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樂的遊戲。
我們說每天都可以成功,其一是因為有的人理想目標就在眼前,而不是那種遠大的抱負。另一個理由是有的人的誌向是一個個小目標積累起來的,因而他每天都在成功,事實上偉大的理想,也是由一個個的成功積累起來的。因此,要實現抱負,必需每天都要努力成功。
其二,現代成功學不強調成功者的素質,而強調好的機緣,或善於抓住成功的機遇。而這機遇究竟是那一天來,是很難預測的,所以隻宜講每天都可以成功,時刻不忘記把握住可能存在的機會。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成功在於選擇,我們經常麵臨著選擇,正確的選擇是成功的保證……這些選擇可能來自靈感,也可能來自一個良好的創意。每天都有這樣的可能,每個選擇都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
其四,即最後一個理由。即創造與發現,隻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事業或藝術實踐中,有所創造與發現,那你就會是一個成功的人。發現即是成功的未來,創造就是美好的明天,創造與發現帶來的美好的前程,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意義比傳統的資本經濟的時代要重大得多。
發現就是成功、發現就是財富,發現與創造有了非常現實的意義。在知識經濟下它們非常容易兌現成功,它們既是傳媒時代的源頭也是傳媒時代的終端,沒有誰能阻擋它們,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
所以我們說,每天都可以成功。在這個多元化的多頭發展的世界,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明天如何成功,而是今天如何成功,沒有今天就不會有那個美好的明天。
沒有快樂就沒有未來,成功者的人生是一種快樂的遊戲。在一個找不到快樂的世界裏,一個人是很難獲得成功的,要徹底放棄所謂的“痛苦的磨難方式”,這是一種早已被淘汰的成功“方程式”,成功不可能孕育在痛苦的生活中,痛與苦,僅僅是人生的一種“調味品”,而每一個成功者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僅僅是要借助痛與苦,充分感受到靈性的愉悅。隻有在靈與性的愉悅中,才有“魔法”可言,否則至多是不幸的幸運兒。
成功的人生必需有天使的性靈伴隨,天使的性靈才是未來幸福的保證。它不僅讓你獲得真實的幸福感,同樣也保證了你在沒有看到前途沒有看到光明時,確信有光明的前途在等著你。
你隻要不停下腳步,它必然會在某個時刻照亮黑暗中的你的腳下的路。所以有人說成功從心開始,這顆心隻能是一個快樂的心,仿佛曾經被天使撫摸過。因此,要獲成功,就必需考慮怎樣獲得快樂,快樂是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沒有人能夠在人生得不到“加油”的情況下,一次走完通往成功的旅程。
快樂是“天使的禮物”,是人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也是人生夜黑裏的指北針,它能幫助人們找到成功的捷徑。
2.上帝的預言
人不可能做成自己做不成的事。這個意思是講,一個人不可能是任何事都能做成功,更不可能任何事都做不成功,任何事都不會做成功,比任何事都能做成功,還要不可能。
所以,對每個人來說,做任何事都仿佛存在一個預言。要麼預言成功,要麼預言失敗。因此……人不要做自己不可能做成功的事,要做自己可以做成功的事。對於如何評估自己的能力,流行的一些關於智商、情商的測試是非常靠不住的,那些東西絕對不是測評天才的方法,然而那無疑是測試庸才的好主意。人的才能是無法衡量的,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難以衡量。
以平庸的手段去測評那些真正的天才,一個個看起來都像是弱智兒,其原因是沒有一種方法能找到某個天才的“重心”,即使找著了,也無法將這種人才擱在他們的“天秤上”。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這裏我們為大家介紹一個簡單的類比法,即與自己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相比。不同年齡的人在才能方麵,不具有可比性。不同性別的人也不具備可比性。這是因為人這種智慧動物並不了解自己,他通過了解別人才能認識自己,正是在這種認識與比較當中,你才能看到上帝的預言,揚長避短,發現自己的才能。
〔神妙的待開發的能力〕
人實在是世界上的超級的奇跡、超級的秘密,它所蘊含的功能潛力還有很多未為人們所認識……未為人類所開發、利用的。
直覺——沉睡的天才
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在全世界注視下飛向月球,可是附在那個太空船上的月球表麵圖有問題。圖上畫著環形山的地方沒有環形山,標著的平地卻是個大環形山。在標明太空船著陸記號的地方,竟有不少卡車那麼大的石頭,根本無法降落。太空人阿姆斯壯和艾德林隻好把地圖扔到一邊,改用電腦進行操縱。可在著陸之前,電腦終因過分忙碌而發出了哀鳴,它的紅燈亮個不停,吵得阿姆斯壯頭昏腦脹,不得不關掉電腦的開關。結果,是用腦而不是用電腦指揮太空船降落到月球上。
凱瑟琳是位聰明幹練的女作家,有一家聲譽很好的、頗有影響的廣告公司聘請她擔任報酬優厚、地位顯赫的職務。凱瑟琳本想應聘,但她突然像聽到誰的勸告似的推遲了這個決定。結果,不久這家公司就徹底倒閉了。
我們也常常在決策前,聽到來自內心深處一個微弱的聲音,這聲音提示說:“這麼辦!”“再等一等!”
