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每天都可以成功(3 / 3)

·描述個人在事業上成功的模式時,他回答說:“按照幸運加上工作這套程序”。

·當被詢及有助於他事業成功那些經驗之優先順序時,他首先列出機運、適時、以及在適當時機經過慎重選擇後,能夠適時登上最如意的地位。

·他將個人特征評列最高分十分,他說:“我天生就是個幸運的家夥”。

然而,這位教授幸運的經曆,卻遺留給他相當困惑的一些感覺。

他寫到:“回顧過去,生活以及成功中的諸般點滴,確實很雜亂無章。幸運比其他什麼都要緊,我認為隻要對我的回答仔細加以分析,便可充分顯示出充滿了矛盾和含糊不清。在我生活中幾乎已經沒有明顯的模式,有的話,充其量不過是個悲哀的感覺罷了”。

他將自己列為非常愉快的一位人物,同時對於家庭關係、工作、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事情,都相當滿意。盡管他每天都很快樂,但是似乎對生命的展望,仍有一種悲。因為很多事業並沒有完全依照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適當配合。

因此,機運本身對一位成功的人而言,未必有意義及指引作用。相反地,若是為了追求涵蓋麵更廣的目標,就有必要對意外事件看得更透沏,此種需要業已使得若幹成功人士去探討宗教信仰與價值了。

“每個人皆有天才”

每一個人誕生到世上來,不僅是千百萬年來人類進化所賦予的結晶,也代表某種新的、從未存在過的事物,神秘莫測的遺傳基因使他成為一個原創的、獨一無二的個體,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新的生命,他的使命便是了解他在這個世界上具有的獨一無二的特性,實現他獨一的、不可替的、永不重複的潛能。

“天生我材必有用”,隻要勇於承認自身擁有“超級礦藏”,並信心十足地、持之以恒地著力開發,每個人都可以有意識地使自己獨樹一幟,脫穎而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費城人類潛能研究所認為:人皆可以為天才。

潛能不是定於一尊、一以貫之

被稱為第二位日本的梵穀——吉彥山本的智商隻有四十,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低能兒”……當他要進入國民中學時,他連“你叫什麼名字”、“你從哪個學校畢業的”等問題都答不上來。他的一位老師經過多次嚐試,發現他最喜歡的活動是“摹臨卡通畫”。於是這位老師就鼓勵他用圖畫寫日記,記下他對生活的感受,並為他設計了一套以美術為中心的特別課程……吉彥山本可以終日畫畫不歇,老師將他的作品送去展覽,慢慢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的畫也愈來愈好,出乎意料地其他方麵的功課也都好了起來。

談到潛能,人們馬上會聯想到“聰明”、“智商高”。實際上,人類的潛能是很廣泛的,包括各種不同的才能,智商高隻是其中之一。如果我們唯“智商高”為貴,則不免掛一漏萬,甚至走上邪路。美國教授西格旨裏德·施托伊特給相同年齡、相似經曆、沒有任何經商經驗的大學生各一百美元,令其在一個學期之內任意到證券交易所從事證券交易,結果智商高的一組幾乎全部貼盡輸光,而智商低的一組學生,卻不乏善於經商的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看到,在學校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固然有的成了社會上的佼佼者,但也有不少人在走向社會之後,反而平平庸庸,而有些在校成績一般或者很差的學生,走向社會之後,反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種似乎相互矛盾的人才現象構成了對人的潛能就是“智商高”的挑戰。人的潛能到底是由哪些因素組成的呢?

在能力測驗的初期,學者們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能力結構,提出了特殊因素理論、二因素理論和群因素理論。

所謂特殊因素理論,是心理學家桑代克最早提出來的。桑代克認為人的能力是由許多特殊因素組成的。故他的能力結構理論稱之為特殊因素理論。

所謂二因素理論是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在本世紀初提出的。他認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C)和特殊因素(S)構成。完成任何一種作業都需要C和S兩種因素。C是重要的第一位的,參加所有的智力活動,故稱為一般因素;S是第二位的,個別的。不同的S,表現出不同的才能特征。

所謂群因素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塞斯登根據自己創造的另外一種因素分析理論得出來的。

