但沒人到社區反映黃菲飛的情況,有的居民還到社區表揚她。現在,黃菲飛的精神麵貌有了很大改變,每天都笑嗬嗬的,從來不叫苦不叫累,還能主動幫助別人幹活,現在,她的兒子畢業後也找到了一個學徒的地方,看到她能獨立生活和工作了,她母親也不再為她操心了。
公益性崗位體現出黨和政府的關懷
劉傑是葫蘆島市連山區興工街道光明社區居民,今年48歲,丈夫是遼建一公司工人,下崗多年,無固定收入,身體患有多種疾病,又無一技之長,隻能靠幹點兒零活來維持生計。她還有一雙兒女,長子去年大學畢業後一直未找到合適工作,小女兒上初中,家庭生活非常困難,是典型的零就業家庭。
多年來,為了供兩個孩子上學,家裏欠下了很多的外債。孩子上學需要錢,家裏過日子更需要錢。可劉傑一直無業在家,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沉重的生活擔子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為了孩子,她必須麵對現實,她曾多次找工作,都因她年齡偏大,又沒有什麼技術,一直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使她失去了找工作的信心。
光明社區勞動保障機構,通過對轄區居民走訪、調查、了解到劉傑一家的困難情況和就業要求,決定采取援助措施。根據劉傑家庭的實際情況,安排她在光明社區從事社區公益性崗位,當上了光明社區保潔員,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400元,並簽訂了勞動合同。獲得了新的就業崗位,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劉傑全家人都非常高興,由衷地感謝黨和政府對她們這樣 “零就業家庭”的關懷和幫扶,現在家裏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全家人對今後的美好生活充滿了信心。劉傑同誌非常珍惜政府給安置的公益性崗位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吃苦耐勞、勤勤懇懇,幹得非常出色。他說:“感謝黨對零就業家庭的好政策,給了我一份好工作,我一定不辜負街道、社區領導對我的關心和照顧,要努力完成社區交給我的各項工作任務,用實際行動回報黨和政府對自己的關懷和幫助。”
享受愛的陽光
馬桂春同誌是錦西煉油化工總廠渤海集團公司的失業人員,愛人趙素芹是錦西起重機械廠工人,於2001年 “並軌”,失掉職業,由原來的“鐵飯碗”人家,變成了一個 “無飯碗”家庭。於是夫妻二人不斷努力地找工作,打零工,但卻事不如願、無所收獲。這個家庭蒙上一層陰影,他喪失了再就業的信心。此後,他們就開始迷戀麻將,每天早上召集一些閑散人員到處打麻將,贏了就一起吃吃喝喝,輸了就大吵大鬧,擾得街坊鄰居不得安寧。為此,長慶社區經常幫助進行調解,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鼓勵他們轉變擇業觀念,樹立再就業信心。馬桂春因身患腰間盤突出,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社區根據他們家庭的實際情況,就幫助他們出了在社區市場成立一個售奶點的主意。起初他們夫妻二人還猶豫不決,最終在社區的鼓勵下,決心嚐試一下。於是,社區幫助他們辦理營業執照,設置售奶點的位置,聯係了進貨的渠道等相關事宜。售奶點成立後,銷路怎麼辦?對不懂經營、剛剛起步的夫妻二人,真是一個考驗。社區發動廣大群眾到他們的售奶點去買。他們夫妻二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由原來七八種品牌的奶,發展到20幾種品牌,由原來的不懂經營到現在順利地打開局麵,年收入達到萬元以上,此時不但他們的家庭生活發生很大變化,而且經營態度、服務理念,經營渠道也大有改觀,他們的家庭和睦了,成為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
通過自己的一年來共同努力,他們夫妻二人深深地感謝黨的政策、感謝社區、感謝支持他們的廣大居民。他說,我們這個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體現了下崗失業人員的人生價值,也反映了社會的和諧。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不論做事、做人,隻要紮紮實實,就會有一片美好的藍天屬於你自己。
用愛心托起貧困家庭的希望
在開展的 “充分就業社區”活動中,我們園丁社區對零就業家庭重點掌握,搜集各種就業信息,拓寬就業渠道,我們用真情為他們解決吃飯等實際問題,為他們托起生活的希望。
