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全麵選擇的人生(2 / 3)

選擇是人最不可讓予的神聖權利

人一生所進行的選擇內容十分廣泛,如生活行為方式的選擇、工作行為方式的選擇、交往行為方式的選擇,以及為特定的思想活動或精神生活做出的選擇。人生不停頓地從事著各種形式的活動,就是不停地進行各種形式的選擇。重要的是,你的重大選擇由誰來做?你的事業由誰來操持?

著名心理學家凱蘇拉在其《全力以赴——讓進取戰勝迷惘》一書中,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你能夠活五百年嗎?你是那種可以無限地活下去的人嗎?假如是的話,你可以把你呆在地球上的頭一百年用來按照父母親的需要與願望去過;第二個一百年“按鄰居們的意見過”……第三個一百年“按子女和家庭的意見過”;到了第四個一百年,你可以“按你所重視的某些團體的意見過”。而到第五個一百年的時候,是你的生命的最後一百年了,你應該自主地生活了。但是,你是個凡人,你的生命不是無限的,死亡像伴侶無時無刻不跟隨在你的左右……誰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也不再有生命,所以,你應該捫心自問:“我應該按別人的意願去度過我的一生嗎?”

“最壞的生活可能是沒有選擇的生活”,人生的真正起點是主動選擇。要求選擇自由,是人的本性使然,而人的自由是通過人的選擇和行動表現出來的,自由與選擇、行動不可分。在一定意義上說,所謂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

選擇是人生不可讓予的權利。人生的悲哀,莫過於別人在替自己選擇。俄國大文學家托爾斯泰在他後期中篇小說《伊凡·伊裏奇之死》中,主人翁伊凡·伊裏奇在回顧和審視他那完全由別人支配的過去,一種為適應生活環境而放棄自我支配的過去時,忽然意識到以前在他看來完全不可能的事也許的確是真的——他也許真的沒有按照他本應做的那樣去生活。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以前那些難以察覺的念頭——盡管出現之後隨即被打消——或許才是切實的,而其他一切則是虛假的。他的職業義務,他的生活以及家庭的整個安排,還有他的一切社會利益和表麵利益,也許完全都是虛無。

唯有主動地選擇,才能有你的“自我”,一個不認識自我、選擇自我,順從地以別人給自己製定的方式度過自己一生的人,不僅自身價值得不到實現,而且也不能為社會發揮自己的全部潛在能量。當然,人們在進行選擇時,要受到客觀條件的限製,然而,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會在客觀條件具備的條件下,用種種人為的限製阻止人們進行選擇,社會為人們提供愈來愈多樣化的選擇,這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生命是屬於你的,你應該根據自己的願望去選擇生活,盡可能使自己的潛在能力發揮出來。

選擇是躲不掉的

21世紀是一個空前多樣化的年代。

在人生追求方麵,很多調查結果證明,當代人們的價值觀念已由過去的單一地追求“真、善……美”,轉移到更多地追求“知、能、尊”,而且選擇“錢、權、利”的也大有人在。現在在對待“公”、“私”的態度上,過去人們隻承認“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是唯一可取的境界,現在連較保守而持重的理論家也承認“公私兼顧”、“先人後我”的境界和“合理為我”、“利己而不損人”的境界是正當的了。

在選擇職業上,人們的眼睛不再隻盯在升學、仕途以及全民所有製部門,路越走越寬,搞經商貿易,擺攤叫賣,甚至闖江湖、浪跡天涯,表現出職業價值向上的多樣化趨勢。

在生活追求上,越來越多的人們摒棄趨同的大眾化、單一化,人們在追求五光十色的新生活……利用交誼會、舞會、咖啡廳、茶館等拓展情感的交往圈,熱衷於各種談話會、討論會、研究會、演講會爭相發展自己的見解主張,服飾裝束也越來越新穎、多樣、時髦。

現代的商品也已進入了個性化的階段。例如菲利浦、莫裏斯香菸廠,生產出了在規格、濾嘴……香料方麵各具特色的16種香菸,雷諾公司可以生產20萬種汽車,耐吉公司向人們提供好幾十種式樣不同顏色的運動鞋,美國雜貨商店的肥皂和清潔劑品類達200多種,糕點原料和麵粉也從84增加到200多種,甚至連貓食、狗食也多達81種。係列化妝品、係列汽水、係列酒層出不窮。