根據他的分析,認為人們所具有的能力,大多可分解為七種原始因素:計算、詞的流暢性、言論意義、記憶、空間知覺和知覺速度,這七個因素之間都有相關性。

以上理論,對能力結構的認識都有其積極意義。但由於它們都是來自對測驗結果的相關數的分析,沒有從人的實際活動正確認識一般因素與特殊因素的辨證關係。吉爾福特的三維智力結構和阜南的層次結構模型及希萊辛格與格德曼提出的智力二維結構模型,擺脫了那種把一般因素與特殊因素對立起來的觀點,因而對能力結構,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謂智力層次結構模型是英國心理學家阜南在1960年提出來的。阜南把斯皮爾曼提出的能力一般因素做為它的模型的最高層次;第二層次分為兩大因素群:言語教育方麵的因素和空間機械方麵的因素;第三層次又在兩大因素群之下分成若幹小因素群:在言語、教育方麵的因素中分言語的、數量的、教育的因素群;在空間、機械方麵的因素中又分為實際的、機械的……空間的、具體運動的因素群;第四層次即指各種特殊能力。阜南的智力層次理論是斯皮爾曼的二因素理論的深入。如果說吉爾福特模型是從能力的不同側麵深入認識能力的話,那麼阜南就是從能力的不同層次來認識能力了。

所謂能力二維結構模型是美國心理學家希萊辛格和格德曼在1969年提出來的。他們認為智力的第一個維度包括計數能力、言語能力、形狀和空間能力三種,這些能力用直線表示;能力的第二個維度包括兩種基本能力(規則推理能力與規則應用能力)和學校各科學業測驗成績,用由內圓到外圓的形式表示。二維結構模型把各種特殊能力和各種作業的相關程度表示了出來,揭示了從理論到應用的發展趨勢。

當心理學家們熱衷用因素分析的統計方法表述人的能力結構時,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端保卻從實踐的範疇給能力結構劃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範圍。他將人類能力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言詞上的能力”,指的是詞範圍廣,理解力強,學習迅速,言語流利,能就多種話題從容談論等;第二類是“解決困難上的能力”,指的是運用已學知識解決眼前困難,判斷力良好,能采用適宜的態度去處理問題等;第三類是“實用上的能力”,指的善於估量形勢,能夠判斷如何才能達到目標,對自己周圍事物有所感覺等。日本表麵處理機材工業會會長上村晃史先生則認為人的能力範圍更廣,不但包括人們日常所說的能力,而且也包括能夠理解他人的內心和感情的能力,能夠設身處地地把自己擺到他人的立場上去的能力,做為人所應具有的“魅力”等,他認為可以測定的相當於計算和記憶能力的因子僅47個,而人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無數次考試所檢驗的就是這47個因子的優劣程度,而對於以上說的一些十分重要的能力卻無法也沒有檢驗。

人的潛能絕不是“定於一尊”、“一以貫之”的。這不但是由於每個人不僅有雙親的48個染色體以及每個染色體所含的20個至幾百個基因,而且由於每個人的外部條件的差異性……人從事職業的本領的為幾十萬種,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當人類開辟了新的生產領域,新的能力也就隨之產生。結果,人所“不能”的事成了可能的事,人的潛能是一個永無止境地擴張著的領域。

“本能無所能,而在適應上又無所不能”,大多數人都由於某一種能力差,就以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然而,我們的“明白”根本不是真正的了解,而隻是對一種不正確的、自我局限的成見信以為真。隻有打破這種局限,適時、主動、積極地開拓自己的智力資源,那麼,人人都可以成為傑出的人才。

才能“不比原則”

對著鏡子別講假話。

智慧使我們做出簡單的回答:

山雀與雄鷲相提——

渺小,

可是與蚊子並論——

巨大!

大自然即使

還不齊備完好,

但是,每一個活的生物

它同時——

既大又小。

蘇聯女詩人柳·塔季揚尼契娃這首題為《相提並論》,極富詼諧而有哲理意味的詩,隱喻了人的才能問題的一大辯證課題。

人的才能不但有高低、大小方麵“級”的區別,而且有類型方麵“質”的差異。據心理學家研究,有經驗的紡織工能分辨出40多種濃淡不同的黑色,而瓷器工人聽覺很靈敏,他們可以根據輕敲製品時所發出的聲音的性質,來確定器皿質量的優劣。這種質的區別,表現在領導工作中,有的是“帥才”,有的是“將才”,有的是“經濟之才”,有的是“軍事之才”……有的是“政治之才”,有的是“科學管理之才”,有的是擅長於選人用人的“組織之才”……有的是善於宣傳鼓動的“宣傳之才”。