這就是被稱為“沉睡的天才”——直覺。直覺被稱為“第六感官”,它是獨立於理智和邏輯之外的一種心理功能。它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瞬間的理解。它的性質是無可比擬的,它和智能、情緒都有區別。直覺衝動是一種知覺形式——它隻能讓你感覺到。直覺的出現往往呈現一種“確定”或(多數情況下)“近似確定”的模糊感覺。發展直覺時要注意“硬事實”與“軟事實”。“硬事實”是符合邏輯的、客觀的、顯而易見的。“軟事實”是比較非正式,比較明顯的,如印象、感覺、傾向、猶豫之類。在多數情況下“硬事實”和“軟事實”各自都能說明一些問題。問題是你如何使用它,心理學家馬斯科·根瑟在《幸運的因素》書中,對直覺的發生過程即“預見的技巧”作了最明白的解釋,他說:“預感是建立在實際資料之上的結論——所謂實際資料,是指你通過平常準確的觀察、有效的選擇、邏輯的推理所獲得的客觀事實。預感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但這些事實你並非有意識地了解。它們是處在清醒的……有意識的水準之下被你似知非知地貯存過、加工過的事實。這就是為什麼,直覺的出現總是伴隨著一種近似知道又不完全清楚地知道的特殊感覺。你以為你知道,但又說不清是怎麼知道的。”
一般動物也有直覺,例如鬆鼠能通過直覺準確無誤地找到埋在地下的核桃果。但動物的直覺是一種普通直覺。人是有潛力的,完全可以發展一種超越普通直覺的、更高級的直覺。但由於人們一貫注重邏輯思維和理性分析,因此往往看不到自己具有的、正常的直覺能力。因而一旦發現有人運用直覺,反而大為驚訝。實際上,小喬治·蓋洛普在對1500位獲得高度成就的人進行調查中,有63%的人認為,直覺是他們最重要的個人特點之一,他們認為“直覺是天賦能力最甜蜜的果實”。當然,人們在運用直覺時,必須與邏輯、理性能力聯係起來運用……
夢——心靈深處的精靈
關於睡眠的現代研究證明,每個人每晚都做夢,而夢的數量相當固定,大約入眠之後90分鍾前後出現第一次有夢睡眠(即眼快動睡眠)持續5~10分鍾;以後大約每隔90分鍾左右再出現……持續時間則逐次延長,每晚出現五次有夢睡眠,總長度約90~120分鍾左右。就是說人在睡眠時間中20%的時間在做夢,按平均壽命計算,就是人一生有整整五年時間在做夢。
夢專家還發現,大凡在第一、二次有夢睡眠中的夢,以重演白天的經曆為主;第三、四次有夢睡眠中的夢,多半是把往年和兒時的體驗和情景搬出來;第五次有夢睡眠持續時間最長往往是近事攪合著往事,充滿了隱喻和象徵。而且,在多數情況下,夢反映人們隱秘的生活和內心深處的衝突——關於自由和安全,愛與恨,是與非,生與死,成功與失敗,希望與恐懼……照這樣看來,隻要了解我們做了些什麼夢,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我們自己——那隱秘的、深層的自我。法耶·海默爾和丹尼爾·馬歇爾在其合著的《夢的領域》中指出:“……在夢中人們剝去一切偽裝,因此從夢中可以看出人們是怎樣真實地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環境壓力,怎樣感受到衝動和期求,以及由此產生的道德上的衝突。”
誰知道人們心靈深處躲藏著什麼精靈?夢知道。夢是用特殊的語言——象徵、比擬、寓言、反義和謎的語言同我們對話。美國維吉尼亞州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卡斯特認為,在夢中下墜,代表你身處險境,或不能控製你的部分生活;在夢境中出現樓梯,意味著這是你改變生活方向的時候,如果你在夢中是上樓梯的話,那就代表這次改變十分恰當;在公共場所赤身露體,這個惡夢代表你喪失名譽,或者害怕失去名譽;夢見自己考試不合格,表示你沒有信心完成必須要做的工作;在夢中被人追趕,表示你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有同樣的事情發生,或意味著你的情緒失去控製;夢見巨型的建築物,表示你有很大的魄力和野心;而夢見掉牙齒……意味著你身體衰弱,或陷於尷尬和被動的處境。
