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我們去西藏行走(1 / 2)

——為《藏曆屐痕》

葉梅

坦率地說,到目前為止,我還沒去過西臧。雖然在心裏有過多少次的謀劃,而似乎又覺得那是一件可行但並不是非行的事情。直到讀完了於翔的《藏曆屐痕》,我才感到真正的遺憾。

從過去的閱讀和欣賞中知道西藏是一個神秘、美麗的地方,但卻沒細想過它的神秘究竟在何處。它的美麗有多真。隨著於翔的足跡,從喜馬拉雅雪山到雅魯藏布江,從山南地區的西環線到中尼邊境……從一條條艱難的高原之路到一個個湖泊草場、寺廟村鎮。仿佛使人身臨其境地來到了遼闊而廣袤的高原上。跟隨作者一起丈量人間與天堂的裏程,觸摸到真正的神奇和美妙。無論是湛藍的天潔白的雲,還是褐色的山峰綠色的草原,以及盛開的油菜花,都是那樣的栩栩如生、如詩如畫。還有那些隨處可見的莊嚴寺廟以及由它們的存在而流傳至今的傳說故事,更使人對於何謂神奇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我相信,這一切不僅讓我,還會讓更多的讀者真實細致地體味到西藏的氣息。

實際上,在於翔優美動情的筆下,人間天上常常融為一體。湖泊山川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際,而在一片寂寥之中,站立的人不知不覺地皈依於自然。他用眼睛搜索著高原的過去和今天,用腳步丈量著雪域的河流和山川,用心體味著佛風和教雨。“我站到了山頂,麵向東方。一輪紅日從天際冉冉升騰,萬道霞光射向遼闊的山川,蒼茫大地映盡朝暉。陽光打在我的臉上,陽光照亮了我心中的每一個角落。我溶化在這金色的光芒之中。”西藏的風光給作家帶來最大的感受並不僅僅是欣賞,而是對人生的種種感悟。而這些感悟可以說是於翔四年援藏經曆的最大收獲,也可以說是這本《藏曆屐痕》的最有價值所在。法國的伏爾泰說:“大自然蘊藏了比人類的教育所能產生的更大的影響力。”而希臘的亞裏斯多德從另一個角度說:“一切藝術與教育,隻不過是自然的附屬物而已。”雖然如此,在大自然麵前各人的感受和領悟各不相同,而於翔顯然從西藏的山川人文中觸到了生命的真諦。

他常常處於生命的沉醉狀態,太多的感悟經常會無法拒絕地湧上心頭,那是一種回歸和洗禮的感覺。比如走在阿裏的路上,他意識到那是一條通往天堂的路,一條今生今世都走不盡的朝聖路!那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生活卻是非常艱難。

因此他歎息去天堂的最後路程為什麼那麼艱難呢?在穿過拉木堆山口的那一瞬間,他知道了什麼是人生的極至。那裏沒有人煙,沒有世俗的繁華和喧鬧,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很難,但在那荒瘠的高原上卻有著一雙雙目光純淨的眼睛,有著牢不可破的信仰。在那裏,物質和精神高度的對立統一,慰藉著無數幹涸的心靈。而當他目睹修築獅昆公路的年輕戰士,在世界屋脊上承受著從未體驗過的苦難與艱辛,有的甚至犧牲在荒原上時,他流下了熱淚,引起心靈深處的強烈共鳴,認為那些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而他從一個過客到血液中流淌著西藏情結的人,經曆了非常的快樂和辛苦,看到了最讓人震撼的美麗和貧窮,甚至幾次遊蕩於生死之間。這樣一個過程最終讓他領悟到:在這一片高天厚土中,人生的個體意義對於廣袤的高原來說隻不過是一粟;終其一生的時間對於年輕的高原也隻是一瞬。人是那樣渺小,那些世俗的功利與繁華,又算得了什麼呢?惟有的心情,便是感謝上蒼,感謝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