社會活動是複雜的,因之人的才能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據統計,當代基礎科學專業已有500個以上,技術科學領域達472種,學科門類超過了2000門。就社會分工來說,又有“工、農……經、貿、理、科、文、教”等幾大類,就分一類來說,又可細分為很多類,例如,蘇聯部長會議國家勞動和工資問題委員會1969年9月9日批準的《職員職務統一名稱表》中,僅企業和機關的領導者就有20類,企業和機關的部門和單位的領導者就有80類,而且不包括這些職務的派生職務,所謂派生職務如副職、助理、主任專家、主管專家、主事專家或技術執行者……這是僅就企業和機關而言,如果把政府、黨委等其他部門算起來,那就可能有近千種了。

因之,人從事職業的本領也就約為幾十萬種了。

由於社會活動實踐的複雜性和人的先天素質的差異,以及知識結構的不同,人的才能不僅有“類”的區別,而且有“型”的劃分。據心理學家研究,人的才能一般分為記憶力強,善於積累知識,並在實踐活動中有效地再現的再現型;綜合能力強,能夠在前人和別人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綜合並有所發現的發現型;認識力、實踐力、創造力都很強,並都在創造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創造型;邏輯思維能力強,善於提出假設和大膽的猜測,然後通過觀察、實驗進行驗證的推理型;歸納與綜合能力強,善於積累資料與事實,從中得出結論的條理型;

思維深刻,工作方法有條理,在本學科領域造詣很深,但思維的靈活性不足的古典型;思維靈活,富於想像、知識麵廣,但思維的深刻性比起思維的靈活性顯得遜色的浪漫型;思維活動能依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善於接受先進思想與新鮮事物,善於運用多方麵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靈活型;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缺乏思維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不發達,在科學創造活動中……往往人雲亦雲的服從型;思維閉塞,遲鈍,或者思維僵化,傾向保守,對新鮮事物不敏感的保守型;迷戀事業,不知疲倦、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熱心型;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勤奮不懈,具有強烈的拚搏精神,長於合作,善於提拔人才的先驅型;具有較強的分析綜合能力、善於進行辯證思維和表述明確的判斷型;博學強記、知識豐富,喜歡涉獵各種學科的博學型;以審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對所研究的問題能夠產生優美的解答的審美型;熱心於方法學,喜歡與其他人討論計劃的方法型;以及熱衷自己的個人創造,不顧與別人合作,不幹擾別人,對行政事務討厭,喜歡安靜地工作的獨立型等等。當然,這種分類隻是一個相對的劃分,有的人屬於一種類型,也有人會同屬於幾種類型。

單一的一種能力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能力的類型也無所謂絕對好和無所謂絕對壞;對一種職業起好作用,對另一種職業則可能起壞作用。比方說,條理型的人適於做綜合計劃工作……推理型的人適宜做預測性和探索性工作,靈活型的人適合從事組織、管理與領導工作。又如海員需要的是循規蹈矩,雜技演員要對不斷變化的條件能夠做出靈活反應,出納員需要的是精細和高度注意力。學校校長不同於工廠廠長,不能要求學校校長,特別是中小學的校長過分關心經濟利益,然而在商品經濟時代也不能要求他們忽視經濟因素。有些職業更需要女人……因為女人做起來更為合適,有的工作不僅男人能做,女人同樣能做,但男人承擔這種工作要比女人方便一些。

在人才學研究中,有人曾提出所謂“不比原則”,意思是說人的能力沒有高低,隻有不同的特點,每個人有其所長,亦有其所短。而且人的許多能力具有“兩重性”,它可以互相轉換……由公開的變為隱蔽的,若比較不同人的能力大小,必須存在一種具有可比性的一般能力。

盡管在本世紀初心理學家們認為存在這種一般能力,但今天專門研究能力問題的心理學家們正在放棄存在著一種“一般能力”的觀念。名教授與名廚師的能力高低不具可比性,紡織工分辨顏色的能力與畫家不具可比性。我們隻能說“人在某一方麵的能力有高低”。才能“不可比”原則告訴我們,人的能力沒有高低,隻有能力特點與工作適應與否。人隻要發現了自己那屬於他人不可比擬的特殊才華,就一定能經過努力,達到在某一方麵獨領風騷的境界。