夢還有傾向於超越邏輯界限、超越線性時間的特點。心理學家尼柯在《夢心理》一書中指出……夢像卡通和畫片,通常很有趣,它打破常規思維模式,圍繞一兩個標題把複雜紛紜的現象組合起來,而且當你一旦理解,就能提供某種頓悟力。牛頓常在夢中攻克難題;美國科學家查爾斯由於夢中一位陌生人的指點而發明了硫化橡膠;德國生理學家沃吐·洛伊由於在夢中醒悟而發現了神經遞質;德國化學家庫勒睡眠中夢見分子結構式變成了條蛇,因而想到了苯分子的環狀結構。
夢,真可謂是一個創造思想的寶庫。有一位經營電機業的工學博士,在他製作的棒球場上的照明設備發出電氣的雜音,影響了附近的收音機和電視機,弄得大家很有怨言。於是他把電路圖作了仔細研究,並作了實際探查,可一直沒有找到發出雜音的原因。正在這當兒,有一次他在睡夢中看到一個線圈,裏麵在轉動,他正要著手去探究,霍地一下醒來了。他立刻省悟到,雜音是電波造成的,可以使用線圈感應去除掉它。實際一試驗,果然很好地解決了雜音問題。夢還具有把許多信息、事實和印象壓縮在一個短暫時間之內的能力,而具有同時性……整體性是夢的又一特點。除上麵講的夢的個人性質而外,夢還有超越時空的人所共有的主題,心理分析學家卡爾·榮格把這種共有主題叫做“原型”反映,他說:“所謂原型,是指用個別人的生活經曆無法解釋的心理動力,一種近似原始的、天生的、世代相傳的人類心靈原型。”他認為,這種原型代表著人類共同的基本需要或目標——如追求個人發展、探索宇宙精神等。這又使我們對人腦的巨大潛能讚歎不已。
睡眠——待開發的寶庫
《一邊睡覺一邊成功》,數年前在國外是一本暢銷書。蘇聯科學家研究了一種睡眠學習法,在人們剛入睡或將睡醒的“半睡眠狀態”下,讓他們收聽外語單詞和數學公式的錄音,達到一邊休息,一邊用自己的潛意識,來幫助記憶各種知識。大多數人在醒來不久,輸入的知識信息能清晰地印在腦裏。在蘇聯、東歐國家及加拿大,還流行一種稱為“超級學習”的教學法,學生在課堂聽課時,不再端坐,而是采用一種極度鬆弛悠閑的姿勢,甚至進入半睡眠狀態之中,才由教師進行授課。據說,此種聽課方式,能使學生對教師傳授的功課更易接受,而且所獲得的“資料印象”,維持更長久。對於一些必須記憶的資料,通過“超級學習方式”而達到的學習成果,比傳統方式要大兩倍以上。
由於在睡眠或半睡眠狀態下,大腦皮質的活動全部被抑製(注意力集中點除外),皮質部分(意識的腦子)和皮質下麵的部分(潛在意識的腦子)之間的柵欄(控製機能)被撤除了,平常不出現的潛在意識的內容物就浮現出來。這樣就把想不出的過去的記憶引出來,同時也增強了記憶力;提高了想像能力,使自由奔放的事物組合和影像形成有了可能;超越了人我界限……能夠以對方的心情去思考事物,容易設身處地變成別的事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直觀力、洞察力、感受性,因之,人們常用冥想型思考法,自我催眠和外力催眠來開發自己的大腦潛能。
潛意識——有限智慧與無限智慧的媒介
雖然人們對直覺、夢、睡眠狀態中,產生的以上現象的心理作用還不能說已經充分理解。但科學界一般認為上述現象產生於頭腦的潛意識活動。
潛意識,按照佛洛伊德的解釋是遭受壓抑而被摒斥了意識領域之外、意識所不能涉及的領域……佛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壓程分為三層,上層為意識,中層為前意識,底層為潛意識。他認為平時人們知覺到了是意識層,而一個觀念不思考它時可以轉瞬即逝,消逝的觀念當需要時又可以再回到意識層來,這種可以被意識記憶喚回的思維層叫做前意識。佛洛伊德認為,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就如同一座浮在海麵上的冰山,露出水麵的九分之一是意識,水下的九分之八是潛意識,潛意識層遠遠大於意識層,它總是衝破阻擾跑到意識層來,而且,人的意識以及由意識所支配的人的一切行為都決定於潛意識的強烈的欲望。有意思的是,佛洛伊德認為意識和前意識在睡眠或某一些時間裏會暫時停止工作,隻有潛意識一天24小時都始終不休息,因此,潛意識的潛在能量可以說是很大的。