社區最典型的有一戶是李穎家庭,她與丈夫毛祥龍都失業了,本人沒有特殊的技能,身體又比較單薄,很難到外麵找到合適的工作,丈夫毛祥龍是瓦工,技術精湛,下崗後一直在勞務市場找點活幹,起早貪晚,每月的工資還能維持生活,家裏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可就在2005年下半年,丈夫突感身體不適,越來越沒有力氣,後來到醫院檢查,診斷為肺結核病,不能再繼續幹體力活,否則病情會惡化,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李穎的精神崩潰了,全家要吃飯、丈夫要治病、兒子要上學,她每天以淚洗麵,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我們社區了解情況後,把她的家庭列為社區困難和零就業家庭重點戶,我們社區幹部安慰她說“凡事不要愁,要堅強起來”,首先社區向民政部門為她家申請了困難補助,同時又及時掌握就業信息,為李穎多次介紹工作,但都因為是年齡偏大,一一被拒絕。我們社區又想給她安排一份清掃員工作,當我們把這一消息告訴她時,她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她清楚清掃員的工作又髒又累,她卻說:“我什麼都不怕,隻要能掙錢給丈夫治病、供孩子上學,我什麼都能幹。”第二天她就上崗了。幾個月過去了,我們看到她丈夫病情也好轉了。她的心情也好起來了,工作越來越認真,居民都誇她責任心強,把社區環境維護得這樣好,她卻說:“如今我們都失業了,以為沒人管我們,沒想到社區給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我要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社區,不辜負社區領導的希望”。感人的話語,道出了她的心聲。
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們社區一定要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依托社區平台 解決後顧之憂
董恩才,男,51歲,原煉化總廠職工;妻子郭麗華49歲,原興城市啤酒廠職工。夫妻二人分別於1999年8月和1998年7月失業。解除勞動關係後的他們並沒有灰心,想自己幹一番事業,曾經自主經營過奶製品深加工,結果沒多久,因經營不善便血本無歸。沒了本錢二人隻能靠打工來維持生活,但都不是穩定就業。2006年5、6月份相繼出現就業轉失業情況,因為年齡的原因求職無門,喪失了就業的信心,在2006年6月末向社區提出零就業申請。接到申請後,街道及社區積極辦理此事,經過幾次審核,於2006年7月確認董恩才一家為零就業家庭。緊接著社區幹部便走訪他們家,了解他們在生活中的困難,宣講國家、省、市對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政策,幫助他們樹立就業信心。與此同時,社區還為他們帶來了就業信息,供他們參考。在以後的日子裏,社區經常找董恩才一家談心,堅定他們的生活信念。慢慢地董恩才一家樹立了很強的就業願望及生活信心。終於,經過社區和本人的共同努力, 在7月份社區為其找到了巾幗物業清掃員的崗位,每月400元工資,董恩才很滿意,現在已經上崗,在新的崗位上任勞任怨,幹得很出色。妻子郭麗華也通過街道和社區提供的信息,綜合考慮,決定到河北省的青易縣打工。兒子郭雷於今年7月份大學畢業,我們把他的工作崗位放在了第一位,並為其積極尋找適合他工作的信息,其本人也在積極地尋找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查找,我們查找到了葫蘆島市工商銀行招聘員工的信息,覺得非常適合他,於是在第一時間把信息送到他家。
他們握著我們的手說:“是社區給了我們生活的信念,沒有社區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生活”。看著他們一家人從沒有工作失去生活的信心,到現在每個人都有了稱心的工作,又恢複了往日的歡笑,社區工作人員的心裏也非常高興,深切感到了零就業援助工作的重要性。
就業援助使她看到了希望
韓晶,女,33歲,家住龍灣街道騰飛社區朝暉裏,原化輕公司職工,2002年下崗。
1997年的一天,家裏因裝修房子失火,韓晶麵部、頸部及手部大麵積燒傷,經醫學鑒定為二級傷殘,韓晶當時情緒十分低落,不願與人溝通,十分害怕別人嘲笑自己,一度陷入自卑與苦悶中,高昂的醫療費用幾乎花掉了家裏的所有積蓄,生活極其艱苦。韓晶的不幸遭遇,單位及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看望幫忙,有的送錢,有的送物,但這對於韓晶一家的開支來說,猶如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