沒有誰注定就是平庸之輩

天者,天賦也;才者,才能也。天才一詞的本意是指天賦之才或天生的才能。然而,人類曆史殿堂站立的巨人中,既有5歲就能作曲的莫紮特,7歲就能寫詩的駱賓王,10歲就能解級數求和問題的高斯等天賦之才,也有小時候屬於“沒有出息的孩子”一類的詩人霍茲華斯,作曲家達尼爾,畫家曹特雷克·馬奈,政治家羅斯福,至於在學生時代有名的落後生就更多了……如學習成績“倒數第一”的大文豪司湯達,“學習不振”的詹姆斯·瓦特,學習成績最下等的愛迪生,以及達文西、牛頓、安徒生、海涅、黑格爾、拜倫、愛因斯坦、拿破侖、易卜生、達爾文、邱吉爾、左拉、契訶夫、福樓拜等等。

當然,以上偉人在孩童時代其所以沒有“出息”,或者學習成績不好,原因是多方麵的,或者是教育方法有問題,沒有激發起孩子的內在動力;或者是孩子對所學的東西沒有興趣,而另有所愛。至於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中學數學不及格,解決了世界數學界的三大難題的日本大數學家罔潔從小“厭惡數學”,小學學習成績平庸,中學二年級期末考試時,五道代數試題岡潔隻解出兩道,從中學三年級才開始對數學發生興趣,以及在大學時被老師認為“沒有哲學才能”的大哲學家黑格爾等,都說明沒有不行的孩子,隻有不行的某個時期。

著名黑人運動員薩·佩奇說過:“沒有誰能避免自己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沒有任何人注定就是平庸之輩。”據腦生理學家研究,人聰明與否,主要的不是決定於腦細胞的數目,而決定於腦細胞之間的聯係。初生嬰兒雖然也有140億意左右的腦細胞,但是很簡單,隨著學習和實踐,才逐漸在神經織維上長出許多側枝和“突觸”,於是越變越複雜,為數眾多的神經細胞通過“突觸”互相聯係,構成一個個群體,結果在大腦中建立相應的神經細胞群之間的聯係,構成一個個神經通路,信息就在其中傳遞、貯存和加工。而這種聯係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當人們學習和實踐時,即在刺激神經細胞的情況下,這種“突觸”就會發生不斷分枝和肥大的現象;而長期不學習和缺乏實踐,“突觸”就發生了退化,不但數量急劇減少,而且發生萎縮,伴隨這種結構的變化,智力水平就會發生各種變化。因之,所謂開發人的智能潛力,就是通過學習、實踐,使腦細胞之間互相建立聯係,建立的聯係越多,“突觸”變得肥大以後,與比細胞接觸的麵積也加大,影響就增大,智力就發展;“突觸”分支越多,越能和更多細胞建立聯係,結構就越複雜,智力就發展;“突觸”上有囊包,含傳遞神經衝動的化學物質,如果“突觸”增加,傳遞神經衝動的化學物質也增加,神經細胞間的作用增大,智力就發展;細胞體本身變大神經織維變粗,和相鄰細胞接觸麵加大,細胞間的影響作用就加大,最終促進智力發展,人就越聰明。因之,決定聰明還是愚笨,決定因素在於自己是否努力學習和實踐。

天才就是努力。被譽為19世紀兩個偉大人物之一的海倫·凱勒,在一歲半時由於身患重病……她失去了視力、聽力和發音能力,麵對著盲、聾、啞三重痛苦,後來在她的家庭教師蘇莉文的教育下,奇跡般地學會了英語、法語、拉丁語和希臘語,1900年,20歲的凱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當時凱勒向人們表示:“我並不啞!”她通過手勢、點字學習發音,學到比常人還要多的知識,四年後,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接受大學教育的盲聾啞人。海倫·凱勒的奇跡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在當年舉辦的路易斯博覽會特意安排了“海倫·凱勒節”。後來,海倫·凱勒藉助蘇莉文的幫助,開始進行演講。她幾乎跑遍了美國的所有地方,並多次去國外作講演旅行,以求得人們對盲聾啞人的理解和幫助。她的著作被譯成50多種文字,風靡全球。

沒有誰注定是平庸之輩,由於千百萬年以來,人類進化所賦予每個人的特定遺傳素質,由於每個人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觀看、傾聽、接觸、嚐試和思考,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潛力,他們皆可因自己的天賦條件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才。正如心理學家拜恩所說的那樣,每個孩子都是個潛在的“王子”或“公主”。就以盲、聾、啞為例,據研究,盲童比一般兒童的語文流暢力、變通力和獨創力方麵都顯著地高,而聾人圖形的創造力比常人強,同樣,屬於圖形創造力的動作表達方麵的能力,聾人的表現也高於常人。研究結果還發現,同樣是10歲至16歲智商在50至80之間的兒童,那些接受為期20星期創造力訓練的兒童,創造力的表現要顯著地高……有生理缺陷和低能兒童尚且有其獨特的潛能,而且也不乏成為俊才的先例,那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有什麼理由不能成為傑出的人才呢?