有的人把潛意識比作“已經沒有火的火爐子”。意思是說先前給它加過熱,以後雖然沒有了火種,卻仍然在為人們燒水做飯。科學史上曾有過不少這樣的記載:德國數學家高斯是在自己也說不清楚的一瞬間,解開了求證數年未解決的數學之謎。達爾文是在馬車裏突然悟出了解決個性變異問題的答案。克魯泡特金往往在幾個月的專注思考、麵對令人不解的混亂現象而不得其解時,突然誕生的概括使之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潛意識的出現往往是突然的,你不期望它的出現,它偏偏出現。你無法命令它到來,但它卻不是沒有規律可循。心理學家發現,某個問題始終縈回腦際,長期高度集中地加以考慮,達到思想的飽和,而在休息或者放鬆後,有助於潛意識的出現。例如德國大物理學家亥姆霍茲發現,巧妙的設想的出現不是在精神疲備或是伏案工作的時候,而往往是在入夜酣睡之後的早上;歌德等不少人認為一夜酣睡之後的早上平靜的幾小時,或者當天氣晴朗漫步樹林蔥鬱的小徑時最有利這種潛意識的出現。據說大工程師布林德利每當遇到難題時,就一連睡幾天大覺,直到解決為止。而美國化學家貝克則認為最理想的是躺在澡盆中的時間,因為可以完全不受其他幹擾,各種條件都催人夢幻。法國劇作家居列爾則利用一種奇怪的方法促使潛意識的出現。每當要創作劇本時,他就跑到空無一人的劇院裏麵對空無一人的舞台凝神注視,想像著舞台上有人物在活動,並以這種想像為基礎開始構思劇本。他把劇本寫了又撕掉,撕掉了又寫,但一直不放棄這個工作,長時間這麼做下去,當然筋疲力竭,意識朦朧,但他仍然不休息地做。終於,幻影突然出現了。舞台上人影幢幢,正在開始作戲,說台詞,他全神貫注地把台詞一字不漏地記了下來。就這樣,居列爾的新劇本寫成了。
潛意識對於創造性成果具有極大的決定力量,它是有限智慧與無限智慧之間的媒介物;潛意識是聯結意識與感覺的橋梁,它以巨大的力量鼓舞著每一個人。潛意識運用一套人們很難知道的方法,不停地工作著,潛意識充分利用無窮智慧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自動地把人的欲望轉化為現實。一個人雖然也許不能控製自己的潛意識,但卻可以把任何他所希望轉變為現實的計劃、欲望和目標等交給他的潛意識,以使他能夠獲得達到目的的途徑和方法。有目的地利用你一天24小時都不休息的潛意識,那麼,你將會真正擁有自己的能量。
思維——及待探索的人腦“百慕達之謎”
據英國科學家詹姆斯·馬丁推算,人類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翻一番,20世紀中葉每10年翻一番,70年代是每5年翻一番。目前有專家估計每3年翻一番。近20年來,人類的新發現、新發明比過去2000年的總和還多。知識的如此迅猛增長,使得人們麵臨一個“資訊爆炸”、“知識爆炸”的時代。因而,有人擔心,照此加速化發展下去,人類能駕馭自身創造的知識嗎?會不會因為人類首先得花很長時間去掌握最低限度的已有知識才能進入創造過程,而導致科學的發展的延遲甚至停滯?
