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我們去西藏行走(2 / 2)

或許於翔一開始便是將寫作當成心靈軌跡的記載,因此他的散文真實而感人。他的這本書由係列短篇構成,最早陸續發表於“援藏網”上,受到了網友們的真誠喜愛。從於翔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重視閱讀的人。事實上他在西藏四年間,不但以各種方式走遍了山山水水,還盡其所能購買和收集了關於西藏的多種書籍,涉及到宗教、曆史、自然地理以及民風民俗等等。因此字裏行間流動著一股淡淡的書卷氣,與他的思考互為印證。而與之同時存在的是行文的細膩和優美。無論是對於景物的描寫還是對於事件的敘述,都顯得從容而不失激情,修飾而不為矯情。比如雖然有對山川的多次描繪,但卻少有重複,其中除了飽含了個人彼時彼地的情感以及胸有成竹的把握,還有不容忽視的才華和敏感。老托爾斯泰說:“一個作者是否可貴及需要,惟一的衡量,是他有沒有向我們表露他的靈魂的內在激動。”在對自然評價、自我審視和親情友情的表達中,於翔真實地袒露了他的內心世界:“堅強與脆弱,自尊與自卑,善良與冷漠,原則與苟且,精致與散淡,自由與規矩,堅定與漫無目標……”因為困惑而追尋,而追尋又帶來新的困惑,這種種矛盾其實充斥在許多人的生命過程中,於翔的真實表露所以引起共鳴和耐人尋味。

我與於翔素不相識,一位朋友將他的書稿拿到我的跟前,因為雜務纏身,一直沒能仔細地閱讀。而當2006年來臨時,這本書給我的假日帶來了審美的驚奇和愉悅。在表達以上一些讀後感的同時,我以為《藏曆屐痕》在結構章法上還可更加講究,而思考的麵還可更為廣闊和獨到。總之,真誠地期待作者在今後的文學道路上走得更遠。

一個人行走在青藏高原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和心路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