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對現在社會來說不但實用,而且合用。道家鼻祖老子思想幽深高遠,主要就是對“道”與“德”的闡述。老子所說的“道”,既闡明了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了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道”是宇宙的來源,萬物化生是出於它的運動和變化;“德”,也可以說是“道”的延伸,是從“道”分化出來的個體。老子思想運用在許多方麵,見仁見智,各不相同,各家經典都以道尋源。道家思想中更蘊含著EAP精神和智慧,下麵我們從道家思想中的“寡欲”、“無為”、“守柔”、“不爭”中來做分析,去探究道家的幸福觀,共同探討道家思想之EAP借鑒。
寡欲
“寡欲”出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道德經》)。“少私寡欲”是古往今來智者修身養性的至理名言。道家認為“寡欲”不是消極人生的態度,而是積極麵對人生選擇。一個人的私念越少、欲望越低,就越能樸實儉約,看淡金錢名利,內心世界就能平靜似水,精神境界就越高尚。正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言:“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說:“清靜為天下正。”《老子想爾注》釋曰:“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這句話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學道修道應做到沒有自己的私自奢欲,樂好清靜,這樣才符合“道”的體性。
“道”是滋養萬物之源,而“道”正是以其清靜的本性來化生和養護萬物,從未想過自己應該得到什麼回報,無欲以待萬物。而當今人類社會的“外物論”、“厚黑學”卻引導人類不斷競爭、謀求更多的資源,逐漸被“身外之物”拖累不堪。若現代人也以“清靜寡欲”的思想來治世修身,世界將會和諧而太平,人們則會得到更好的休養和生息,生命也將得到升華。所以,以道家為學習典範,首先要學知清靜,以清靜為行為標準,為此能夠達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靜經》)的人生境界。
如今的企業員工越來越年輕,對於外在的新的資訊、新的科技、新的嚐試都如饑似渴,卻發現永遠都有更好的、更新的、更刺激的……企業有必要在EAP管理中融入“寡欲”的思想,可使員工獲得如下兩方麵的收益:
1.聽到內心真正的聲音
正如有句話說的:“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當我們主動地減少對外在世界的一些追求,主動地放棄因為虛榮而拚命希望擁有的訴求時,當適當地放慢腳步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時,能夠捕捉到真正帶給自己幸福的是什麼。人之所以聽不到內心的聲音,是因為心已經被厚重的物質套上了沉重的枷鎖,用內心的自由換取無謂的欲望,犧牲了幸福。“寡欲”並非拋棄一切追求,而是有所選擇的追求,追求自己內心的向往,不為炫耀,不為掌聲,為了自己真正流露出的滿足與喜悅。
2.更具判斷力
我們現代人太容易被影響、太容易人雲亦雲,媒體與網絡的輿論導向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人,使個人失去了自我的判斷標準。大眾的欲望並非就是個人的欲望,別人認為的幸福不一定也是自己的幸福。主動拋棄被煽動的欲望,內心就充滿了力量,自己就有了價值判斷的標準,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除此之外可以勇敢地說“不”。擁有了判斷力,便不會被外在的一切影響,始終保持一份樂觀豁達的情緒,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能夠始終做到不焦灼、不混亂、不茫然。
無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道家提出的“無為而治”,並非指碌碌無為,更非放任自流。無為的思想體係,是要與自然規律相結合而自我約束,相生相長,遵循自然規律就是無為。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也遵循“道”的規律。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可見,道的最根本規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為本,那麼對待事物就應該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橫加幹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隻有這樣,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發展。所以,在道家看來,為人處世、修心煉性,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本,避免有為妄作。
根據道家的觀點,在自然無為的狀態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規律順利發展。人生、社會亦是如此,如果人為幹涉事物的發展進程,按照某種主觀願望去幹預或改變事物的自然狀態,其結果隻會是揠苗助長,自取其敗。因此,明智的人應該采取無為之道來養生治世。也隻有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當然,無為而治的“無為”,絕不是一無所為,什麼都不做,而是一種“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無為而治的“無為”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於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為之,但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所以,這種“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於事物的自然發展和成長。
老子言“治大國如烹小鮮”,直指“無為而治”,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實乃管理的至高境界。老子無為思想的管理學意義無疑是建立在科學之上的,科學理念是管理的基礎。但是,在這種科學的背後,老子的智慧卻是將管理引入新的境界的“大道”,為管理者提供一種思想的啟迪和方向的指引。尊重公司治理的客觀規律,做到“無為”,重在找準管理中的各項客觀規律,做到無為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