這種擔心是由於對人的大腦潛能,特別是對人腦具有統攝思維活動的能力和人類的思維活動具有能動的轉化性不了解。所謂統攝思維活動的過程,就是用一個概念取代若幹概念的過程……也就是對資訊的濃縮過程,從而加大每條資訊的密度,使資訊接受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價值的資訊。如牛頓的F=am和愛因斯坦的E=mc2,包含了多麼豐富的內容,解釋了多少紛繁複雜的現象。特別是目前正在興起的“符號學”將對人類掌握知識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在中世紀前期歐洲人要讀到大學畢業才能掌握的除法,今天八、九歲的學生就能掌握……科學家預言,今天屈指可數的專家才能通曉的現代數學的那些深奧部分,隻要能夠找到一種使這些材料組織化和符號化的恰當形式,到21世紀將完全有可能被列入中學課程。因為人類知識概念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客體、主體所進行的特定的認識活動在實踐基礎上所達到的統一。所謂人類的思維活動具有能動的轉化性是客體、主體和實踐基礎的認識活動這三個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化,都會引起概念的變化,或者方麵性轉化,或者層次性轉化,或者程度性轉化,從而達到概念的完善化、深刻化,盡可能地與客觀實踐相符合。例如農業概念的轉化,現代人頭腦中的農業概念比古人心目中的農業概念的內涵豐富得多,外延也廣泛得多。而正是這種能動的轉化,使人類能夠把握住日益增長的知識。
人類的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也是急待探索的“百慕達之謎”。物質、生命、思維,曾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理解自我的三大科學任務,由於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發生的革命性轉變是在物理學領域,其代表是量子力學與相對論,著名物理學家魏爾1924年寫了《什麼是物質》一文。又由於人類對生命世界所發生的革命性變革是在生物學領域,其標誌是分子生物學的奠基。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薛定諤在1944年寫了《生命是什麼》一書。雖然近年來,人們從分子水平的腦學、細胸水平的腦科學、計算腦科學、綱絡水平的腦科學,以及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等方麵對人的大腦和思維進行研究,但像哥白尼、達爾文那樣的發現,像沃森——克裏克那樣的突破尚未出現,還沒有人完成《思維是什麼》一書。
揭示思維的本質及腦的工作原理,這將是深刻揭示人類本質的科學探索,它的意義是前兩次變革所不能代替及可比擬的。專家學者們認為,如果能對人的思維規律有新的發現,將對教育產生難以估計的影響,這種影響也將使人類的各方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
〔正確的判斷〕
傻子才愛說武斷的話
名聞世界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生發明各種物品,我們今日能夠享受物質文明,都得歸功於他。對於這樣一位聰明絕頂的人,誰不敬佩?那麼他做的事,說的話,總該件件對,句句都是吧?事實卻也不然。據他自己說:“有許多我以為對的事,一經試驗後,往往就會發覺錯誤百出。因此我對於大大小小事都不敢下肯定不移的決定,當我一旦發現自己的判斷有些不對時,立刻見風轉舵,改變方針。”
我們應將這幾句話視為做人的準則。其實一切有成就的大科學家,莫不如此。他們永遠抱持一個懷疑的念頭,隨時都有改變態度的勇氣。因為若不是這樣,他們永遠得不到一種最正確的判斷。
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說,一般人大都是瞧不起三心二意、善於改變的人,他們希望你的行動永遠一貫,這樣他們絕能掌握你。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做?