選擇,選擇,人們每時每刻麵臨著大量的選擇,人們麵臨著選擇的重重壓力。正如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指出的那樣,人們一麵焦急不安地對待著一項又一項的任務,一麵又喋喋不休地嘮叨著“選擇”這兩個字。他們之所以感到緊迫不安是因為時間短暫,新奇和多樣化的事物提出了各種矛盾重重的要求,從而將他們置於苦惱不堪的雙重困難。選擇是躲不掉的,舊日的傳統要求無論什麼都要有個模式,有個框框,按一條標準一刀切,形成了人們習慣於把選擇的責任交給別人。而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的多元化,以及人們自我意識的成熟,人們開始覺得沒有絕對適應一切人、一切場合的標準,人們認為應該在順應曆史前進潮流的前提下,做出適合自己的最佳選擇。而且,當現實本身現出了多元化的原形,一體化的思想解體後,人隻剩下了他的個體,社會將促使著人們選擇,甚至你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選擇即機會,選擇越多機會越多,雖然有時因過多的選擇機會會感到困惑而不知所措,在幾個機會撞在一起時讓人苦惱不堪,拿不定主意,但也正是這各種各樣的機會能夠使人一舉改變自己的命運。

選擇是躲不掉的,有誌者也不應該躲避選擇。

不要交出選擇的主導權

要求選擇是人的本性,每一個人都希望按自己的想法工作、學習、生活和娛樂。但是,在實際上忠實地按照自己理想的選擇行事的人,隻是少數。多數人是用改變初衷來代替忠實地按照自己理想的選擇行事。迫使你改變初衷、想從你手裏奪走選擇的主導權的因素很多,下麵就是你要留神的地方。

1.自我輕視:自我輕視的人在生活中永遠是被動的,他們藉口自己能力低,腦子不好,缺乏經驗,凡事自己不去做主,總要聽從父母、朋友或上司的意見,談不上自我選擇,隻是依賴別人,或聽從別人擺布。這種人沒有能力選擇自我,或者說隻是替別人選擇自我。

2.自我奴役:自我奴役是指那些把自己關進心靈集中營的人,他們或者用無知、欺騙、分離來奴役自我,使自我喪失選擇權,他們或者設置“圍牆”,即給自己的願望和目標設置障礙和框框把自我選擇權閉鎖在這樣的“圍牆”裏。

3.尋求讚許:需要得到讚許無異於說你的看法比我的看法更為重要。這無異於把自己選擇的主導權交給了他人的“臉”,看臉色行事,或被別人的臉色嚇住,悄悄地改變自己的選擇……這在生活中大有人在。

4.害怕冒險:許多人以“因為這樣保險,所以……”為理由,而不願或不敢進行選擇,孰不知不敢冒險是一種最大的冒險。

5.回避競爭:選擇中遇到競爭對手,不是退避躲讓,藉口“這個領域已處於飽和狀態了”……或者采取閉目塞聽的“精神勝利法”而自我滿足,因之失去了選擇的機會。

6.迷信權威:迷信權威,盲目服從“必須”、“應該”之類的條條框框,從而限製了自己的選擇權。正如《愛默生論文集》中寫道:“人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一些陳辭濫調,然而,一旦衝破傳統的束縛,開始積極思考,便會創作出大量詩歌和故事,顯示出極大的智慧……希望、美德和學識。”

7.依賴心理:心理依賴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你處於自己無法選擇的關係之中,被迫做違心的事。如許多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時說:“父母希望這樣,所以……。”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隻要存在著心理上的依賴性,就必然不會有自主的選擇,而是必然產生怨恨和痛苦。

8.自我挫敗:自我挫敗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認為自己已經走到了盡頭,“我也就能做到這個地步了”;另一種是雖然好主意、好辦法不少,之所以大部分沒有付諸實行,主要是頭腦中的消極思想作崇,如“大家可能會嘲笑我”、“要是去做,說不定被人家拒之門外”。有了自我挫敗感,就會縮手縮腳,舉起“白旗”,放棄選擇。

9.追求完美:許多人渴望一鳴驚人,抱著至善至美不放。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好生意,被人家說了一通:“啊,好是好,但那兒還有缺點”,或者“別人已經在做了,不是什麼新東西”,因而把選擇的主導權讓位給缺點和缺陷。人才研究證明,那些卓有成效的人幾乎都擺脫了對選擇十全十美的苛求。

10.其他藉口:一些人藉口年齡大了,再沒有什麼造就而放棄了選擇權,也有人藉口要對家庭負責不能胡來而放棄了選擇權;還有人藉口事實如此無法變更,而放棄了選擇權。

堅持選擇主導權的秘訣是:牢記把握著你的那些一個又一個行動的舵輪應該是你的人生理想……隻要忠實地按照理想的命令行事,就可以獲得選擇的主導權。要經常問自己:“我的理想是什麼?”“我為了理想應該選擇什麼?”“這個選擇有利於理想的實現嗎?”如果你這樣選擇並堅持實踐自己的選擇,那麼,你不但今天是出色的,而且出色的未來正在等待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