〔魔鬼的成功機製〕

是什麼造就了一個傑出的成功者?幸運?才華?獻身精神?當然它們都是重要的,然而你是否意識到當你追求成功時,大腦和神經係統就構成了一種奇特而又複雜的“成功機製”,就像一個自動瞄準的魚雷式導彈,尋找出目標並引導其達到目標的途徑。

“目的追求機製”幫你實現目標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克斯威爾·馬爾茲曾經說過,這是一個看來奇怪但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在“電腦”還沒有發明以前,科學家們還搞不清楚人的大腦和神經係統如何“有目的地”工作,如何達到其目標。然而,當人們親自動手建造“電腦”後,科學家不禁反躬自問:人腦是否也可能以同樣的方式工作?人腦是否有一套比夢想的電腦或製導係統更具有威力,但根據同樣的原則發生作用的輔助機製?著名的控製論科學家諾伯特·威那爾博士、約翰·馮·紐曼博士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

控製論科學上的新發現導致一個結論,人的大腦與神經係統構成一套供你使用的伺服機製,它的操作過程很像一部電腦和一種機械的目標追尋裝備。你的大腦與神經係統構成一套目標追求機製,它自動地開動,達到一個特定的目標,如果你心裏有一個目標,如果你具有實現它的強烈欲望,你的內在伺服機製便做為一種“導向係統”,自動引導你沿著正確方向達到既定目標,還可以像“電腦”一樣,自動地解決問題,給出必要的答案,提供新的想法或者“靈感”。它或者像“掃描機”一樣在儲存的信息中掃描,或者“摸索”著尋找答案。它在這裏選擇一個意念,在那裏找出一個事實,把一係列過去的經驗加以聯係,或者說,把它們結合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使你欠缺的地方得以彌補,完成你需要解決的問題。當這個答案浮現在你的意識中時,你可能正在思考別的問題,也可能在你疲倦極了,一度休息之後,突然之間出現了解決問題的“頓悟”,你立刻“認識到”這就是你所尋找的答案。

作家、詩人的所謂靈感,科學家、發明家的所謂頓悟,哲學家、思想家的所謂飛躍,平常人的所謂頓開茅塞,都是這種伺服機製工作的結果。關於靈感和頓悟問題,美國曾對1000多名學者做過調查,結果有80%以上的人藉助過靈感,出現過頓悟。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曾對許多創造發明家的自述經驗進行研究,結果說明創造思維有如下四個階段,即準備期、醞釀期……頓悟期、檢證期。所謂醞釀期即冥思苦想總找不出主意,感到處處碰壁、灰心喪氣地想撒手不管了,這是有意識的努力一度中斷的時期。而所謂“頓悟”,並不是本人有意識努力得來的,它的出現,大都是正當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時候。

研究這些靈感、頓悟、飛躍是怎樣產生的,各家有形形色色不同的解釋,有的說那像造酒一樣是一個自然過程,有的說那是生物的內在製導係統在起作用,也有的認為也許在我們意識深處有什麼東西在起作用。但這些說法都沒有講清楚其真正的機製。倒是國際知名學者、美國堪薩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遊伯龍和其研究生黃書德提出的人類行為模式,給我們弄清其機製以很大的啟發。

在遊伯龍、黃書德看來,人腦的功能和電腦的功能有某些相似之處,電腦有編、貯存(記憶)

……計算、辨別和把成果取出(列印或顯現在螢光幕上)的功能。人的行為雖然不像電腦那樣,“目標單一,全力以赴”,但人的行為確實和上述提到的電腦功能有相似之處,例如我們通過學習和實踐來編排我們的知識;我們隨時貯存我們學到的東西;當需要時,我們的大腦通過注意力調度,尋求外在的有關信息,以求得最優化方案,通過內在的自我提示,去尋找和選擇最有效的方法,目的是用最有效的方法解除壓力。在壓力沒有解除之前,它永遠指向“最終結果”,向目標運轉。

運用你的奇特的目標追求機製,不要怕提出了自己完不成的目的,也不要為完不成目標而過於著急。B。羅素的經驗是:“我發現,如果我要寫一篇題目比較難的文章,最好的計劃是努力加以思索——盡我一切可能努力思索,用幾個小時或者幾天,最後再命令工作輸入潛在狀態。九個月之後,我有意識地再回到這個題目,發現工作已經完成了。在我發現這個技巧之前,我往往因為毫無進展而連著幾個月憂心忡忡。解決問題不能靠憂慮,那幾個月的時間等於白費。現在,我可以將這幾個月用在其他的追求上去。”