對於這點佛蘭克林有一個極好的辦法,使得他從縱然改變主意,仍不會給人“善於改變”的不好印象:他每次表白他的意見時,常常用一種並不肯定的言詞,因此,在四十年中,他從未被人說過“言而無信”的壞話。
“不要說過於武斷的話”——這真是我們處世待人的一條金科玉律,值得我們遵守不逾。這樣做,可以使你即使說錯了話,將來也不必設法收回。
如果有時我們偶然失言,誤說了一句過於肯定的話,後來發覺自己說錯時,還有方法可以把話收回,而不失尊嚴嗎?
有!英國著名政治家葛雷斯同就曾遭遇過這種問題,終於靠著他那聰明的方法,解決得十分圓滿。
當他年青時,血氣剛強,遇事往往過於武斷。他當時在“愛爾蘭與教會”的問題上,曾經武斷地有過一種極堅決的意見,但是後來他擔任皮爾內閣員時,忽然發覺往日主張的錯誤,反而信服與他意見完全相反皮爾的意見,但是他對於這種改變要如何呢?如果他公然收回他的意見,宣布自己已經成為皮爾的擁護者,別人一定會批評他是“趨炎附勢”,說他為了要做官,就把自己的主張給犧牲。他的最大目的,是要做到令人相信他的轉變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對於政策本身大公無私的研究結果。
他的辦法很簡單:先向內閣提出辭呈,然後用極誠懇的態度,對皮爾作全力的擁護。這樣做……表示他肯為主義而犧牲自己,使人知道他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他的轉變完全是出於一股熱誠,毫無卑鄙不良的用意夾雜其間。結果,他果然獲得了許多人的讚同與支持。
當你準備轉變的時候,必須竭力避免使你自己的利益夾雜在內。往往許多人在轉變後,弄得身敗名裂,一蹶不振,他們最大的錯處,就是誤把自己的利益當做轉變的前提。一個真正為了大公無私而轉變的人,別人決不會對他鄙視的。
如果因偶然失策,錯將自己的利益做為轉變的原因時,必須設法趕快把這轉變念頭打消,因為這是不會獲得好結果的。
反之,如果你發現別人的意見、主張,完全是為了他個人的利益時,你盡可對他那些廢話充耳不聞。
承認錯誤·贏得信賴
某次一位低級官員違背了齊陳諾伯爵的命令,當齊陳諾把他喚去責問時,他說出一大套理由,表示他的違背命令是迫不得已。但是齊陳諾憑著他老練的經驗,一聽就知那些話都是假的。他在那人說完了“理由”,說道:“夠了,夠了,現在我需要的不是這些好理由,我要你仍按照我的命令去做!”
結果,這位低級官員,為了想要掩飾自己的過失,反而招來更大的責難!
有許多人對於自己的醉酒闖禍、偷盜行為、評人長短、工作疏失、選舉受賄、欠債不還……缺席遲到等錯誤,振振有辭地說出一大堆理由來掩飾。對於那些廢話,你當然可以不信為是。
要避免失卻別人的信賴,最好的辦法是在陳述理由時,躬親自問:“我這理由是不是用來掩飾過錯?是不是真實可靠?是不是沒有一點自己的利益成分夾雜在內。”這種對於自己的嚴格檢查較別人困難,因為世界上最易受自己欺騙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總之,檢查你的動機,是測定你的意見是否可靠的最好辦法。我們對於許多事情的判斷……往往易於為情感所蔽,那時惟一的救治方法,就是“拿出你的理智來”!
擇善固執
我們對於自己的主張或行為,常常喜歡抱持著固執不變的態度。當然,如果你的主意或行為毫無錯處,你抱著這種態度,可說是有益無害。但試問世上千千萬萬的人們有幾個人敢擔保他的主意或行為毫無差池呢?有幾個人敢說他從來沒有說錯過一句話,或做錯過一件事呢?
所以當你預備堅持任何事情時,最好先仔細想想你的堅持,是否因為你確有嚴格無庇的理由?還是因為你想“保全麵子”?如果經過仔細思量後,發覺自己確有“保全麵子”的念頭,那麼請你還是撤消你的堅持。因為“保全麵子”的自尊心,最容易使人喪失理智,你的堅持既是以它為出發點,那你無異在扮演一個滑稽可笑的頑固人物,你所獲得的唯一結果,是給人一個盡情攻擊的機會。而自己卻成了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木偶。
試看羅斯福總統也在1912年的總統競選演說時,是如何技巧地改變了自己的主張?
那時他在新澤西的一個小鎮裏,向文化水準低落的鄉下人發表了一篇演講,他在這篇演說中說到女子也應踴躍參加選舉,聽眾中忽然有人大聲疾呼:“這句話和五年前的意見不是大相逕庭嗎?”羅斯福立刻很聰明的回答說:“可不是嗎?五年前我確實有另一種主張,現在我已深悟那時的主張錯誤!”
他這簡短的幾句話就連“但是”“假使”等字眼都沒有用。但話裏卻充滿了坦白、忠實、誠懇、親切的意味,不但使那位問話的人獲得滿意的答複,就是其他的許多聽眾,也絲毫查覺不出他的不安情緒。
有許多上司對於所屬人員下的命令,常常是十分堅定,不可動搖。這確是一種極聰明的辦法……因為許多屬下,往往隻具有簡單的頭腦,對於你的意見根本沒有改善的能力。你有了堅決的主張,他們便不敢再稍加更動了。但是上司也切勿因而忘了他自己。換句話說,隻能用“堅決”讓屬下服從,卻不可讓它欺騙自己。如果事後,發現主張錯誤,仍應設法更正才好。
紐約太陽時報主筆旦諾先生每在讀稿時,常常喜歡把自己認為重要的部份以紅筆勾出,有以叮嚀排校人員“切勿將它遺漏。”但是有一天一位青年校對員,偶然讀到一段用紅筆勾出的文字,大致上說:“本報讀者雷維特先生送給我們一個很大的碩果,在那通紅光滑的果皮上露出一排白色的字,仔細一看,原來是主筆的名字。這真是一個人工栽培的奇跡!試想,一個完整無缺的碩果皮上,怎樣會露出這樣整齊光潔的字跡呢?我們在驚奇之餘,多方猜測,始終不明白這些字跡是怎麼產生的。”
那位青年校對員是一位常識豐富的人,他讀了這段文字不禁覺得好笑,因為他知道這些碩果上的字跡,隻要趁碩果還呈青色時,用紙剪成字形貼在上麵,待碩果發紅時,將紙揭去即成……他想如果這段文字登出來,必將遭人譏笑,認為主筆竟會如此愚笨,連這樣一點小“魔術”也會“多方猜測,始終不明白……。”因此,他便大膽將這段文字刪掉了。
第二天一早,主筆旦諾先生看了報紙,立刻氣呼呼地走來,向他問道:“昨天原稿中有一篇我用紅筆勾出關於奇異碩果的文章,怎麼不見登出!”那位校對員誠懇地說明理由,旦諾先生立刻十分誠懇摯和靄地說:“原來如此!你做得十分得當!以後隻要有確切可靠的理由,即使我用紅筆勾出,你仍不妨自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