“二號自我”會使你獲得最佳成就

“二號自我”是蒂莫西·蓋爾衛在其暢銷書《綱球運動員的內心競賽》提出的一個概念,蓋爾衛在綱球教練中發現,在打綱球時,“在我的內心世界裏存在兩個自我”,“一個在打綱球,另一個在告訴我怎麼打法”。蓋爾衛把這種自我分別叫作“一號自我”和“二號自我”……“一號自我”是空頭理論家,它的能力是理解任何比賽或者任務的規則。它還是一個裁判……喜歡判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二號自我”則是思維、感官、神經和肌肉的複雜結合體……沒有它任何動作都無法完成。在人們所進行的任何努力中,關鍵就在於“一號自我”和“二號自我”之間保持一種正常的平衡。蓋爾衛在球場上對自己和學生們進行試驗後得出結論說,因為“一號自我”發出的一切指示批評、懷疑、惶恐,隻能使“二號自我”感到困惑不安,因而影響最佳競技狀態的產生。隻有讓“一號自我”在適當的時候回避,那麼這時人身體內部巨大的潛能便會發生作用。因之,就會產生奇跡般的結果。打球是這樣,做其他的事也是這樣。塞謬爾·施賴納說,這種簡單而又深奧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在體育比賽以及人生的所有競爭中獲得最佳成就”。

腦生理學家布雷克斯裏還從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上來研究蓋爾衛的發現。他在其所著《右腦》書中指出:雖然蓋爾衛沒有給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實行定位,實際上他非常明顯地指出左右兩個腦半球。兩個腦半球都能分別控製身體的兩半側,但在打綱球時隻有右腦才能對瞬間出現的變化莫測的空間情況作出快速反應。腦分裂實驗結果表明,感覺力比較強烈能迅速處置突然情況的那個腦半球將起主導作用。在綱球訓練中強調非語言知識,就能使右腦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

與此相反的做法是,向學員灌輸許多用語言敘述的,以理論上論證擊球的正確動作的知識,使學員的左腦自認為‘懂得多’,從而幹擾自然的動作。

蓋爾衛還采用‘分心法’盡量減少第一自我在訓練時的活動。他要求學員在擊球時根據情況大聲呼叫,例如球落地時喊‘彈起來’!擊球時喊‘打’!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語言自我被占據……從而保證擊球動作完全處在右腦控製之下。

“積極暗示”能助你成功

在第二十二屆奧運會男子體操比賽時,日本運動員具誌堅每次出場時,總要緊閉雙目,口中默念一些什麼。在團體決賽中,我國體操名將李寧、童非,美國體操明星麥克唐納·康納斯等相繼有失手,唯獨具誌堅一路發揮正常,最後奪得全能冠軍。比賽結束後,有記者問具誌堅:“你上場前口中默念的是什麼?”具誌堅卻笑而不答,一時間,具誌堅的“咒語”成了許多人關心的謎。其實,具誌堅默念的內容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的這種“默念”起了積極的自我暗示作用。

這種情況,競技場上並不少見,一位多次榮獲世界冠軍的跳水運動員曾深有感觸地說:臨賽前暗示的作用太重要了。我在跳台上準備起跳時,隻要一想‘可別失敗’那動作準砸鍋。

而隻要一想“我能跳好,就大都能成功地完成動作。”一位亞洲舉重記錄保持者也對此深有體會,他說:“比賽中,當抓住杠鈴時,思想上一犯嘀咕,動作就失敗。而這時如果滿懷信心,想好技術要領,動作就能成功。”

暗示是人類一種特有而又普遍的心理現象,它是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狀態產生迅速影響的過程。暗示做為一種刺激信號,能引起人的反應。積極的暗示,具有鎮定、集中、提醒等作用,起到放鬆、信心、成功等心理效用。積極自我暗示的用處很多,範圍也很廣。

德國神經病學家休爾斯的自律訓練法,日本富士山下的“經濟鬥誌訓練所”,都是通過語言暗示,發揮自己潛在能力,從而取得成功的方法。

J。B。萊恩博士認為,我們所謂的“天賦才能”,隻不過是一種過程,是人的大腦以自然的方式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大腦不僅擁有解決問題的潛能,而且會自動達到目標,使我們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